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为何能稳固掌权47年?这3张王牌在手,谁敢夺权?

奋强纪实 2025-02-18 16:06:52

慈禧太后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无疑是背负着极大骂名的人物,她的所作所为让其沦为了历史的一大罪人。她当政期间,诸多决策和行径给国家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危害,致使国家陷入更深的困境,百姓也深受其苦。正因为如此,她注定是要被后世之人一直加以唾弃的,她在历史上留下的这笔“账”,无论过了多久,都难以被人们所忘却和原谅呢。

大家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慈禧到底运用了何种手段,从而得以将大权牢牢掌控在手中将近50年之久呢?”

后来史学家们经过统计发现,在当时的情况下,慈禧手中所握有的三张王牌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那么,这三张王牌究竟是哪三张呢?

第一张:“人”

另外有这样一种说法,慈禧在年轻的时候那可是长得极为漂亮的。据说,她自己还常常把自己和“四大美女”相类比呢,觉得自己的美貌能和古代那闻名遐迩的四大美女相提并论。

以我们如今的视角去评判的话,倘若给慈禧太后适当做一些美颜处理,其实她也能算得上是有几分姿色的呢。

慈禧的外貌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并不怎么出众,甚至可以说难以入得了我们的眼。不过呢,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咸丰帝对慈禧那可是相当的宠爱,真的是很喜欢她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慈禧可是极为受宠的呢。而且,她还非常幸运地给咸丰帝生下了一个儿子,要知道这可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哦,而这个儿子后来便成为了同治帝。

在当时那个情境下,慈禧有两个能让她得宠的重要“法宝”呢,一个是她的美貌,另一个就是她的儿子。就凭借着这份得宠,慈禧慢慢地开始有机会接触到政治方面的事务啦,也由此一步步在这条路上走了下去呢。

在咸丰时期,咸丰帝的身体状况极为不佳,差到了连批阅奏折这样的常规政务都难以完成的程度。而当时的慈禧呢,写得一手不错的字。咸丰帝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时常安排慈禧代替自己去处理一些文章的批阅事宜。

这一代的情况可不得了,就因为这一代发生的种种,直接致使慈禧对政治方面萌生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呢。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慈禧对于政治方面的事儿开始变得越发感兴趣起来了。时间没过多久呢,又发生了一件事,而这件事,更是让慈禧在对政治的热衷程度上变得近乎疯狂了。

话说当年,英法联军发起了极为猛烈的进攻。在这兵荒马乱、形势危急的时刻,咸丰帝呢,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带着自己那些宠爱的妃子们,匆匆忙忙地离开了那座祖祖辈辈一直生活着的北京城。他们这一行人,一路奔往避暑山庄,就是为了到那儿去躲避战乱,寻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暂作安顿呢。

在那之后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其中就有火烧圆明园这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这一系列的状况可把咸丰皇帝的神经给狠狠地刺激到了,对他的打击特别大呢。打那之后,咸丰就整天待在避暑山庄里,也没什么心思去处理其他事务啦,每日里就是尽情地吃喝玩乐,就这样一直到最后,他在避暑山庄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不幸逝世了。

咸丰帝在临死之际,做出了一个安排,那就是让自己唯一的儿子继承皇位,登上皇帝之位,这一情况也算是比较常规的做法吧,确实也没什么特别值得再多去说道的地方。

咸丰帝的儿子当时年纪尚幼,考虑到儿子还太小,很多事情无法亲力亲为处理政务等情况,咸丰帝于是精心为他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希望在自己离世之后,这八位大臣能够辅助年幼的儿子,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以保障朝政等各方面事务得以正常运转。

咸丰帝担忧朝中大臣们权势过重,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于是赋予了慈禧一定的权力,让其能够在权力格局中起到制衡大臣们的作用。而咸丰帝同样也考虑到不能让慈禧一人独揽大权,所以呢,安排了另一位太后慈安,也给予她很大的权力,使得慈禧的权力也能受到一定的制约,以此来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权力态势。

当提到慈安太后的时候,真的是会让人忍不住心生惋惜之情呢。要知道,慈安太后在历史上也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一位人物,可她后来的种种经历,着实是让人觉得十分可惜。

慈安太后在性格方面是极为温柔善良的,她所展现出来的风范完全当得起“母仪天下”这样的赞誉。她那种温柔善良的性情,就如同春日里的暖阳,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与和煦之感。而其“母仪天下”的大范呢,则体现在诸多方面,无论是在处理宫廷内的各种事务上,还是在面对皇室成员以及众多侍从等人时,她都能以一种端庄、大度且极具亲和力的姿态出现,真真切切地有着能够成为天下表率的那种雍容气度呢。

在咸丰帝在位时期,他对慈安那可是极为敬重的呢。只可惜呢,慈安由于自身身体方面的缘故,一直没办法生育子嗣。大家想想看,要是慈安能够生育的话,说不定这皇帝之位后来也就轮不到慈禧的儿子来坐啦,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母凭子贵嘛,要是慈安有自己的孩子,那局势可就大不一样咯。

倘若当时是另外的情况,慈禧也就不可能在后来做到一家独大。也就是说,要是没有某些特定的前提条件或者发展态势,慈禧是没办法发展到在之后掌控绝对权力,形成一家独大局面的呢。

要知道,就算慈安掌握了大权,那也没办法挽救清王朝走向衰败的命运。不过呢,就算是这样,她最起码也不会做出那些让自己的国家更早灭亡的事儿来。也就是说,她即便不能改变清王朝最终覆灭的结局,但也不至于让其提前就玩儿完了呢。

有这么一种情况,有些人一旦手中掌握了权力,就会渐渐变得越发猖狂起来,开始疯狂地去揽取各种权力,晚清时期的慈禧太后便是这样的人当中极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呢。

慈禧对权力的渴望愈发强烈起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人在一旁对她进行干扰。在这样的情况下,慈禧慢慢地就产生了要去打压别人的念头。

在当时那个局势之下,后来呢,是在恭亲王奕䜣伸出援手给予帮助的情况下,那顾命八大臣最终被成功地除掉了。

慈禧手里头有一张极为关键的王牌,那就是奕䜣。要知道,在当时那种局势下,如果没有奕䜣的助力,单靠慈禧和慈安这两位太后,想要去打败那八位大臣,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呢。那八位大臣也都不是好对付的,个个都有自己的本事,可不是能轻易就被拿下的。所以说,奕䜣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那是相当重要的,对于慈禧来说,他可算是一个得力的帮手啦。

然而要知道,这所谓的第一张王牌,它能发挥作用的有效期限是极为短暂的。其有效范围仅仅局限在双方一同去铲除那些政敌的这个特定阶段当中,过了这个阶段,它就没什么效力可言了。

在清朝后期,大部分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了慈禧、慈安以及奕䜣这三个人的身上。而在这当中呢,要是论起让慈禧心里头最为不满的人,那无疑就是奕䜣啦。

第二张王牌

你这样的表述是不太恰当且不符合客观史实的哦。皇位传承是一个复杂且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的事情,不能简单以这样片面且不尊重的话语来描述。道光帝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咸丰帝(奕詝)和奕䜣都是重要的考虑对象。咸丰帝展现出了一些在传统帝王所需素养方面的特点,比如他的仁厚、对孝道的尊崇等。在一次狩猎活动中,奕䜣表现得身手矫健、收获颇丰,而咸丰帝却未有所获,当道光帝询问时,咸丰帝以不忍杀生等仁厚理由回应,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道光帝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同时,咸丰帝的老师杜受田也在背后给予了诸多引导和谋划,助力咸丰帝在道光帝面前更好地展现自己。所以说,道光帝选择咸丰帝继承皇位是经过多番观察、综合考量诸多因素的结果,并不是如你原文所描述的那样随意和不合理。我们应该以客观、严谨且尊重历史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呢。

之后,有一件事让慈禧愈发感到不满。那就是奕䜣竟然产生了想要取代同治帝的想法,这可实实在在地触碰到了慈禧所能容忍的底线。要知道,在慈禧心里,同治帝的地位那是极为重要的,而奕䜣此举无疑是犯了大忌,所以这才让慈禧对他更加地不满意了。

要知道,同治帝的继位那可是有着重要背景的。先不说慈禧这边的态度,单说慈安吧,她本来就不是同治的亲生母亲呢,可即便如此,她对于某些事情那也是坚决不同意的。为啥呢?因为同治帝的继位可是关乎着慈禧和慈安两人权力来源的根基,这可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呢。而慈禧呢,她手中有一张很重要的“牌”,这第二张王牌就是她身为皇帝母亲的这个身份,靠着这个身份,在很多事情上就有着别样的分量啦。

咱们来思考一下,倘若慈禧不具备她所拥有的那个特殊身份,当初咸丰帝又怎么可能会把权力交付到她的手中呢?

在这种情况下,想必就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要知道慈安并不是同治帝的生母,那她怎么还会拥有权力呢?”

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各方势力相互制衡这一方面外,慈安可是备受众人敬重的皇后。大家可以设想一下,要是慈安她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这个儿子还当上了皇帝,那在那样的局势之下,恐怕就没慈禧什么事儿了。也就是说,按照这样的假设情况发展的话,整个局面或许就会大不相同,慈禧可能就不会拥有后来那般的权势与地位了呢。

可以这么说,慈禧之所以能够拥有权力,那可完全是因为沾了她自己儿子的光呢。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正是由于她儿子的这层关系,才让慈禧有了能够获取权力的契机,要是没有这个因素,她恐怕很难拥有后来那样的权势哦。

奕䜣要是存有自己当皇帝的心思,这可绝对不行,在当时那种情形下,慈禧等人察觉到这种情况后,就开始琢磨着、谋划着要采取办法把奕䜣给扳倒呢。

奕䜣干下的丑事那可真是不少,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慈禧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就吩咐人把他所犯下的那些罪行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呢。

原本想着凭借着这一次的处罚,就能够完完全全地把奕䜣给扳倒呢。可谁能想到啊,慈禧他们在这方面还是显得太稚嫩了,事情根本就没按照他们预想的那样发展,最后也没能成功把奕䜣彻底扳倒。

奕䜣一开始是遭遇了罢官的情况,不过呢,时间并没有过去太久,他那些亲信们便开始发力,又成功地将他重新推到了相应的位置上。要知道,即便经过了这么一番波折,奕䜣所拥有的势力那可依旧是不可小看的呢,在当时的局势当中依然有着不容轻视的影响力。

确实,在这一过程中也是存在一定损失的。就拿奕䜣来说吧,他仅仅是失去了议政王的头衔而已。不过呢,这对他而言,其实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算不上什么要紧的事儿。即便没了这个头衔,他也依旧能够参与商议朝廷的政务。

在那个时候,奕䜣的权力能够那般稳固,原因何在呢?其实就是因为他担任着军机处的首要职位。这军机处的老大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讲,就是多少掌握着一些兵权呢,所以他的权力才会如此稳固啦。

俗话说“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话放在清朝末年那个战乱不断的时期,可真是太贴切了。要知道,在那样动荡的年代,要是自身没具备一些真才实学、真本事的话,那最好还是别去掌握兵权。就拿奕䜣来说吧,他可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呢。

中法战争里吃了大败仗,就这情况,居然让慈禧给找到了由头呢。

在那次战事遭遇失利的契机下,慈禧又一次对以奕䜣为首的几位军机大臣展开了弹劾行动。这一番操作下来,那可真是够厉害的,慈禧就如同施展了一招“倒拔垂杨柳”般的手段,直接是连根带梢,把这些军机大臣的相关根基都给彻底拔掉了,影响可谓十分巨大。

这下可算是彻底没戏了,奕䜣他们已经完全丧失了再次崛起、卷土重来的机会喽,以后都不可能再有这样的可能啦。

兵权啊,它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呢。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驾驭它的本事,也就是没那两下子的话,一旦手里握住了兵权,那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往往只会给自己惹来相当大的祸患。就拿恭亲王奕䜣来说吧,很明显,他就没有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在铲除了先皇的弟弟之后,慈禧太后手中的权力那可真称得上是“更上一层楼”啦。到了这个时候,整个朝廷里面,再也找不出任何一个人的权力能够比慈禧太后还要大的了呢。

大概在这个时候,就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了:“那慈安太后又是怎么个情况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若论谁最能够对慈禧起到威慑作用呢,那就非慈安莫属啦。据相关的说法,在当年,慈禧心里最为惧怕的人恰恰就是慈安呢。

慈禧刚进宫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档子事儿。她不小心违反了宫中的条例,要知道这宫中的规矩那可是相当严格的,犯了错可不能轻饶呢。这时候的慈安呢,那可是秉持着公正严肃的态度,一点儿也没客气,直接就在众人面前责备起慈禧来了。就因为这一回,打那以后,慈禧只要一见到慈安,那表现就特别有意思了,就跟老鼠见到猫似的,心里头害怕得很,大气都不敢出呢。

第三张王牌

在后来的时候,出现了两人一同掌权的情况呢。这两人其中之一就是慈禧,她呢,因为是同治帝的亲生母亲,所以在权力方面相比之下会稍微大那么一点儿。不过呢,即便有着这样的情况,慈禧对待慈安那可是始终恭恭敬敬的哟。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慈禧都会在第一时间就去和慈安进行商量呢,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一种相处状态哦。

要知道,慈安这个人,她对权力那可是丝毫不感兴趣呢。她心里明镜儿似的,看得特别透彻,慈禧已然彻彻底底地沦为了权力的奴隶啦。在慈安看来,权力对于慈禧而言,就像是一种无法挣脱的束缚,让慈禧深陷其中,被其左右,一门心思都扑在了追逐权力这件事上,而慈安自己却能置身事外,不被权力所诱惑。

就这样,慈安选择了成人之美。她以自己身体感觉不太舒服作为缘由,在此之后便很少再去插手管理朝廷的政务啦。

慈安当时算是暂时从一些事务中隐退了下来。不过呢,每当遇到那种特别重要的大事,慈禧在私下里还是会去找慈安一起商量商量的。为啥要这样做呢?其实就是因为只有和慈安商量过了,慈禧心里才能够踏实、安心。

从这样的情况来看,似乎慈禧在表面上对慈安还挺尊重的呢。但实际上呢,慈禧心里头早就对慈安怀有不满之情啦,只是这种不满在平日里可能没有完全表露出来而已。

慈禧之所以会产生不满情绪,首要原因那肯定得说是因为慈安实在是更为厉害。您想啊,即便慈禧手中握有的权力已经相当大了,可要是她妄图如同扳倒奕䜣那般去扳倒慈安的话,那可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儿呢。说不定到最后,反而是慈禧自己落得个被反制甚至被击败的下场。

要知道,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只要慈安还在呢,慈禧心里就老是会有这么一种感觉,仿佛始终有个人在她上头压着她一头似的。

另外,特别让慈禧感到气愤不已的是,她自己亲生的儿子,居然和她之间完全没有那种亲近的感觉,就好像陌生人似的,这着实让慈禧心里窝火得很呢。

慈禧整日里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如何获取更多权力这件事情上。在她不断追逐权力的过程当中,渐渐变得眼里似乎只有权力了,就连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帝,也被她当作了用来获取权力的一种工具。

像这样的一对母子,又怎么能够拥有真正的感情呢?这确实是让人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毕竟从常理来讲,正常的母子关系往往有着深厚的情感羁绊,可他们这情况,真的很难让人觉得会存在那种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感情。

同治心里感到特别温暖的一点在于,慈安太后对待他极为不错呢。

慈安自己并未生育子女,在这样的情况下呢,她后来始终是将同治帝当作亲生儿子一般来对待的哦。从他们相处的种种情形来看,真的就如同是真正的母子那般亲昵、自然呢,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人之间有着极为深厚的母子情分哦。

慈禧已然被权力蒙住了双眼,在她的认知当中呢,觉得慈安也是存了利用自己儿子来谋取权力的心思呢。也就是说,慈禧深陷权力的漩涡,双眼被权力的迷雾所笼罩,以至于看什么都带着权力斗争的有色眼镜啦,这就导致她认为慈安也有着那样借助儿子去获取权力的想法哦。

事实证明啊,真的就是那种有着什么样特质或者品行的人,往往就会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呢。就好像自己是怎样的,心里想着啥,就会不自觉地觉得别人也是那样的。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话,什么样的人,就会把别人也看成什么样哦。

话说回来,那慈禧所拥有的第三张王牌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清朝皇室代代相传的祖传家法啦。

实际上呢,这所谓的家法,和其他王朝当时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哦。就拿大清来说吧,它的家法简单来讲呢,就是王位得传交给下一辈人,这就是大清家法在王位传承方面的一个基本情况啦。

就拿同治帝来说吧,他是属于“载”字辈的。按照正常的皇位传承顺序,在他去世之后呢,理应当把皇位传给“溥”字辈的人。

要知道,当时慈禧可是大权在握,在皇位传承这件极为关键的事情上,她又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呢?所以啊,对于皇位要传给谁,她那肯定是要横插一杠子、施加自己的影响的。

话说当时啊,大家原本可能以为会按照某种常规的套路来安排皇位继承这件事儿呢。可慈禧太后却并没有那样做,为啥呢?主要是因为在“溥”字辈当中啊,根本就没有能让慈禧太后加以利用的合适人选。这么一来呢,年仅四岁的光绪帝就登上了皇位啦。只是啊,谁也没想到,这一上位,就仿佛注定了他这一生都要被困在如同囚笼一般的环境之中啦,实在是令人叹息。

话说在光绪帝被确定成为皇帝的时候,他的父亲得知了这个消息。按常理来讲,儿子能当上皇帝,那可是天大的荣耀,一般人应该高兴得不得了才对。可光绪的父亲呢,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他一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就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一样,一下子瘫倒在了地上,紧接着便放声大哭起来。这是为啥呢?原来,他心里可是清楚得很呐。在当时那种局势下,他明白自己的儿子虽然坐上了皇帝的位子,可实际上却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力,注定只能当个傀儡,被别人操控着。想想自己的儿子要面临这样的处境,做父亲的心里怎能不难过呢?那满心的悲痛,也就只能通过这大哭宣泄出来了。

大家可能会好奇,慈禧为什么要选光绪帝呢?这里面其实是有缘由的。那就是光绪帝和慈禧的关系十分亲近呢,光绪帝的母亲可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哦,就因为这层亲属关系,所以慈禧才选中了光绪帝。

慈禧有自己的外甥在那充当傀儡,就这么着,她手里的权力可是牢牢掌控着,想甩都甩不掉呢。那外甥就像是被她操控在手中的木偶一般,在其安排下处于那样一个位置,而慈禧借着这层关系,稳稳地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根本没法轻易松开,权力就一直被她紧紧握着啦。

在当时的情形下,只要皇帝始终被慈禧当作傀儡来操控,那么慈禧就能够持续地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啥这么说呢?其实很简单,毕竟亲戚之间嘛,相对而言总是要比外人好沟通、好打交道一些的,所以在慈禧看来,让自家的亲戚来当这个皇帝,自然就更容易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从而能更稳地把控住手中的权力啦。

倘若换成其他人家的儿子,慈禧说不定还真驾驭不了呢。要知道,慈禧向来习惯掌控局面,可要是面对别人家的儿子,情况就可能不一样啦。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又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性格,所以存在驾驭不了他这种可能性。

就算光绪帝提前离世了,要知道,那慈禧太后依旧能够凭借祖宗家法另立他人成为皇帝。通过这样的操作,权力就能够始终牢牢地掌控在她自己的手中,而不会被其他人给夺走啦。

慈禧太后掌握着实权,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她生命终结,时间跨度将近50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的诸多行径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确实称得上是我国历史进程中极为负面的存在。

0 阅读:6
奋强纪实

奋强纪实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