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带陌生小伙去中南海,问周总理:他像谁?邓颖超见后热泪盈眶

嘉志阅览过去 2025-01-15 16:46:41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56年的夏天,中南海西花厅因为一位少年的出现,上演了一场感人至深的重逢。

陈赓将军把一位陌生少年带去中南海,还问周总理:他像谁?

邓颖超见到这位少年,却不禁热泪盈眶,激动地拥抱着他。

这位陌生的少年究竟是谁?他的到来为什么让邓颖超如此激动?

初露锋芒

彭干臣出生在湖北英山县的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便聪慧,读书写字过目不忘。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9年,20岁的彭干臣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五四运动浪潮和各种进步书籍报刊影响,他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学习进步思想,逐渐在学生中崭露头角。

1924年,在党的推荐下,彭干臣进入了黄埔军校,结识了陈赓,两人因相近的志向而成为莫逆之交。

彭干臣不仅在军事训练上成绩优异,更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热忱和坚定信念。

因为思想活跃且行动果敢,他和陈赓一同被选为党支部委员,成为黄埔军校的骨干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久之后,广东革命政府组建东征联军,准备对叛变的陈炯明部队进行讨伐,彭干臣和陈赓作为黄埔学生军的一员,随军东征。

东征部队行军至淡水城,城内守敌武装精良,占据有利地势,以坚固的城墙为屏障阻挡联军的推进,战局一度陷入僵局。

关键时刻,彭干臣和陈赓主动请缨,挑选了一百多名敢死队员,冒着敌军的炮火攀爬城墙。

战斗中,彭干臣的手指被炸飞,但他忍着剧痛依旧指挥作战,硬是带领队伍成功攻下了淡水城。

战斗结束后,他的断指伤口简单包扎后,他笑着对同伴说:

“小指头没了又何妨?有脑袋就能为党多做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的周总理听闻此事,对他的勇气大加赞赏,称他为“革命的先锋”。

东征结束后,彭干臣因战功卓著被党组织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

在那里,他与朱德成为同学,并因出色的成绩被选为助教,留学期间,他经常与苏联的导师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既谦逊又充满见解,让人刮目相看。

1926年秋天,北伐战争打响,彭干臣结束学业回国,被分配到叶挺独立团担任参谋长。

在一次与敌军的交锋中,他沉着指挥部队,围点打援,成功夺下敌军重镇平江,并多次参与汨罗江、醴陵等重大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伐战争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面对革命阵营的分裂,彭干臣没有丝毫动摇,他选择了继续为党的事业战斗。

此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期间,他担任南昌公安局长,为起义部队的安全撤退提供了重要保障。

革命伴侣

1928年,南昌起义失败后,彭干臣按照党组织的指示,转移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在此期间,他认识了烈士遗孤江鲜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江鲜云父母早年牺牲,她从小在家乡长大,后因参加革命被介绍到上海党组织工作。

彭干臣和江鲜云最初只是并肩战斗的同志,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他们对彼此的认同逐渐升华为深深的依赖,结为了革命伴侣。

由于上海的形势日益紧张,他们伪装成普通夫妻,租住在英山同乡李次山家的附近,以掩护身份。

彭干臣化名“黄春山”,以一家蜂蜜公司的“销售经理”身份为掩护,开展中央军委的干部培训工作,而江鲜云则成为了他的最佳搭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培训班开课后,周总理和邓颖超也经常以采购蜂蜜为由前来授课,在频繁的接触中,江鲜云与邓颖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周总理夫妇对这对年轻的革命伴侣充满敬意,邓颖超更是亲切地称江鲜云为“妹妹”,并鼓励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最终,江鲜云在第二期培训班期间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1930年初,由于党内叛徒出卖,上海的地下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同志被捕甚至牺牲。

为了保护培训班,彭干臣决定将其停办,并带着江鲜云一家迅速转移。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逃亡途中,江鲜云早产,儿子彭伟光出生时不足四斤,江鲜云担心孩子难以存活,但彭干臣却乐观地鼓励她说:

“再艰难的环境,我们也一定要让孩子活下去!孩子是革命的接班人,是我们的希望。”

面对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相互扶持,艰难度日,可没过多久,他们就再次面临离别。

战场牺牲

1931年末,彭干臣告别了妻子和年幼的儿女,只身前往赣东北根据地,彼时的赣东北,在方志敏的带领下,刚刚建立起革命根据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片土地四面环敌,面临着国民党频繁的“围剿”,而苏区内部又急需军事指挥人才。

作为久经沙场的指挥员,彭干臣被任命为红十军参谋长,肩负起了指挥红十军作战的重任。

初到赣东北,彭干臣一边熟悉根据地的地形与敌情,一边对部队进行严格的整顿和训练。

在他的带领下,红十军以灵活的游击战术,连续击溃了敌军数次进攻,不仅稳固了根据地的防线,还趁势扩大了根据地的范围,将其延伸至浙西和闽北。

赣东北的战斗环境极其恶劣,山高林密,交通闭塞,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敌人的封锁使根据地的给养极为短缺,红军战士们常常以野菜和稀粥充饥,有时甚至连盐都没有。

彭干臣每天带领士兵上山砍柴、开荒种地,与战士们同吃同住,还常常把自己的一份粮食分给那些年纪较小的战士。

战士们虽然忍饥挨饿,但在他的鼓舞下,士气始终高昂,大家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革命事业再苦再难,也必须坚持到底。

要巩固革命成果,仅靠军事胜利远远不够,还需要培养一批有能力的军政干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彭干臣和方志敏一起牵头创办了赣东北军校,为根据地培养了一批批指挥员和基层干部。

可好景不长,1935年1月,在敌人第五次“围剿”中,红军被迫展开突围,为了掩护大部队的安全撤离,彭干臣主动请缨,承担了断后任务。

在随后的战斗中,彭干臣率领部队奋力抵抗敌人的追击,他站在阵地的最前沿,亲自指挥战斗。

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烈,红十军的士兵一个个倒下,阵地也被不断压缩。

最终,彭干臣所在的部队被敌人重重包围,他的左肩被子弹击中,但他依旧坚持战斗。

他一边指挥士兵突围,一边用尽最后的力气吸引敌人的火力,当最后一名战士倒下时,彭干臣已身中数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敌军逼近时,他咬碎了藏在嘴里的最后一颗绝密文件,保护了革命的机密,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年他才36岁。

彭干臣的牺牲换来了大部队的安全撤离,他的名字随着根据地的失守一度被掩埋,但他的精神却深深铭刻在幸存者的记忆中。

中南海重逢

时间转眼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彭干臣的遗孀江鲜云和两个孩子彭伟光、彭伟生辗转到了山东淄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始终没有告诉孩子们太多关于父亲的事情,只是偶尔提起他们的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为革命牺牲的英雄。

彭干臣牺牲后多年,周总理和邓颖超曾多次派人寻找江鲜云一家,但由于革命斗争的特殊性和当年的隐秘性,他们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直到1956年,彭伟光从母亲口中得知了父亲的一些事迹,以及革命友人中还可能有与父亲交好的长辈时,便决定亲自写信给邓颖超,打听父亲的下落。

信件很快送达,邓颖超在看到信的那一刻便泪流满面,她激动地对周总理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找了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他们!”

几天后,周总理将彭伟光的信转给了陈赓,他给彭伟光回信,勉励这个革命烈士的儿子要“好好学习,做党的好儿子”,并决定亲自安排见面。

1956年夏天,陈赓安排彭伟光到北京见面,那一天,他带着这个少年走进了中南海,来到周总理和邓颖超所在的西花厅。

见到周总理后,陈赓开玩笑似的问道:“你看他像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着眼前酷似彭干臣的少年,听着他带着乡音的话语,周总理的眼眶红了,他拉着彭伟光的手,激动地说道:

“你就是彭干臣的儿子!你很像他,尤其是这腔调和动作,一模一样!”

一旁的邓颖超更是热泪盈眶,她紧紧拥抱着彭伟光,哽咽着说道:

“孩子,终于找到你了!这些年你和你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

彭伟光看着邓颖超,轻轻地唤了一声“邓妈妈”,这一声呼唤让她忍不住泪如雨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天,周总理夫妇在西花厅招待了彭伟光,他们与少年长谈,讲述了彭干臣当年的种种事迹。

邓颖超一边讲,一边用手轻抚少年的头发,好像是在抚慰失而复得的亲人。

她还安排彭伟光住在家中,亲自带他游览北京,周总理还特意带着他参观天安门城楼。

这一次的北京之行,让彭伟光的命运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他在周总理夫妇的帮助下,考入北京外贸学院,后来留在北京工作,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国家干部。

他的努力不仅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也成为革命烈士精神的延续。

1963年,江鲜云来到北京,与周总理和邓颖超见面,提到了丈夫未能被评为烈士的遗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总理坚定地告诉江鲜云:“放心,我一定会尽全力为他争取应有的荣誉。”

可在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即使是周总理,也未能立即实现这个承诺。

直到1996年,在彭干臣牺牲六十多年后,他终于被中央追认为烈士,并被评定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这一年,年逾八旬的江鲜云终于含泪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的丈夫——这位“能干之臣”,终于回到了人民的记忆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彭伟光和江鲜云,用他们的行动告诉了世人,无论时间多久远,那些为国家民族付出一切的英雄,都不会被遗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4
嘉志阅览过去

嘉志阅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