一天早上,李女士在送完孩子进幼儿园后,心头一直挂念着一个问题。
不是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有趣的知识,而是他有没有在幼儿园上厕所。
她回想起每天接孩子时,那问上一句“今天拉粑粑了吗?”几乎成了家里的惯例。
是什么让孩子在幼儿园这么不自在呢?
孩子为啥在幼儿园紧紧“控制”自己?
小莉在家里总是说一不二,“我要吃这个”,“我不去那里!”这些话在家里是常听到的。
李女士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似乎在用排便这么平常的事情来练习主导权。
为什么呢?
因为在他们的小世界里,这可能是少数由自己完全做主的事情之一。
在熟悉的家里,小莉可以无拘无束。
然而一到幼儿园,她就像换了个人,明明很急,但就是憋着不肯去厕所。
小莉并不是便秘,而是在这个对她来说陌生的环境中,暂时关闭了“便便闸门”。
交流之后,李女士试着和幼儿园老师商量,给小莉更多选择。
例如让她自己选择用哪个厕所,或者用一个私密的信号告诉老师她需要上厕所。
渐渐地,小莉开始有了自己的小规则,无需家长多说,她习惯了这种获得控制感的方法。
羞耻感如何让孩子避开厕所?
很多三四岁的孩子开始意识到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
小明就是这样的孩子。
以前在家里,他可以毫无遮掩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妈妈在旁边也不介意。
但是在幼儿园,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
小明害怕有其他孩子看到他拉粑粑,甚至害怕那些可能的笑声:“瞧,他在拉粑粑!”这样童真的话在孩子心里却可能是一大重创。
小明的家长意识到,直接告诉他“大家都会拉粑粑,没啥好怕的”并不能缓解他的羞耻感。
于是,他们开始在家和小明玩角色扮演游戏,比如让玩偶娃娃遭遇类似的情况。
通过这样有趣的演练,小明逐渐明白,被别人看到也可能没那么可怕。
甚至在被问到时可以回复:“你不也拉吗?
又不是只有我。”
这样,小明练习了如何面对真实而简单的社交情境。
身体节奏乱了,孩子的排便时钟被打乱了实际上,除了心理原因以外,孩子的生理节奏也是一大挑战。
在家里,小美总能在早饭后不久便轻松解决一切。
一旦到了幼儿园,情况就截然不同。
她必须早早起床,匆忙吃完早餐后赶紧出门。
整个作息打乱了她身体的“自然节奏”,几乎没有时间给身体一个舒缓的过渡。
小美的父母尝试调整作息,尽量提前起床,让她有更多时间慢慢吃早餐。
他们甚至让她有时间坐在马桶上,哪怕只是观察一下而已。
重要的是给身体营造熟悉的节律,帮助小美顺利过渡到新环境。
经过这些尝试,小美逐渐在幼儿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慢慢地,她开始在那里的厕所感到自在,并愿意去适应新的“便便时间”。
李女士意识到,孩子在幼儿园不愿意拉粑粑并不是简单的“不合时宜”。
这种现象反映了孩子在熟悉和陌生环境中如何寻找自己的控制感和舒适度。
这些小挑选、羞耻感和节律问题,看似简单,却是孩子们在新环境中尝试用自己的步伐探索世界的一部分。
李女士对自己说,或许每次“便便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孩子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通过这个过程,他们不是在简单地解锁生理行为,而是在一次次尝试中发现自己的边界。
鼓励孩子、给予时间和适当的环境,帮助他们在社交、心理和生理上获得更大自由度。
最终,一个简单的“便便时刻”可能就是他们迈向独立的一次小成就。
当孩子在幼儿园能够自如地上厕所时,不仅是生理上的舒缓,更是心境上的释然。
每一个小挑战,都藏着他们成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