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牌成了经销商追求性价比的最优选择?

食品商业 2025-02-06 02:36:09

作者丨景行

编审丨橘子

年前跟某大区经理吃饭,提及2025年的预期时,他用2025年1月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一些变化来“说明”。比如,2024年,他将促销力度收缩了2个点的费用,本以为效果不会太好,结果回款效果却从2024年9000万变成了2025年近2个亿,翻了一倍多。

他说,这背后与2025年春节较早,会有春节促销的关系。而另一个更加直击灵魂的问题就是:做大品牌经销商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有可能是目前更有性价比的一个选择了。

嗯,不止是年轻人会说“不是小瓶买不起,而是大瓶更有性价比”,经销商经营品牌的逻辑也从追求利润到追求“性价比”。

被焦虑左右的韭菜

过去,传统的经销商基本上是不太会算账的,或者,是不算账的。经营的思路就是:我有几个食品基本盘在,总不能亏吧。我有这个流水,我去贷款搞点其它的项目,再弄个什么、投个资,建个食品厂,开几个宾馆,弄几个饭店……再不行,投资买一堆房子。

其逻辑就是,我自己是经销商,我弄一两个食品厂,我找几个同行,把货一发,我这也叫没有中间商挣差价;我有各种生意往来,我得招待吧,这个钱给别人挣还不如给自己挣,弄几个饭店宾馆,让同行的都来我这招待,这也是没有中间商挣差价啊。

本身,自己就是个中间商,还老想着不让中间商挣差价。在这样的思路下,基本上除了自己做经销商挣的辛苦钱还在,其它行业的投资基本全倒闭了。这就导致类似的经销商自己将自己给套住了:不做经销商,没有活钱,银行就不放贷,那其它的投资真就没有翻本的迹象。

那几年,基本上都在宣传经销商要完了,上被厂家各种代垫费用,窜货,业务员的吃拿卡要套脖子,动不动还要涨个价;下游被渠道的要陈列费,地堆费、节价费,还不给你结账,时不时再来个终端跑路,一年白玩。

而经销商的运费、人工费等也是年年增加。在多方面的焦虑下,经销商开始去听各种各样的课,再增加焦虑,于是,开始做各种变革,从供应链到SKU到人员管理,方方面面投入很多,可是,经销商发现,追风口的结果就是风口过去,自己成了韭菜。

举个例子,笔者有个兄弟,以前是做厂家业务的,再帮经销商操持一下企业的经营。这也是快消行业里常见的情况,拿企业一份工资,再拿经销商一份工资,帮经销商经营一下代理的品牌,相当于经销商的职业经理人。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随着社区团购的兴起,他跟经销商都觉得这是个机会。

一冲动,他便从企业离职、做起了折扣生意。当然,他的原则就是牛奶不碰,因为牛奶的社区团购都是企业的省区经理在搞,除了有自己渠道的大客户能活着,其它小经销商全是炮灰。而他,做了三年的社区团购,嗯,不能说赔得底儿掉,至少是三年打白工,连以前的厂家工资都没赚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变成跟他合伙的经销商的全职经理人,再看看未来能不能回企业。

他算是帮经销商蹚了雷,用他的话说,如果他不做,那个经销商就要专职搞这些临期折扣货,变成全职的“破烂王”,哪有货去哪儿收。整个人都陷在找货,找车,并且可能你前脚拉到货是25元/箱,明天别人出货就是23元/箱,你还想挣?只能亏了。因为折扣、社团的货是没有厂家管理的,你要的就是信息差。必须先有需求再找货,不能找到货再去分销。前者是少赚,后者是多赔。

他的例子说明一个道理: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现有的利益。

这兄弟其实并没有做行业外的事情,还是做食品饮料这块的经销商,只是从正规军变成走临期、走窜货这样的无固定渠道,没有厂家保护,没有厂家维系,甚至厂家的一些业务(比如牛奶的)还有可能给你下更大圈套的路……最后的结果就是,人陷进去了,更忙了,但钱是没挣到的,跟原本的合伙人关系也是从兄弟、合伙人到打工仔与老板了。

风口多,但是割经销商的刀更多、更锋利。

今年少投资多算账

曾接触过一个很务实的经销商,他对“利润”有一个不同的算法。他说,现在银行的利率基本1.8%,,三年的能到2%以上。我存银行100万,一年后我能收18000元。我如果做经销商,一般厂家最低的净利润也就是方便面,也在5个点左右,再低也不会低于3个点。而大品牌的周转率2-3次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其实我做300万业绩,我投100万,我的利润是9万-15万,这是远高于存银行的。

其实,经销商要做的就是加大自己的周转,尽量不要再追加自己的投入。少请专职人员,比如,过往经销商都是请配送司机的,而司机也会兼着二批和业务的功能。但现在的司机工资越来越高,经销商就尽量少请全职人员,大部分是临时找,因为大品牌的企业是有自己的业务员帮你跑市场的。你要拿货量大,就去请货拉拉;如果货少,尽量让厂家或者自己的人开三轮车来配送,这样才能降低成本。

毕竟,过往经销商的盘算记账方式是,我投入多少,年底货+钱就有多少。而如今就只能靠这样的方式来算自己的利润对比存银行是高多少点。无它,因为现在其它行业也是真不好做的。换言之,做经销商是少挣(奶行业另算),做其它的,就是赔钱。

厂家与社会总会有一个扼住你的咽喉。只是在做快消、尤其是一些大品牌时,你要精打细算。其它的,你要做的就太多了。说白了,经销商改一下自己的经营品牌思路都难,更何况跨行投资。

过往,经销商做供应链、做仓库等等也都算是本行业的;如今,配送、仓库哪方面没有资本的介入。这些年的经销商改革中,除了经销商没被革掉,其它的终端有零食店,O2O、社区团购,前置仓,配送的有外卖小哥等等,哪一条都是在割原来经销商的肉。

前几天,跟一个厂家的业务经理老李见了一个经销商,这个经销商是某大卖场介绍给老李的。因为厂家想要从直营改客营,因为都知道大卖场的账期、倒闭不倒闭的原因,让厂家比较慌,所以,很多过往直营就想改客户经营,而厂家过往没有供应卖场的客户资源,于是大卖场说我来帮你介绍客户。通常这样的客户就是有资源,能压钱,更能从大卖场要回钱来。

一如当初的家乐福,倒闭前还有很多经销商加大了对其卖场的供应量,无它,能要出钱来。就是企业无论多大品牌,不一定要出钱来,打官司冻结也没用,但有些经销商却可以。其实,山姆等品牌也会有指定的经销商,让经销商去采货。

经销商最大的策略就是拿自己这些年的积累去做这个生意,就算利润低也要坚持维护这个资源,外面的风险更大。更何况,如果你代理的品牌突然爆火了,那吃的苦也就全回来了。

不怕利润低,当然也得会学会用自己的资源去捆绑厂家,少接厂家不好卖的品项。一句话:2025年少做投资,多算账,风口再好,也得看自己适合不适合。熬下去,经销商还是这年头最有性价比的。

0 阅读:0
食品商业

食品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