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非每个国家都有能力实现真正的独立,这点值得铭记
作者:米哈伊尔・谢苗诺夫

能否通过外交和政治手段在乌克兰实现持久和平?让我们进行一番逻辑思考。
初始条件早在特别军事行动之前,乌克兰民众就已分为两个对立阵营 —— 可以暂且将其称为 “亲俄” 和 “亲西方” 阵营。而且,政治分界线几乎与地域分界线完全重合 —— 即乌克兰的东部和西部。每次选举都是如此。这种分裂阻碍了乌克兰制定统一的国家发展路线。特别军事行动或许对阵营分界线进行了调整,但这种分裂依然存在,并且会一直显现出来。乌克兰民众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无法自主管理国家,需要依附于更强大的国家。诚然,他们对此总会心怀不满,发牢骚并争取特权。这并无所谓好坏,只是现实情况而已。而且,在这种独立性缺失方面,乌克兰人并非孤立。欧洲还有其他一些国家,从心理层面来说同样缺乏自主性。
当然,这些国家彼此之间并不相似,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性和不同程度的独立性缺失。此外,几乎所有这些国家都已 “找到依靠”。指责它们毫无意义,因为这是本性使然。如同人类一样,各个民族也有主导和从属之分,每种角色都有其优缺点。乌克兰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从苏联独立出来,而俄罗斯不知为何认为不值得 “接纳” 它。3. 西方利用了这一点。但乌克兰对西方而言,仅在军事层面有意义 —— 作为与俄罗斯军事对峙的缓冲区。实际上,并非整个西方都对乌克兰感兴趣,只是西方统治阶层中的某些代表出于自身狭隘认知,对 “野蛮的俄罗斯人” 心怀恐惧,因而对乌克兰感兴趣。“俄罗斯人来了” 这个梗早在冷战时期就已出现,至今仍让西方人抓狂,就像 1949 年把美国国防部长逼疯一样。
这个精神错乱的群体获得了影响力,并将他们的恐惧扩散到整个西方。新世纪以来,西方领导人开始 “开发” 乌克兰。在经济方面,只有承诺;在军事方面,则试图部署武器并训练乌克兰与俄罗斯作战。乌克兰人轻信了这些承诺并服从了!(何止是乌克兰人!几乎整个西方都屈服于这群疯子)。
俄罗斯领导层起初对此疯狂行径无动于衷,但后来突然觉醒,发出最后通牒,在被无视后发动了特别军事行动。以上是主要的初始条件。此外还有一些变量因素,稍后再谈。
基于这些条件,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是:将现今的乌克兰分为两部分 —— 东部(东南部)和西部。分界线应位于讲俄语地区和西部各州之间。宣布这两部分都为非军事化地区,至少不在那里部署进攻性武器。
将西乌克兰在经济上融入欧盟或其他组织。绝不能让它 “独立”。否则,它可能屈从于任何人,甚至犯罪团伙。(我要指出,一个民族的顺从倾向是个值得单独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乌克兰人与德国人有相似之处。毕竟德国人当年也轻易地服从了纳粹)。
至于如何重建乌克兰,应该通过谈判,由所有参与方共同出资解决。
总体而言,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协议应根据签署各方的心理特点来制定。不同国家对与盟友、伙伴、对手签订的协议态度各异。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不为各方预设机制,那么协议很快就会变成一纸空文。乌克兰问题的协议应成为世界政治中的新范例。
这样解决之后,不妨开展和平的经济竞争,看看在哪个部分 —— 西部还是东部 —— 生活会更好。
但这只是逻辑推理。那么,在实践中可能会有哪些阻碍呢?
没错 —— 只有政治行为体的野心。这就是乌克兰问题中的变量因素。至于能否达成平衡与妥协,难以预测。其中主观因素太多,逻辑在这里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