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套牢的人,都做错了什么?

蔡垒磊 2025-01-13 13:15:04

文:蔡垒磊

投资和投机有什么区别?我曾说过没有任何区别。有人说是时间长短的区别,可多长是长,多短是短?你觉得3年是短,我觉得3年是长怎么办?有人说是以赚利息为目标还是以本金涨跌为目标,可如果利息拿到了,本金却跌了,这个投资有没有意义?一支股票,上市公司把该分红的部分留了下来,投入再生产,导致股价上涨,也就是你是吃利息去的,结果没吃到,本金涨了,那么你算不算干着投资的事儿,最后给干成了投机?

都不准确。

在现实中,更多人是涨了,卖了,就说自己做了一次成功的投机;而跌了,套牢了,就说自己不看价格,因为自己做的是长期投资。

比如房子,很多人在行情好的时候,来回倒腾觉得自己财商一流,要是找到了方法可以0首付上车,让自己有限的资金能最大化使用(这个时候他们不说赌,说资金最大化使用),那这个财商就可以拳打李嘉诚,脚踢巴菲特了。但在行情走弱,被套牢了以后呢?开始哭哭唧唧,说政府肯定救市,因为这里是政策市;说自己看好的是长期市场,说北上广深核心地段永远涨,只要等就行了——就是不承认做错。

有人问我,说“为什么你说比特币不要怕被套牢,而对待房子的态度就不一样呢”?我回答一下,比特币就是比特币,没有第二个比特币,也不会有第二个比特币,但房子你理性地想一想,一是大多数人有杠杆,高杠杆的一定扛不住,持有比特币的如果开的是合约,也一样扛不住的;二是房子的地段是会变的,老上海人和新上海人喜欢的地段就不一样,北上广深包括杭州宁波都是如此,现在的地段好不一定永远好;三是房子会变老,在炒房阶段当然没人在乎房子的老和新,因为人们都是以户口,以“上车”为主,但当大家都不fomo的时候,谁愿意住老房子?谁愿意住残破的豪宅?毕竟又不是没有景观更好,地段更好,服务更好的豪宅出来——你以为的稀缺,其实它不稀缺;你以为可以等,但其实它跟车子一样,每年都在折旧,你看起来周围均价没变,但其实你的房子去年1000万,今年已经是900万了。

所以不一样的。

套牢很正常,投资者也好,投机者也罢,没有一个不曾被套牢过的。去年我们私董会有位老板说,他的所有投资都不允许自己的亏损过30%,因为一旦超过30%,他就失去了“止损能力”——即“既然卖了也没剩多少钱了,就索性放着了”,最后有很多标的就越跌越多,有的甚至接近归零了。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有点道理,但我想更深入一下,把这个做法再优化一下,因为这个做法有一个小问题,即这个30%是怎么量化出来的?它不科学,它无法成为一种普适性的方法论。道理很简单,这是很主观的,即你把它改成20%,也有道理,改成35%,也有道理——既然如此,它就是不对的,因为这世上不存在怎么调整都可以解释为“对”的答案。

很多人以为控制损失的秘诀在于“止损”,这个理念乍一听对,因为是个非常直接的脑回路,但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止损的百分比是主观的。如果你认为30%是对,那么如果所有的投资品都是先跌破你的30%,然后再涨100倍呢?这时候你可能就会把自己的止损线调整成35%,但如果它们下一次的回调都变成了先跌破35%,然后再涨100倍呢?就不管你怎么调整,你都会陷入“感觉主义”和“经验主义”——你无法遍历所有数据是其一,你无法根据过去的涨跌幅去预测未来的涨跌幅和震荡幅度,这是其二,因此这个区间你怎么设置,都无法在胜率上稳稳超过那些设置其他止损百分比的人,所以就算你一段时间用得好,也只是运气,而不是一个值得跟随的更底层的方法论。

被套牢不是罪,任何标的都可能被套牢,比特币这种10几年间一直在涨的标的,也可能在任何时候被深套——基本上你设置了任何的止损百分比,都必然会下车,因为它的回调往往太深了,能一下子让你的总资产缩水80%。而频繁下车的人,最终都吃不到比特币真正的涨幅,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重新上车——“什么时候重新上车”依然是一个不可量化的课题,是一个不值得稳定遵循的方法论,而因为不稳定,就总会有一次由于你的犹豫,导致彻底上不了车。而这种错过,往往是一辈子,无法靠其他收入能弥补得上。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将投资标的分级管理,不同的级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我会把我手里的投资标的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几乎永远不操作的。比如比特币,我的比特币基本处在了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的数量级,因为我再用法币去换,意义也没那么大,但我也不会减少它的数量,因为我知道一旦减少,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像这种级别的标的,叫压舱石,我不会给它设置任何盈利和亏损幅度的上下限。

第二种是跌了可以补,涨了可以卖的。这一种是我们最常见的投资标的,它是那种被预判有较大概率还会有至少一次上涨周期的,但又没有比特币这么稳,只是“较大概率”。我就会采用定投的方式,比如一些非常大的meme,它们会较大概率在币圈的牛市里有很夸张的涨幅,再比如英伟达和Coinbase这样的股票,也是一个道理,对于这类,我就会先铺底仓,通常是我预计总投入的1/3到1/2,剩下的就慢慢投,慢慢加,一直加到我认为的周期到来。

这里就可能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它可能提前到来了,比如直接就翻了好几倍,那我就会停止加仓,就留着底仓等我觉得整个市场都太热了,或者有更优质的标的了就切换;第二个是它可能一直跌或者横盘,直到我加满了预期投入的资金还在跌——这时候是止损吗?不是;是继续加仓吗?也不是,而是不动。

因为被分到这个级别的投资品,只是“大概率”,而不是“一定”,所以有预判错误的可能性。因此避免更大损失的方法并不是设置止损线,而是“停止进入深水区”,只在你个人的浅水位游泳,归零就归零了,但不要设置自己一定要止损的百分比——真正要停止的,是你的继续投入,而绝不是卖了那个标的,除非那个标的本身的逻辑出现了变化。

很多人在房子上套牢,在垃圾币上套牢,导致很痛苦很在意,甚至破产跳楼的本质原因是什么?不是没有止损,而是没有停止投入,或者一上来就投入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钱,导致接受不了“损失”这件事——你以为我说的只是金钱,其实感情又何尝不是呢?你的投入如果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那么说好听点是你信任对方,重感情,说难听点,你这个个体只是进化得不够成熟。

第三种是周期特别长,但周期特别明显的标的。对于这种标的,我就不会频繁进出,而是有个特别长的布局周期,布完就不动了;一动就会全卖;一卖就几乎不会再进,必须得等下一个支撑上涨的市场逻辑出现才行。比如房地产,一买就得几十套,一卖也是全抛,不会分批出或者分批进。再大一点的比如中国或者美国的选择,大家都好的时候,都会配置,可一旦某一方进入了下滑期,就会清光该国所有资产,什么都不看,不会再在里面挑选“相对好”的市场,除非这个国家出现了复苏的信号——我不太相信统计,因为我认为这些数字仅仅是当权者玩弄权术,管理预期,和执行下一个政策的前置铺垫,我只相信这个国家最大城市中的实际体感——什么产业有大的财富效应,提升了多少效率,能容纳多少人进入,多少人在跑步入场,老百姓的收入是不是起来了,是否足够创造一批新的中产。

这就是我面对不同种类投资品的分级管理方式。我从来不会设置“跌了多少百分比就必须要卖”的规则,因为不管它跌了多少还是涨了多少,它在那个时刻的上涨与下跌的概率,依然是50%,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卖呢?跌再多也不代表它就是烂的,同理,涨再多也不代表它就可以冲,或是不能再进了。

因套牢而痛苦的人,都不是没有做好止损,而是没有找到更底层的投资方法论。投资这件事,唯有从逻辑上出发,才能找到“不变”的东西;而如果只是从经验上出发,那就得时刻怀疑这个经验是否过期,以及是否还能指导未来。既然随时都有出错的可能,那心态的波动自然就很大——你看似懂了很多投资知识,但做起来又会发现似乎用处并不大。其实是你抓错了重点,摄入了很多伪大师的毒概念,离“做好投资”是越来越远了。

(完)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

0 阅读:8
蔡垒磊

蔡垒磊

畅销书作家,著有《上行》、《认知突围》、《爱情的逻辑》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