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医内科崔医生。
胆囊患者经常担心胆囊切除手术后,会复发或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而中医标本兼治免手术,针对不同症型个性化施治,防复发更安心。今天给大家分享门诊常见的几种胆囊症型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所以胆囊息肉、胆囊炎、胆结石等胆囊疾病,都和肝失疏泄离不开关系。
因此,我在门诊上的胆病患者基本都是与肝有关的症型,要治疗这些病症,我一般分为实症和虚症。
实证如肝胆气滞、肝胆湿热、气滞血瘀,治宜清利湿热、疏肝利胆、活血化瘀等为主;虚症如肝郁脾虚、肝阴不足、脾胃气虚,治宜健脾益气、养阴柔肝为主。
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这6个症型,如何分辨和对症的方子,以供大家参考。肝胆气滞
这个症型是因为长时间不开心或者压力大,像心里憋着一股气,而这股气就会在肝胆里堵着,影响胆汁的正常流动。胆汁流得慢了,就容易在胆囊里“积灰”,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息肉。
症见:脾气暴躁、胸闷心悸、食少睡得少、咽部异物感、经常叹气、厌油腻、恶心呕吐等
治宜:疏肝理气、行气化滞。在临床上,我一般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肝胆湿热
多因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身体内产生湿热,这种湿热会影响肝胆的工作,让胆汁变得黏稠,胆汁无法顺畅排出胆囊外,时间一长,胆汁就会在里面沉积下来,慢慢形成息肉。
症见:肋痛、食欲不佳、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小便发黄等症状,一伸舌头,舌头发红、舌苔黄腻。
治宜:利胆清热、祛湿理气。这种情况可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气滞血瘀
由于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身体里的气血流动时遇到了“堵车”,流动得慢了,甚至有些地方停住了。这些停住的血液就是瘀血,瘀血和湿气、痰液等混在一起,就容易在胆囊里形成“小包块”,即息肉。
症见:胸闷胸痛、易怒心烦、腹痛、嗳气、恶心呕吐等,舌质暗有瘀点,舌下静脉迂曲。
治宜: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常用出自《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肝郁脾虚
这个类型就是典型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生,痰浊与瘀血互结于胆囊,形成息肉。
症见:胸胁疼痛、胃脘胀痛,特别喜欢唉声叹气、身体很累、吃饭很少、大便干、偶见大便稀、失眠等,舌苔薄白。
治宜:疏肝健脾、祛痰化湿。多用逍遥散加减治疗。
肝阴不足
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火内生,煎熬胆汁,使胆汁浓缩粘稠,易在胆囊内沉积形成息肉。说白了,就像身体里的水不够了,火就烧得旺,这种虚火会让胆汁变得更热更浓,在胆囊里沉积下来,久之化成息肉。
症见: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两肋疼痛,头晕眼花耳鸣,眼干眼涩,口干舌燥,舌红少苔。
治宜:养阴柔肝,清热利胆。一般可用出自《续名医类案》的一贯煎加减治疗。
脾胃气虚
脾胃就像身体里的“发动机”,动力若是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大减,吃进去的东西不能很好地被吸收利用,就容易变成痰湿等“垃圾”。这些垃圾在胆囊里堆积多了,就会形成息肉。
症见: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容易疲劳、腹胀、纳差、不欲饮食,或者嗳气、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治宜:健脾和胃,化痰祛湿。这样的情况多采用香砂六君子丸加减。
总之,虽然都是胆囊疾病,但是在中医眼里每个症型的治疗方式都不一样,所以我才一直强调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治疗的效果才能达到你的预期。
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让大家能够更加了解中医在治疗胆囊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也希望大家在面对胆囊问题时,能够多一份选择,多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