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差距在哪?专家:中国从14亿人中选人才,而美国则是77亿

天下战史事 2024-06-02 07:56:45

如今的中美竞争,是科技的比拼,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才的比拼。

中国有14亿人口,而美国仅仅3亿,这样看起来中国似乎更占优势,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对于这个疑问,中国著名的战略问题专家邱震海博士在接受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是从14亿人口中选拔人才,而美国则可以从全球77亿人中去挑选人才!"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人才磁铁美国·——»

邱震海的话语出惊人,将中美两国在人才竞争方面的差距,用一个精辟的数字比喻得淋漓尽致。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只能从14亿人口中选拔人才的国家,和另一个可以在全球77亿人中择优挑选的国家相比,人才竞争力的差距将是何等巨大。

邱震海博士这一精辟论断,无疑戳中了中美两国在人才竞争力上的根本差异。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固然人才基数庞大,但由于一些深层次因素的制约,我们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一直处于劣势。

相比之下,美国这个移民大国不但善于利用全球化时代的人口红利,而且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机制全方位地吸引全球精英人才,可谓"内有所育,外有所取",从而占据了人才竞争的制高点。

中美两国在人才竞争上的差距,又从何而来?其根源无疑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国情现实。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封闭文化加之人口众多,注定了我们在观念上更难接纳外来人才。

而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不但从一开始就植根于移民文化,而且在现实层面上必须依赖外来人口来补充自身的人口缺口。于是,美国相比中国而言在人才吸纳上就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作为世界移民大国,美国对全球顶尖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据美国信息技术创新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当前美国有35.5%的技术人才来自其他国家。可见,这个曾经有"熔炉"之称的移民国家,早已将大举吸纳全球人才资源作为提升国力的重要战略。

这不仅体现在美国政府在具体政策上的倾斜,更凝聚了整个社会对移民人才的开放和兼容态度。在世界各国学子的梦校清单上,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耶鲁大学等名列前茅,正是因为它们都能为全球人才提供极佳的成长环境。

二战结束后,受到战争创伤、政治动荡等因素影响,大量欧洲科学家、工程师开始涌向美国。爱因斯坦、艾伦·图灵、曼昆等一大批世界级科学家和经济学家,都为美国国力的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二战后美国是在人才移民方面受益最大的国家。

尤其是在航天航空、武器研发等高精尖领域,归美的欧洲科学家扮演了决定性角色。正是靠着这股"输血"般的外来人才,美国才能在战后迅速崛起,重新夺回世界科技实力第一把交椅。如今,这种博采天下英才的做法已经成为美国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人口红利外,美国能成为"人才大磁铁"的更关键原因,在于它拥有全球最优质的科教资源。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学府在美国云集,为全球精英提供了极佳的深造平台。

具体到院系层面,更是汇聚了诸多世界级学者,他们手执巨资,在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上更是不遗余力。世界排名前列的顶尖学府,待遇优厚的教授团队,充沛的科研经费投入,这一切无不构成美国对全球人才强大的引力场。

同时,美国政府和企业每年投入巨资扶持科研事业,为科研人员创造了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还有不小差距。2022年,美国联邦政府科研经费就高达211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0.7%。

而中国2022年财政拨款的科研经费总额为10632亿元(约合1530亿美元),虽然数值不小,但仍然低于美国12%左右。此外,美国政府基金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而我国由于现实需求,基金往往更偏向应用研究。

最为重要的是,美国在科研人才激励机制上更趋于公平公正,只看重实际能力,而不存在"论资排辈"等旧习惯。在美国,只要你有独到的见解,有创新精神,就一定能得到合理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这种公开透明、机会均等的环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科技人才有无可匹敌的吸引力。近些年,不少中国科学家反映,由于学术生态中存在种种人情主导、利益化等问题,迫使他们不得已选择出国深造。可见,营造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至关重要。

«——·中国人才外流现状·——»

中国在人才方面的主要困境,在于高精尖人才的持续流失。据统计,1978年至2010年,我国共有190万学生前往海外留学,其中近三分之二选择了长期或永久在国外发展。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培养一名高级人才无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然而,这些外流的人才一旦离开祖国,就意味着国家前期在他们身上投入的各种资源也随之白白浪费掉了。所以人才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一大负面因素。

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从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学府输送给美国的高材生数量越来越多。有报告显示,2006年从清北毕业的本科生中,就有1000多人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留在美国工作。

换句话说,我们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仍然离我们而去,这不啻是一种巨大的国力流失。这些本应用于服务祖国科技事业的头脑精英,却无一例外地成为了美国日益壮大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成高层次人才外流的主要国内原因,一是我国的科研硬件条件较为落后。据科技部的数据,我国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仅有17%,而发达国家利用率普遍可达170%左右。

理工科专业尤其依赖高精尽仪器设备,许多理工科学生反映,国外校园即便对普通研究生,也配备了先进且昂贵的实验仪器。而国内大学因资金有限,连一些基础设备配备都捉襟见肘,给师生带来了很多不便。

不过需要指出,近年来随着科技投入的加大,我国科研仪器设备配置已有明显改善。但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存在,也是人才外流的诱因之一。

更为关键的是,国内学术不端、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如何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学术生态环境,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数学家许晨阳就曾坦言,在国内"学术造假现象严重、做学问过于利益化,要靠学术世故和资历说话"等原因,才不得不放弃北大教职前往美国。诸如此类的现象,无疑会让一些追求纯粹学术的海内外人才望而却步。

不仅如此,还有部分导师把学生当作"劳工",剥夺学生们学术自主权益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进一步加剧了青年学子对国内科研生态的不信任,促使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学术理想选择了出国深造。

«——·留住人才的对策·——»

要解决人才外流问题,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清除学术不端行为,还科研事业一个客观中立、公正有序的发展环境。通过教育体制改革,重树学术道德,惩治学术造假、剽窃侵权等违规行为。

同时要遏制一些导师滥用师生权力关系,对学生施加不正当压力的行为。给学生们一个安全、尊严和独立学术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自由环境下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一展所长。良好的学术生态,是最根本的人才吸引力所在。

其次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打破目前的人情主导局面,赋予更多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发挥空间,让真正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机制,针对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组成评审小组,通过公开评审程序来最终确定项目资助对象。评审过程也要坚持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

与此同时,科研立项、评审环节还要大力吸收基层科研人员的意见,为创新思路和基础理论研究留出充分空间,防止只偏重于"应用性"而对前沿理论研究漠视。只有真正聚焦创新源头,下好了科研体制机制的"先手棋",才能为人才引流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政府还应从财政预算层面大幅增加科研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确保他们专注于事业,而不会因经济拮据而将精力分散或离散海外。有关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约60%的科研人员的收入不到万元。

这种低薪酬现状令很多人感到困扰,有专家就曾感叹:"一些网红博主年入百万元,而我们长期从事科研的人也就个位数万元而已。"这种薪酬待遇,显然无法令人心无旁骛投身学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重人才"战略的推进,科研人员薪酬待遇的确有所改善,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而且,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薪酬差距也十分悬殊,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状况,这种情况正是我们急需解决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多年来,我国虽然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的短视表现,正在日益拖累着我们向世界强国的进军步伐。

构建人才高地,实现人才竞争力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从"985""211"工程到"双一流"建设,我们始终没有放松过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但与此同时,更要从体制机制层面给予改革创新,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方位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为国家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动力。

参考文献:

中国网文化-《中美差距究竟在哪里?邱震海教授: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中国无法留住人才!》

凤凰网-《邱震海:北大清华已成欧美名校“培训班”》

0 阅读:59

天下战史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