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美国这个“自由民主”的发源地,竟隐藏着一个神秘的“第四权力”组织。
它独立于行政、司法、立法三权之上,垄断着美国金融命脉。
这就是备受争议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
美国总统对它无能为力,国会也无权监督,背后掌控它的老板身份更是神秘无比。
美联储的诞生与演变1907年,美国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混乱。
一场由交易员发起的投机狂潮,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银行挤兑、股市暴跌、企业破产,恐慌情绪席卷全国。
就在这危急时刻,金融大亨约翰·摩根亲自召集了美国主要金融机构的首脑,号召它们耗资数亿美元,注资纽约银行信托公司等重要机构,防止恐慌进一步蔓延。
危机平息后,这些金融大佬们意识到有必要建立一个央行般的机构,来统筹货币政策、监管银行体系,从而防患于未然。
六年后的1913年12月23日,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邦储备法案》,美联储由此诞生。
然而,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政府型性质不同,美联储一出生就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它并非纯粹的政府机构,也并非完全私营,而是一个独特的“混合体”。
具体而言,美联储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隶属于联邦政府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相当于一个“政府部门”;
二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12家地区性联邦储备银行,虽然名为“银行”,但实际上是非营利性的私人机构。
这种特殊的双重结构设计,使得美联储在运作中能够平衡政府和私人利益,避免过度倾斜于任何一方。
政府通过任命储备委员会成员行使影响力;而私营部门则通过持有储备银行股份发挥作用。
这种两股力量的相互制衡,让美联储在诞生之初就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属性。
然而,正是美联储这种介于政府和私营之间的独特地位,为日后的诸多质疑和争议埋下了伏笔。
它虽拥有政府赋予的发行货币、制定政策的权力,但又不受政府的全面监管;
它名义上是“公众利益”的守护者,但幕后又难免被少数利益集团所操控。
谁是美联储真正的老板2018年底,一份关于纽约联储持股名单的报告引发轩然大波。这份报告首次揭示了美联储背后的真正“老板“们:
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华尔街巨头赫然在列。
这一惊人发现让人不禁联想到美联储成立之初的那些金融大亨:
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等。
难道说,这些家族至今仍在幕后操控着美国的金融命脉?
事实上,美联储的股东构成一直是个谜。
曾撰写《美联储的秘密》一书的作者透露,他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揭开这个谜团。
而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也充满了戏剧性:
19家出版商拒绝出版,作者甚至因此丢掉了工作。
这些遭遇无不彰显着美联储背后势力的强大。
然而,美联储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
它不仅控制着美元的发行权,还能通过调整利率、实施量化宽松等手段影响整个经济走向。
并且,美联储的账目从未被审计过,完全独立于国会的控制之外运作。
难怪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会说:
“我在无意之中摧毁了我的国家。”
因为他亲自签署了《美联储法案》。
美联储如何影响美国经济表面上,美联储的职责是“促进就业、保持物价稳定”,然而,实际上,它的一系列政策恰恰是造成美国通货膨胀和债务泡沫的元凶。
为了维护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货币政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通过发行国债换取现金的方式进行注资。
这种做法导致了美国联邦债务的急剧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仅从1981年到2013年这32年间,美国联邦债务就从1万亿美元飙升至惊人的17万亿美元,增长了17倍之多。
到2024年,美国联邦债务更是突破了35万亿美元的规模。
更令人震惊的是,美联储逐渐成为了美国债务的最大持有者。
这意味着,美联储每年可以从美国纳税人手中收取上千亿美元的利息收入。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财富转移,从普通民众手中将财富转移到了金融体系中。
美国众议员罗恩·保罗对此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他指出:“扩大货币供给已经秘密地将中产阶级的财富转移给富裕阶层,中产阶级的财富正在不断流失。”
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印钞机”式掠夺,不仅导致了美国中产阶级财富的外流,还造成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富人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资产增值获得更多财富,而普通民众则要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和不断贬值的货币。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操控能力,美联储开始对一些基本的货币数据进行保密。
自2006年3月起,美联储停止公布M3货币供应量数据。
M3是衡量一个国家货币总量的重要指标,其突然“消失”无疑增加了美联储政策的不透明度。
这种做法早已与“中央银行”应该具备的公众服务本质背道而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联储的质疑和批评声越来越大。
有人呼吁提高其透明度,也有人要求对其进行审计。然而,美联储似乎并未就此做出改变。
在可预见的未来,它都将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存在下去,继续影响着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向。
参考资料:
丁进:美联储是什么性质的机构?人民网 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