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无不适症状的慢性肾病,年轻人如何尽早发现预防?体检时要注意什么指标?疫情防控期,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访了广东省人民医院肾脏病名医梁馨苓教授。
专家介绍 梁馨苓: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全国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肾病不是只有老人家才会得
“在广州大学城,通过入学体检我们发现,每年就有4、5个大学生,首诊就检测出肾病,甚至是双肾衰竭,错失早期治疗的机会。而十多岁就患了尿毒症的年轻人也不少见。”梁馨苓教授在采访中表示,肾病的年轻化趋势亟待重视。 目前,全世界有8.5亿人因各种原因罹患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脏病是全球死亡率中排第十一位的疾病。预测到2040年,慢性肾脏病将成为全球第五位的致死病因。 在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而需要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有150多万人。每年需要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数量,仍以新增12-15万的趋势持续上升。
肾病早期往往无不适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慢性肾脏病通常起病隐匿,早期可无特异性症状,很多甚至无任何不适表现,许多人往往在早期并不知道自己的肾脏已经出现问题。等到出现明显的面色苍白、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肾功能可能已下降超过75%! 加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疾病的高发和年轻化趋势,这部分患者,也并不知晓其肾脏器官已经受累。
如何尽早发现?体检时加上这一项!
“其实,慢性肾脏病如果通过尿液、血液、肾脏影像学等早筛手段,必要时肾活检明确诊断,再积极治疗,可以延缓大部分肾脏疾病的进展。其中有1/3患者经专科规范诊治,甚至可以将肾损伤逆转回来。”梁馨苓教授说,重视早期筛查非常重要。 要如何尽早筛查发现?“由于我国肾病发生率的年轻化趋势,我们呼吁,若有条件,应该在小学、初中、高中入学时或每年体检时,增加尿常规检查,做到尽早发现,及时诊疗。” 梁馨苓教授还提醒,要重视以下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 1、患高血压;2、患糖尿病;3、体重超标;4、吸烟;5、年龄超过50岁;6、慢性肾病家族史;7、有其他的已知的肾脏疾病。 以上危险因素若有1条或以上,应更加重视。若条件允许,可在每半年至一年监测血、尿常规,血肌酐、肾脏B超的基础上,增加检查尿蛋白/肌酐比值或尿微量白蛋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肾损害。若以上结果有异常,请及时至肾脏内科门诊就诊。
体检B超后顺便留尿?错!
正确科学的尿常规检查,才能达到尽早筛查的目的。 很多人在普通体检时,往往会在做B超后,“顺便”做尿常规,但由于准备B超时喝了超量的水,这样的尿液已被稀释,指标性不够,有可能带来假阴性的结果。 梁馨苓教授表示,尿常规检查,应选择晨尿,或至少在膀胱储备3小时以上的尿液,指标才有足够代表性。也可以考虑在确保卫生安全的情况下,自己在家留好中段晨尿,带去医院检测。
疫情期如何注意肾脏问题?
新冠肺炎是因严重的肺部表现而命名,然其影响并不止步于肺,也可能累及心脏、肾脏、神经等各个器官系统。 粱馨苓教授表示,在目前有限的文献报道中,有40%以上患者在收治入院时即可出现蛋白尿和血尿,在整个住院过程中这个比例更是超过60%。另外,14%的患者可出现血肌酐升高。新冠肺炎中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低于以往的SARS、MERS。但在这三种冠状病毒肺炎中,急性肾损伤的出现,都被认为是独立死亡因素。 针对这些情况,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教授等国内肾脏病专家参与制定了关于《新型肺炎合并急性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以及《特殊血液净化技术应用于重症新冠肺炎的专家共识》,提出要重视新冠肺炎的肾损伤,及时干预,避免慢性化,必要时运用血液净化技术改善重症患者的炎症状态和降低体内毒素水平。 粱馨苓提醒:“目前新冠肺炎合并肾脏损伤的许多机制和临床诊疗研究还刚刚开始,但我们呼吁,对已治愈出院的患者,应密切随访尿常规、肾功能,防止急性肾脏打击出现慢性化。” 而需要做血液透析的患者,在新冠期间,也可以继续进行血透。省医已为外地回流肾脏病患,设置了隔离观察室,以保证血透过程不发生交叉感染。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责编/李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