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为玄宗三卫近侍,时年十五,颇任侠负气。后入太学,折节读书。广德中,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转江州刺史。三年,入为左司郎中,出守苏州,卒。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应物工诗,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有《韦应物诗集》十卷。
早春诗 中唐 · 韦应物
南园柳色动,野塘春水生。
屡游烦将吏,独此守山城。
首句“南园柳色动”:“南园”指的是南方的一个园子,象征着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柳色动”则形象地描绘了早春时节,柳树开始萌动,绿意盎然的景象。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的生机。
次句“野塘春水生”:“野塘”指的是野生的池塘,与“南园”形成对比,展现了更广阔的自然景观。“春水生”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到来,池塘中的水也开始充沛起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第三句“屡游烦将吏”:这句诗转向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境遇。“屡游”指的是诗人频繁地出游或游览,这可能与他的仕途奔波有关。“烦将吏”则表达了这种频繁出游给随从官员们带来的困扰和疲惫。
末句“独此守山城”:这句诗与前面的“屡游”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此刻的孤独与寂寞。“独此”强调了诗人此刻的独处状态,“守山城”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一座偏僻的山城。这不仅是对现实环境的写照,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沣上醉题寄涤武 中唐 · 韦应物
芳园知夕燕,西郊已独还。
谁言不同赏,俱是醉花间。
首句“芳园知夕燕”:描绘了夜晚的花园中,燕子归巢的场景。这里用“知”字赋予燕子以灵性,仿佛它们知道夜幕的降临,纷纷归巢。同时,“芳园”与“夕燕”的结合,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夜晚氛围。
次句“西郊已独还”:承接首句,诗人独自返回西郊。这里的“独”字与首句的“夕燕”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同时,“已独还”也暗示了诗人宴饮之后的归途,以及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第三句“谁言不同赏”: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共同欣赏的肯定。这里的“谁言”带有一种质疑的语气,仿佛在反驳那些认为无法共同欣赏美景的人。这种反问的方式,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表达了诗人对美的执着追求。
末句“俱是醉花间”:诗人以“醉花间”作为结尾,既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也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这里的“醉”字不仅指酒醉,更指沉醉于美景之中。诗人仿佛在花海中沉醉,忘却了尘世的烦恼与忧愁。
西郊期涤武不至书示 中唐 · 韦应物
山高鸣过雨,林涧落残花。
非关春不待,当由期自赊。
首句“山高鸣过雨”:描绘了山雨过后,鸟儿在高处鸣叫的景象。这里用“山高”与“鸣过雨”相结合,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又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鸟儿的鸣叫,仿佛是自然界的乐章,为这幅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次句“涧树落残花”:紧接着描绘了溪边树木上凋零的花朵纷纷飘落的场景。这里用“涧树”与“落残花”相结合,既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细腻与柔美,又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惋惜。凋零的花朵,仿佛是春天的告别,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第三句“非关春不待”: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春天并未离去的肯定。这里的“非关”二字带有一种强烈的否定语气,仿佛在反驳那些认为春天已逝的人。诗人认为春天的离去并非是因为它不再等待,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末句“当由期自赊”:诗人揭示了春天未至的真正原因——约定的时间太过遥远。这里的“当由”二字表示原因所在,“期自赊”则是指约定的时间过于漫长或遥远。诗人以这种方式,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期盼,又透露出一种无奈与遗憾。
赠李儋侍御 中唐 · 韦应物
风光山郡少,来看广陵春。
残花犹待客,莫问意中人。
首句“风光山郡少”:诗人开篇即点出广陵(今江苏扬州)的风光在山郡之中颇为难得。这里的“少”字,既表达了广陵风光的珍稀,也体现了诗人对广陵春色的高度评价和期待。
次句“来看广陵春”:紧接着首句,诗人明确表达了自己前来的目的——欣赏广陵的春色。这句诗简洁明了,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广陵美景的向往。
第三句“残花犹待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广陵春末的景象。虽然花朵已经凋零,但它们依然仿佛在等待着客人的到来。这里的“犹待客”三字,不仅赋予了残花以灵性,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即使时光流逝,友情依然如初。
末句“莫问意中人”:诗人以一句略带婉转的告诫作为结尾。这里的“莫问”二字,既是对友人的提醒,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某种隐秘情感。或许诗人在此刻并不想过多谈论自己的心事,而是更愿意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美景和与友人的相聚之上。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含蓄和深沉,也增加了整首诗的韵味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