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的星空中,很多古代圣哲虽然宛如璀璨星辰,不过那些闪烁群星的周围也经常布满了尘雾。
先贤们历经坎坷、屡遭挫折,并用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逆境中绽放光芒。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不仅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一直激励着后人不畏艰难,砥砺前行。
明代一位诗人从小就喜欢思考和钻研,他一生阅历丰富,学识卓越,更因其独创的学术思想而备受后世崇敬。下面就一起欣赏其诗作:

春晴
明代 王守仁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
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
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
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王守仁,世称王阳明,明朝绍兴余姚人。他出身名门,自幼志向远大,早年曾研习程朱理学,后来在贵州龙场悟道,提出知行合一学说,成为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不仅是思想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在巡抚江西、福建等地时,曾多次运筹帷幄,平定盗乱。
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世间的道理和规范都源于内心,而不该完全相信权威和典籍,人们只需求诸本心,即可获得真理。这首七律借助描写春日风光,委婉地表达出诗人的心学主张,读完令人受益良多。

开篇刻画林下春光,阳光明媚,柔风轻拂,天气晴朗,残雪消融。"高崖残雪"不仅是一种视觉意象,也暗喻程朱理学的僵化教条。诗人以此表达旧学束缚,并用"渐和"的春风,暗示心性觉醒的力量。
王阳明在龙场顿悟之后,就开始思考自己的思想与程朱理学的区别,他尽可能地用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从而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架起了一座思维的虹桥。“春晴”二字既欣喜天色晴朗,又传达出诗人摆脱羁绊之后的轻松心情。

接下来的两句笔触细微,垂吊在空中的蛛丝,在静谧的花枝间冉冉飘动;从远处望去,白鸟正从石板路上飞过。
"游丝冉冉、青壁迢迢"对仗工整,含义深邃。飘忽的游丝,隐喻未定型的思想轨迹;静立的花枝,指向诗人澄明的心境。
白鸟掠过青壁,则暗示着一种大胆的超越。诗人通过意象组合,阐述心学动静合一的要义,也抒写了一种对立之中的和谐。

“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这两句是说诗人忽然在山中怀念起故交,多少回更是梦见山洞旁雾气笼罩的藤萝。
突然袭来的怀旧情绪,乃是作者主体意识觉醒后的一种认知阵痛,也表达出王守仁在龙场悟道时的寂寞,此刻都化作诗歌中的情感波澜,印刻了这位思想先驱的孤独身影。
当诗人屡次梦回烟萝缠绕的洞天福地,展现的不仅是传统文人的隐逸情怀,更是对那些所谓的正统学派的自觉疏离,诗人以此指出真正的学识不在经卷、而在本心。

最后两句以"客衣尘土、湖边芰荷"的刻画,昭示着诗人的终极抉择。沾满尘土的客衣,象征理学桎梏下的异化存在;清涟中的芰荷,则是本真生命的完美喻体。诗人毅然决然地摆脱桎梏,宣告了旧我的死亡、新学的降临。
王守仁水平极高的七律,大巧若拙,宛如一幅圣哲的自画像。这首诗起承转合,暗合知行合一的逻辑,前四句的景物描写是一种"知"的直观,后四句的情感抒发是一份"行"的展开。末句的抉择,恰好达成了知行合一的圆满,并精妙地展现出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令人称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