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回乡探亲,乡亲们摸着他满是补丁的军装感叹:穿得真好啊

笑问沧桑史 2024-11-18 21:14:50

李德生回乡探亲,乡亲们摸着他满是补丁的军装感叹:穿得真好啊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故事可真够劲爆的。他们这一步棋走得妙啊,直接把战场搬到了国民党的老巢。大别山这地方可不简单,横跨三省,地形复杂,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谁要是能控制了大别山,那就等于掐住了华中地区的咽喉。

刘邓大军要进大别山,首先得过淮河这道天然屏障。当时可没有现代化的桥梁,几十万大军要徒步渡河,这难度可不小。1947年8月底,刘邓大军开始了这场惊险的渡河行动。士兵们扛着装备,在湍急的河水中艰难前行。有的人被水冲走,有的人被淹没,但大部队还是坚持向前推进。

就在最后一批部队刚刚渡过淮河时,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河水暴涨。这下可把紧随其后的国民党军队给难住了。国民党85师的师长吴绍周看着滔滔河水,只能无奈地说共产党运气真好,刚过去水就涨了。

刘邓大军好不容易进了大别山,本以为会受到热烈欢迎,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老百姓对他们的态度冷淡得很,甚至有点躲躲闪闪的。这可把刘邓大军的指挥员们给搞蒙了。

原来,大别山的老百姓这些年可没少吃苦头。自从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后,他们就遭到了国民党的报复。之后共产党的队伍来来去去好几次,每次走后他们都要面临新一轮的清算。这种经历,让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承诺产生了怀疑。

6纵17旅旅长李德生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回到阔别15年的老家,发现家徒四壁,父亲已经被国民党杀害。乡亲们看到他打满补丁的军装,还以为那是好衣裳。这种场景,真是让人感慨万分。

面对这种情况,刘邓大军的领导们可没有束手无策。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要想赢得民心,得用实际行动证明。于是,刘邓大军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在短短两个月内,他们先后打败了好几支国民党军队,消灭敌军近2万人。

这一连串的胜仗,给大别山人民上了一堂生动的实力课。老百姓们亲眼看到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开始相信他们是真的有能力保护自己。渐渐地,原本躲躲闪闪的百姓开始主动接近军队,给他们送水送粮,甚至有不少年轻人要求参军。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后,蒋介石坐不住了。他派出了新桂系的大佬,时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来对付刘邓大军。这个选择看起来有点奇怪 - 明明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为什么要用别人的?

其实,蒋介石这是在玩一出借刀杀人的把戏。大别山本来就是新桂系的地盘,让白崇禧去打,一来可以消耗新桂系的实力,二来还能堵住别人的嘴。白崇禧虽然看穿了蒋介石的用意,但也不得不接下这个任务。毕竟,要是让共产党在大别山站稳脚跟,新桂系的损失就不只是一个安徽省那么简单了。

于是,白崇禧集结了30个旅的兵力,对刘邓大军发动了猛烈进攻。这阵势,看起来挺有把握的。但问题是,刘邓大军可不是好对付的。

面对这种情况,刘邓大军采取了一个妙招分兵打游击。他们把部队分成几路,有的在大别山内打游击,有的跳到外线作战。这一招,让敌人疲于奔命。

白崇禧见状,又从山东调来了两支精锐部队 - 第7师和第48师。这两个师可是桂系的王牌,打起山地战来很在行。双方你来我往,打得是热火朝天。

刘邓大军这种打法,看似在跑,其实是在跑中取胜。他们不断调动敌人,消耗敌人的兵力和物资,同时还能保存自己的实力。这种战术不仅让白崇禧的30个旅疲于奔命,还间接帮助了其他战场。因为大量国民党军队被牵制在大别山,其他地方的共产党部队就能更容易地取得胜利。

到了1948年初,形势又有了新变化。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他们成功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为其他战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此时,全国战局已经发生了重大转折,共产党军队在多个战场都取得了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刘邓大军决定离开大别山,参与更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他们要和陈赓部、陈谢大军等部队一起,形成更大的作战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

1948年3月28日,刘邓大军全部转移出大别山。这一举动,让蒋介石的计划彻底落空。他原本想把刘邓大军困在大别山,或者至少把他们牢牢地拖在那里。没想到刘邓大军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全身而退,为下一步的大规模作战做好了准备。

这场大别山之战,看似只是一个地方的战斗,实际上影响了整个战局的走向。刘邓大军的行动,不仅牵制了大量敌军,还为其他战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同时,他们在大别山的经历,也为如何争取民心、如何灵活运用战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决策,可以说是高明之极。他们不仅完成了军事任务,还赢得了民心,为共产党在这个地区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这场战役充分展示了共产党军队的战略眼光和战术灵活性,为最终取得全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0 阅读:4

笑问沧桑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