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上海园区的九个设计关键词

建日筑闻 2024-10-28 13:57:53

进入AI驱动的智能化时代,科技平台企业具有更加开放、灵活的运作模式。创意孵化、非正式交流这类合作型空间成为践行其运营理念的重要场所。在办公建筑的设计上,企业也希望能够在日常办公功能外,更深度地与社会公众互动,传达企业文化与精神。阿里巴巴上海园区的新办公楼位于“全球滨水生活示范区”的徐汇滨江,处于西岸文化走廊的核心区,建筑临江而立,紧邻西岸媒体港、金融城等产业片区。将艺术与工业遗存融合的滨水公共与艺术活力带,为西岸带来独特的历史底蕴与当代活力氛围。园区周边的建筑“众星云集”,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都在西岸留下了前瞻性的建筑实践。阿里巴巴徐汇滨江园区的三栋建筑分别由 SANAA、Foster + Partners、SOM 设计,正在为徐汇滨江带来全新的概念与视觉。

© 田方方

© 田方方

© 田方方

Foster + Partners 设计的阿里巴巴上海园区办公大楼正式启用,根植于创新开放的城市基因,重塑了传统办公环境的概念,将新的园区打造成为互联网创新生态群,融合艺术与科技,提供智慧园区服务,营造绿色开放的办公环境。

Luke Fox:

“我们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绝佳的地理位置,打造了一个高度协同的工作场所,其核心是一个气候响应型公共空间,希望鼓励人们到访,体验建筑的内部空间。从项目开始,我们就注重室内外、公共空间与个人空间之间的互联互通。”

通过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和建筑开放透明度,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创造了多样化的高效协作区域,以响应公司动态的团队结构需求。同时,建筑以积极活跃的公共空间应对复杂的滨江环境,采用遗传算法等设计工具,为公众与办公人员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开放空间。虽然进程受到疫情带来挑战,在阿里巴巴、Foster + Partners、清水建设团队的全力协作下,该项目仍然成功提前完工。

ArchDaily 与 Foster + Partners 工作室负责人Luke Fox 进行了访谈,了解建筑背后的建设故事。

01

气候响应型的公共空间

建立新层次的城市联系

建筑地处徐汇滨江一线,阿里巴巴集团希望打造一个能够彰显企业价值与文化,又能与园区中其他两栋建筑具备差异化视觉形象的公司新地标。“我们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绝佳的地理位置,打造了一个高度协同的工作场所,其核心是一个气候响应型公共空间,希望鼓励人们到访,体验建筑的内部空间。从项目开始,我们就注重室内外、公共空间与个人空间之间的互联互通。”  Foster + Partners 工作室负责人 Luke Fox 说道。建筑朝向滨江的开口十分开敞,建筑以此融入城市空间,并在滨江公园与西侧城市片区之间建立了新层次的城市联系。

© 田方方

© 田方方02

阿里巴巴的“透明度”

多元体量与户外空间

建筑采用多元模块堆叠的体量,向公众展现“团队合作”的阿里巴巴核心价值理念。模块围绕中心开放式大型公共空间进行布局,邀请人们进入其中。这一设计营造出活跃的社交中心,可以通往建筑主入口,其上方还设有可俯瞰中央广场的观景露台。建筑整体相当通透,既让人们可以从外部一睹阿里巴巴的内部世界,也保留了从内部向外观景的良好视野,这是一座“看与被看”的建筑。

多模块堆叠与中心开放式公共空间 © Foster + Partners

© 田方方

© 田方方03

22%室外露台

灵动的平面布局

这座建筑容纳了来自不同部门的1600名阿里巴巴员工。多样化的楼层平面设置,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灵动性,使得各部门之间能够高度可见。众多便于通达的室外露台可以远眺浦东、俯瞰江景,占总建筑面积22%的室外空间,为日常社交和各类活动提供了理想场地,让人们在一天中能有更多偶遇的机会。

享有江景与浦东城市景观 © Foster + Partners

© 田方方

© 田方方

© 田方方04

遗传算法模拟

多要素平衡的最优体量

根据阿里巴巴的需求,Foster + Partners 应用了遗传算法以优化建筑形态,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最大化地利用外部景观,并满足不同功能分区的面积需求。项目的三大关键驱动力分别是打造最具气候适应性的中央开放空间,优化朝向黄浦江和城市的视野,以及最大化办公楼层面积。通过遗传算法处理数千种体量设计方案,寻求在三个标准之间实现最佳平衡的体量。

遗传算法模型 © Foster + Partners

© 田方方

© 田方方

遗传算法中每个模块的大小是基于最佳结构跨度、工作场所规划等方面的考虑而确定的。在数千种选项中,建筑师筛选若干体量备选,然后基于亲人尺度与使用需求进行考量和评估,例如不同楼层之间的视觉联系、楼层平面布局的灵活性、日照和自然通风等等,并优化形成最终解决方案。

© 田方方

© 田方方

05

算法是设计辅助工具

而非设计师本身

技术作为一个完全理性的视角,从定性定量的数据结论到建筑设计,建筑师仍付出了许多努力。遗传算法生成了一个基础的解决方案——一个粗略的体量模型,该模型需要由建筑师和客户从美学和合理性上进行评估,完善并创造出最终形态。

优化过程 © Foster + Partners

Luke Fox:

“设计、细节和材料性能的推敲演变过程,是我们设计经验丰富的结果——遗传算法是设计辅助工具,而非设计师本身!”

© 田方方06

技术创新

全面评估与验证

Foster + Partners 的工程师与专家团队紧密合作,持续开发创新技术并运用与设计过程中。例如,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评估空间的质量。同时,Foster + Partners 自主研发材料扫描技术,将不同的材料映射到建筑模型上,并进行精确的光照模拟,使设计师与客户能够在 VR 中更真实地评估各种材料的效果。在建筑完工后,Foster + Partners 使用最新的热成像无人机来测试建筑内外的空气温度,以验证建筑被动式冷却策略的有效性。

热成像无人机检验 © Foster + Partners

© 田方方

© 田方方07

50米跨度体量

12小时整体提升

中央广场上方跨度近50米的无柱体量是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之一。由于场地非常受限,且现场施工受到疫情的限制影响,设计团队制定了一项创新解决方案,该方案节省了操作空间,缩短了施工周期,并降低了高空组装作业的安全风险。整个跨度结构先在地面上组装完成,然后通过液压方式提升至最终位置,利用建筑钢结构的四角作为吊装框架,因此也无需额外的塔吊,从而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在12小时内将2200吨钢结构整体提升八层楼高度。

© 田方方

© 田方方

钢结构整体提升 © Foster + Partners

08

配备通风器

幕墙反映模块化框架

幕墙的设计旨在展现建筑的8.7米×4.5米的模块化框架,在充分利用壮观的景观视野的同时,提供必要的遮阳和自然通风,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所有工作区的幕墙都配备了通风器,营造健康且高效的工作环境。幕墙最复杂的部分在于每个阳角都是由不同边的异性面从三个方向连接交汇于一处组成。幕墙体系的细节是在与幕墙承包商的紧密合作下,经历多个样板不断调整和完善的。Foster + Partners 项目团队全程参与直至项目完成,以确保其达到最高质量标准。

© 田方方

© 田方方

© 田方方

09

三方协力

高水准施建

项目的高水准落地需要客户、承包商和设计团队之间的全力协作与出色沟通。Foster + Partners 协同伦敦、北京、上海的多个团队高效推进项目,即使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会议与 VR 技术与阿里巴巴团队保持积极沟通。阿里巴巴集团委托以高质量施工著称的清水建设团队,在施工阶段担任监督、施工管理和建筑信息模型(BIM)顾问。BIM技术能够识别复杂的结构外包等问题,并同步反馈给各方人员以便及时沟通调整,从而提升了建筑品质。

© 田方方

0 阅读:25

建日筑闻

简介:汇聚建筑灵感与建筑知识, 帮助建筑师建设更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