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晚年为何不受重用?陈赓一语道出关键:老兄你犯了两大忌

红色先驱 2024-10-09 11:22:44

“从南昌起义走出来的开国大将数量很多,他们这批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为了党和国家而奋斗,这也是这批人特别可贵的精神。”

这是著名军史专家、《开国大将》一书的作者王晓建说过的一句话。

而从南昌起义中走出来的开国大将中,又有一对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那就是粟裕和陈赓。

1955年人民解放军大授衔,10位开国将领被授予大将军衔。粟裕位列开国大将之首,陈赓位列第四,中肯地讲,论军事才能,陈赓和粟裕都是军中佼佼者。

并称“战神”的两人对彼此,一直是惺惺相惜。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曾主动为陈赓承担过责任,而在1958年粟裕被误会,受到无端指责时,陈赓更曾不惧压力,坚持为粟裕说话。

60年代初,粟裕和陈赓同在上海疗养,一向豪爽直率的陈赓谈及粟裕先前被误会一事直言:“老兄你犯了两大忌……”

那么,陈赓口中粟裕所犯“两大忌”分别是指什么?两位大将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过往呢?

同为湖南老乡,陈赓要比粟裕年长4岁,两人相识虽晚,但缘分却很早。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粟裕当时在前敌总指挥叶挺的部队,担任起义总部的警卫班长,而毕业于黄埔一期的陈赓官大三级,在总指挥贺龙的部队担任一营之长。

尽管后来起义部队并未能守住南昌,而是选择了南下广东,但在“第一枪”中,两人都留下了足以自豪终生的痕迹。

在南下广州的3万人起义部队,两人分别处于总部和一线部队,任务有别,再加上战事频繁,并未有机会相见相识。

南昌起义后,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上了井冈山,此后跟随毛主席和朱老总学习打仗,一直活跃在战场之上,并屡立战功,先后升任营长、团长、师长和参谋长。

而陈赓则化名王庸去到上海,在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特科任情报科科长,投入隐蔽战线。

在花花世界大上海,陈赓广结三教九流,并深入虎穴,游刃有余地同国民党特务、租界周旋,扩展了情报来源。

那些特务、巡捕都认为陈赓是他们的人,和他称兄道弟,直至后来他们被捕,还不可置信地问:“你真的是陈赓?玩笑开大了吧?”

后来直到顾顺章叛变,对我党在上海的隐蔽战线造成重创,陈赓才不得已撤出,并于1931年9月遵从中央指示到达鄂豫皖苏区,在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麾下掌兵,自南昌起义后时隔4年重新开始军事上大展身手。

他先后参加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大获全胜,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发起的第三次“围剿”。

尤其在潢光战役的双柳树一仗,陈赓运用“三面攻击,网开一面”的战术,诱敌出逃,聚而歼之,取得大捷。就连一向很少服人的许世友经此战后都对陈赓称赞有加:“双柳树一仗,表现了陈赓同志机智灵活的指挥艺术。”

而后在1932年攻打黄安七里坪的战斗中,陈赓不幸右腿膝盖负重伤,组织上将他送往上海治疗,结果就在陈赓伤好后准备离开上海之时,却被叛徒认出,不慎被捕。

不过因为早年间第二次东征时曾救过蒋介石的性命,再加上宋庆龄等人出面说情和组织上的营救,陈赓终得以逃出。

1933年5月,陈赓逃出后找到党,辗转前往中央红色区域,任红军第1步兵学校即彭杨步兵学校校长。

而此时的粟裕,时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恰和陈赓同处一个战区,不过即便如此,两人的交往也只停留在互闻其名而未曾见面。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陈赓和粟裕的生命轨迹更开始了长时间未有交集的状态,这期间,粟裕率抗日先遣队向东,开始了3年艰苦的游击岁月,而陈赓则任红军干部团(几所军事学校合并组成)团长,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向西,打下多场恶战、硬仗。

抗日战争时期,陈赓率八路军386旅,主要活跃在晋冀鲁豫一带,取得连战连捷,享誉全国。1943年消灭日本“皇军观战团”,击毙1名少将和5名大佐,气得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直呼:“再牺牲两个联队也要消灭。”

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在晋东南考察时评价说:“三八六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而粟裕,指挥新四军,主要活跃在苏浙一带。在与日伪统治中心南京、国际大都市上海,仅一江之隔的平原且无险固守的苏中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并长期独立地担负着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的领导和指挥的重任,甚至被岗村宁次尊为“天神”。

如此,陈赓和粟裕征战在不同的战场,天各一方,各自发光。

一直到1947年,解放战争第二年,已经任上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副司令的粟裕才见到了陈赓。

彼时,陈赓正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就是刘邓大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一段时间里,他的部队被毛主席当作一支小方面军使用,直属中央军委指挥,也就是闻名遐迩的“陈谢(富治)大军”。

1947年8月,解放战争已经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北山,支援刘邓成为中原战局的重心。

9月,从山东转战到中原战场的粟裕统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与刘邓、陈谢两路大军呈“品”字形经略中原,开始与陈赓并肩作战。

10月,毛主席为中央起草电文:“我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共48个旅,约40万人,业已在长江、黄河立住脚跟。”

两个月后,粟裕敏锐发现蒋介石意图有集中兵力,先搞垮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再转攻其他两路,于是当即向毛主席请战,说要跟陈赓一起,长期配合刘、邓作战,打破蒋介石这一意图。

毛主席当即应允,还指令粟裕统一指挥陈赓的人马,“沿平汉向南直迫武汉”,陈赓因此成了粟裕的直接部下。

1947年12月,粟裕指挥两路大军,打响了祝王寨、金刚寺战役打响,先后打掉国民党军第五兵团团部和整编第三师等部4.5万余人,破路400余公里,攻克许昌等50多座重镇。

也就是这时,粟裕与陈赓,两个多年来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战神”终于见面。

二人一见如故,尽管和二十年前南昌起义时相比,陈赓从比粟裕官大3级,到见面时却成了粟裕的下级,但陈赓对此毫不在意。

陈赓、粟裕

他当时便道:“真是闻名不如见面,以前光听说粟裕如何厉害,今日一见,果然了得。”

这样一句掏心窝子的话,令诸将佩服,而粟裕面对陈赓的夸赞,也表现得十分谦虚,直说陈赓了不起。

此后,分外投缘的二人更在短暂20来天的战火中,结下了一生中难能可贵的深厚情谊,在解放战场上纵横驰骋,屡立战功。

陈老总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这样说:

“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前进。”

而毛主席闻言也欣然回电:“所见甚是,完全同意。”

后来在中央会议上,毛主席又这样强调:

三军经略中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而毛主席之所以这样高调,底气就是来自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将领的出色战绩。

此后粟裕又指挥了堪称他军事生涯巅峰的淮海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淮海战役对解放战争进程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毛主席后来做出的极高评价,直言:“淮海战役中粟裕立了第一功。”这也成为了粟裕一生战功总结的缩影。

陈赓对屡打大仗、恶仗,智谋百出的粟裕由衷地钦佩,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时候,还同谢富治特意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参观团,到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学习。

而粟裕对陈赓,同样一直惺惺相惜。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毛主席亲自点将粟裕到解放军总参谋部担任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而粟裕却主动推辞,转头便推荐了陈赓,理由是他认为陈赓比自己更合适。

后来是周恩来总理说,“这个事我们酝酿了好久,大家认为还是你最合适”,所以最后还是粟裕进了总参。

进入总参后不久,粟裕将创办一所高水平军事工程学院的事宜提上日程,此时他面临的一个难题,便是军事学院校长的人选问题。

粟裕就相关问题给毛主席写了一份报告,而与此同时,他的脑海中自然而然便出现了一个人选,那就是陈赓。

早在三十年代在江西中央苏区时,粟裕就曾听说过陈赓担任红军第1步兵学校即彭杨步兵学校校长,又考虑到陈赓毕业于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在粟裕看来,没人比陈赓更适合军事学院的校长一职。

而此时的陈赓,正在朝鲜战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三兵团司令员、政委,与此同时,中美和谈在断断续续地进行,前线局势相对稳定,并无大的战事。于是,粟裕便向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提议,调陈赓回国,筹备军事工作学院事宜。

不出意外地,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很快批准了粟裕的提议。

1952年6月,陈赓奉令回国,7月毛主席批示同意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陈赓兼任筹委会主任。

1953年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开学,陈赓成为军事工程学院也就是“哈军工”的第一任院长。

为了将哈军工办成军事技术教学科研的中心,陈赓在任上借用“尚方宝剑”,先后请到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调集全国各地专家教授到哈军工任职,并对专家教授们说:

我是枪杆子出身,赳赳武夫,不懂技术,办学校拜托你们了,将来有功劳是你们的,有错误打我的屁股。

如此,陈赓没有辜负老战友粟裕的期望,在他的主持下,短短四五年时间,哈军工就发展成了远东最大的军事技术院校。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还曾评价说:“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的军事技术学校,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通知:粟裕任总参谋长,陈赓则以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之职兼任副总参谋长,接管了粟裕过去的职责,分管作战。

1955年,人民解放军大授衔。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而粟裕坚辞元帅衔,最终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十大开国大将之首,陈赓也同样被授予大将军衔。

此后在总参多年,早在战争时期便惺惺相惜的陈赓和粟裕两位大将,朝夕相处,配合默契,开始无话不谈,粟裕因故不在总参时,都放心委托陈赓办理。

一次对许世友实际主管的华东军区一个师进行嘉奖的问题上,由于作战部代部长王尚荣正陪同苏联作家吃饭,于是便将有关新闻稿转交由陈赓审阅,而身体有病正要躺下休息的陈赓以为送过来的稿件是作战部已经看过的,就给了相关稿件通过。

结果第二天稿件一见报,兼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少奇便找到粟裕:中央军委已经有过决定,对师级(含)以上单位的表扬,只有军委才有这种权力,大军区级无权批准,并要求粟裕查询此事。

这时陈赓这才反应过来,犯了错,直言要承担责任,而粟裕却主动为陈赓担了责,直言自己是总参谋长,出了事应该他来承担,后来刘少奇了解到相关情况,才表示:“你们这种精神很好,今后注意就行了。”

继这次主动担责的事情之后,陈赓和粟裕之间对彼此更加敬重,不过就在不久后,一场风雨不期而至。

1958年5月,在以整风和整编为主要内容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突然成为了会议的中心,好端端地突然被误会,且误会不断升级,一时之间多顶帽子都扣在了他的头上,大有一种疾风骤雨的味道。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一般人避之不及,而偏偏陈赓大将不惧压力,仗义执言,直斥“粟裕根本不会打仗”的言论:

“粟裕根本不会打仗,那么,在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而这也成为彼时为数不多、掷地有声的公道话。另外除了陈赓,当时华野的部下也曾为粟裕打抱不平,而为人谦虚的粟裕当时却安慰说:“算了,别提了吧。”

而也正是这场风雨,令战功赫赫的粟裕大将周身笼罩了一层阴影,建议得不到重视,晚年不被重用。

而对于自己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被误会一事,实际上就连当时参加会议的粟裕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好端端的就在会议上被批判?

1961年2月,陈赓与粟裕一同在上海疗养。

昔日惺惺相惜的两人得以有机会聚在一块,说一些推心置腹的心里话。

向来豪爽,敢于直言不讳的陈赓对粟裕这样说:

“中国历来有两大忌:一忌功劳太大,能力太强:二忌不迎合,不吹拍。老兄你这两忌都犯了,怎么会不倒霉呢!”

这一番话,也可以说是一语道出了粟裕被误会的重要原因。

不幸的是,就在这之后一个月,在撰写《作战经验总结》一书时,陈赓大将突然心脏病发作病逝,终年58岁。

粟裕闻讯悲从中来,不顾正在养病的身体,踉踉跄跄地赶往医院,只为见陈赓最后一面。

后来陈赓的遗体火化,粟裕还坚持去到机场,亲眼目送陈赓的骨灰运上即将飞往北京的飞机,等到飞机起飞,消失在茫茫云海,他又久久凝望空中,不愿离去,在场的人无不为粟裕和陈赓两位大将之间的深情厚谊所打动。

1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因病逝世。

1993年,粟裕逝世十周年,《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刊登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文章点明,1958年,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

自此,粟裕大将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被误会的事情终于了结。历史终于恢复了本来的面目。

如今,时移世易,粟裕和陈赓两位大将虽均已辞世,但英灵不朽,他们之间的真情厚谊以及革命业绩也将永远值得铭记。

素材来源:

[1]张雄文.陈赓与粟裕的莫逆之交[J].同舟共进,2019,(08):52-55.DOI:10.19417/j.cnki.tzgj.2019.08.013.

[2]刘志青.粟裕1958年被批判真相[J].党史博览,2014,(11):30-37.

[3]高云,张雄文.粟裕主动为陈赓承担责任[J].党史博览,2020,(05):33.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感谢大家支持!
3 阅读:585
红色先驱

红色先驱

欢迎大家关注红色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