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委员领导四政治局委员!大权都给林彪!何以倒挂式调整?

帅克评史 2024-12-13 14:29:04

党内职务高低的基本排序是按照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来排序的。在组织领导上通常也与之相对应。然而,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战场上,却出现了中央委员领导政治局委员的现象,且是一名中央委员领导四名政治局委员,并由这名中央委员全面挂帅实行党政军一元化的领导。东北战略区领导班子配备出现这么大的超常和反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又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第一、为何给东北战略区派出了如此之强大的领导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大战略方针,我党决定把工作重心放在东北。根据这一总体的战略部署,为加强东北战略区的领导力量,我党仅在组织层面上就先后派去四名政治局委员,即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占整个政治局委员总数13人的将近三分之一。同时还派出了林彪、罗荣桓等多名中央委员,并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

实际上,早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前,党在召开七大之时,毛泽东主席即对东北大战略进行了谋篇布局。他在七大时曾这样深刻地强调说:

“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

既然把东北的战略地位上升到了如此之高度,那么,在抗战一结束便给东北战略区配备相应的强大的领导力量,也便找到了顺理成章的逻辑和答案。

第二、为何要给东北战略区领导班子进行倒挂式的调整?

以彭真为东北局书记的这届领导,在最初开展东北战略区的各项工作上,应该说发挥了较好的领导作用。但也毋庸讳言,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主要是“当时东北领导在如何建立根据地问题上恰恰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分歧的双方就是林彪和彭真”。

领导层面出了问题,势必会对整个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不利的影响体现在军事上,最主要的便是四平保卫战的失利。这场保卫战,使得东北民主联军不得不实行千里大退却,直至退到哈尔滨。领导关系不顺,仗打得又很被动,一时间,全党寄予最大希望的第一大战略区——东北战略区陷入了最低谷。

针对东北战略区的这一低谷,毛泽东主席决定下重手调整,首先是调整组织领导关系。他于1946年6月16日代中央起草的给东北战略区的电报中这样决断道:“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陈云、高岗为东北局副书记和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并以他们5人组成东北局常委”。此时,政治局委员张闻天也已于1946年春季来到了东北任合江省(今在黑龙江省内)省委书记。这样一来,等于是林彪这一个中央委员要领导四个中央政治局委员,等于是对东北战略区的组织领导班子来了个倒挂式的调整。

据《罗荣桓传》记载,重新调整人事任命后,东北局专门“派高岗、谭政到五常,把林彪请回哈尔滨”。这句话表明,一度负气离开哈尔滨在五常的林彪,又被专门请了回来,并且肩负起东北战略区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的主责,开始全面领导指挥东北战略区的工作和打仗。

对于这一任命,毛泽东主席后来曾形象地说到:“受任于乱军之际,奉命于艰难之间。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东北的党、政、军、民各方面统一起来”。

历史和实践证明,毛泽东主席关于东北战略区的组织领导这一倒挂式的调整,是极为英明和正确的。经过东北“七七会议”,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仅一年东北战略区便从低谷彻底走出,并且取得了战略主动;后又经秋季冬季几个攻势,直至辽沈大决战,前后仅两年多的时间便彻底解放东北。

第三、东北战略区领导班子的超常反常配备有哪些启示?

帅克以为,透过东北战略区一个中央委员领导四个政治局委员的事例,至少可给我们三点启示:

首先,战争年代最朴素的道理,谁能指挥打胜仗就必须用谁。战争年代,打仗是主业是主线,是绝对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因此,一个战略区打仗的主帅必须选准配好。否则再强的组织领导力量,再多的大佬大咖都没用。一旦打败仗则一切归零。我们看,东北战略区正是选了一个会打仗的林彪,由他来实施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全盘一下子便活了。与此相对应,国民党蒋介石一度把东北的军政大权交给了陈诚,按说陈诚理政、治军、惩治腐败还是很有一套的。但最大的症结便是指挥打仗能力差了不少。特别是在与林彪的军事对决中,完全不是对手,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最终,陈诚不得不逃离东北。

其次,论资排辈用人平时工作可以,摆脱危局必须超常用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都有论资排辈的惯性和做法。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普适、少引争议的通用做法。这种做法,在和平时期可以,在局势平稳之时可以,但在出现重大的危局变局之时,在需要有一个人来挽狂澜于既倒之时,则必须打破按部就班用人,必须打破按常规套路用人。这一点,主席敢让一个中央委员来领导四个政治局委员,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主席的这种用人,真可谓是大气魄、大手笔、大决断,绝非常人所敢想所敢用。

再次,都是党内能人高手,必须靠坚强的党性凝结团队意志。我们看,彭真、陈云、高岗、罗荣桓、张闻天这些人,可以说都是党内的能人高手。张闻天遵义会议后曾做过党的总书记。主席去重庆谈判时递补了两个候补书记便是陈云和彭真。高岗则是陕北根据地重要创建人之一。罗荣桓是我军政工战线的一面旗帜。这么多能人高手会聚到一块,怎么来形成合力?一方面,靠林彪这个一元化的有力领导,另一方面要靠坚强的党性凝结团队意志,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高手的主观能动性。以陈云为例,新领导班子调整后,林彪便委托他起草东北“七七决议”,这是东北战略区一个纲领性决议,“对统一东北地区全党全军的思想,起到了重大作用”。之后,又派陈云到南满当书记。正是在陈云的坚强领导下,才有了四保临江之战。

4 阅读:1652

帅克评史

简介: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帅克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