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妈妈在微博上无奈地抱怨:她14岁的女儿每天抱着手机不放,撒谎、逃学、叛逆,根本不听劝。
妈妈一气之下大吼:“随便你吧,老娘不伺候了。
休学就休吧!
不给一分钱、不买任何食物!”
这是不少家庭的真实写照,面对青春期孩子,很多父母感到无所适从。
手机不是罪魁祸首看到这位母亲的呐喊,真是心酸。
14岁的女儿沉迷手机、逃学、撒谎,还总是索要各种二次元周边。
妈妈希望她好好学习,但现实却很不如意。
这场母女之间的冲突看似因手机引起,但仔细想想,手机真的就是问题的根源吗?
李玫瑾教授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日均使用电子设备5.7小时的背后,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情感匮乏的体现。
手机只是这些孩子情感匮乏的一个“症状”。
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被倾听、被认可,他们就会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安慰。
我有个朋友,她的儿子也是这样的情况,每天一回家就抱紧手机,成绩一落千丈。
朋友一气之下摔了手机,结果儿子几天不吃不喝,独自关在房间里。
后来她才发现,孩子并不是真的离不开手机,而是通过手机逃避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压力。
心理专家宗敏曾说,孩子沉迷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手机带来的“快反馈”。
在游戏里,打一局就能赢一次;在短视频里,滑一下就能获得快乐。
而现实世界呢?
学业压力、人际矛盾、家庭冲突,哪一样不是难啃的骨头?
所以,当父母把手机当成“万恶之源”时,其实应该更关注孩子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青春期:一场权力与认同的战争青春期的孩子正经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他们既想独立,又离不开父母。
他们希望被认同,又怕别人评头论足。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青春期的核心矛盾是“自我同一性 vs 角色混乱”。
青春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长大了,什么都懂了,但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
这种愿望与能力的不匹配让他们变得焦虑,常常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徘徊。
举个例子,我的邻居,他家孩子上初中后开始叛逆。
有一次,孩子逃学被抓个正着。
他气得火冒三丈,直接把孩子一顿大骂:“不想上学就别上了,今天开始不管你了!”结果,孩子赌气三天没去上学。
其实,孩子不是故意要逃学的,他只是在学校里压力太大,不知道怎么和父母说。
而父母选择了镇压的方式,反而激发孩子的对抗心理。
因此,青春期的叛逆,最根本上是一场对权力的争夺。
孩子想证明自己长大了,有能力做主,但父母却认为孩子还小,必须听自己的。
于是,手机就成了这场战争的武器。
孩子用手机逃避现实,父母用没收手机来惩罚,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放下焦虑,重建联结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焦虑,重建与孩子的联结。
教育孩子,不是靠嘴上说说,而是靠行为示范。
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如果父母整天自己手机不离手,却要求孩子自律,这不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我一个同事处理得特别好,他们一家定了个规矩:晚餐后一小时,手机全部放下,大家一起读书、散步或玩桌游。
一开始孩子不太乐意,但慢慢地喜欢上了这种家庭互动,主动放下了手机。
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规则也至关重要。
完全禁止使用手机显然不现实,但放任不管也不行。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有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是对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追求。”父母可以和孩子达成共识,比如完成作业后才能玩手机,晚上10点后手机统一放在客厅充电。
如果违反了规则,也应该提前说好后果,不能情绪化地惩罚。
调整沟通方式也很重要。
用对话代替教导,少说“你必须”,多问“你觉得呢?”
孩子犯了错,先共情他们的情绪,再讨论行为。
而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比如发型、衣着,适当让孩子做主,保留精力应对核心问题。
再者,提供有限的自主权,逐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很多冲突其实来源于父母管得太多,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插手,孩子完全没有自主决策的机会。
我们可以放手让孩子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自己做决定,比如周末安排、零花钱分配等。
修复亲子关系是基础。
教育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果你和孩子之间水火不容,那么所有的教育方法都不会有作用。
可以通过共同活动,比如运动、看电影,重新建立联结。
记住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说教,只要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就好。
教育的本质是关系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这并不是说让父母放任不管,而是要尊重孩子,陪在他们身边,耐心等待他们成长。
青春期就像一场暴风雨,孩子可能会被吹得东倒西歪,但只要父母不把手机当成敌人,而是去理解孩子背后的孤独与渴望,教育的转机就会悄然而至。
蒙台梭利也说过:“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真实的陪伴。”、每位家长都应记住这句话。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难免会遇到各种让人头疼的事,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处境,亲子关系自然会逐步改善。
你在和青春期孩子相处的时候,遇到过哪些让人头疼的事?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