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年谱(1949-1976)》纪事本末】1949年,毛泽东56岁。
1949年12月4日,毛泽东阅邓拓关于人民日报社工作问题的报告,批示胡乔木:
此事应早日解决,不应拖得太久。邓拓意见似乎是好的。
邓拓在报告中建议:
人民日报社增调懂业务的领导骨干;以德、才两项标准为主,调整编委、组长与编辑人员,实行逐级个人负责制;挑选部分得力记者到各大行政区建立联系,组织各区的通讯报道;各省市普遍设立特约通讯员。
“战史编成三千页,仰看恒岳共峥嵘”邓拓(1912年—1966年5月18日),原名邓子健,笔名叫马南邨、邓云特、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房,是个书香世家,邓拓从小酷爱文学艺术。
1929年,邓拓考入了上海光华大学,主修法律。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逮捕入狱,学业中断。
1934年秋天,邓拓又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继续读书,于1936年完成了一部《中国救荒史》。此书填补了国内史学界对“救荒”领域研究的空白,展示了邓拓的学术才华。
大学毕业之际,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邓拓遂北上晋察冀根据地参加抗日队伍。1938年2月,边区党刊《战线》创办,邓拓参加了编辑工作;4月,抵达晋察冀边区进行《抗敌报》工作,担任报社编辑部主任;4月中旬,《抗敌报》(后于1940年12月改为《晋察冀日报》)由军区政治部划出改为边区党的机关报,邓拓担任主任,负责全面工作。
从1938年4月到1948年6月,在这10年的岁月中,邓拓带领着工作人员,一共发行了2800多期《晋察冀日报》,人们熟知的《狼牙山五壮士》《回民支队的母亲马老太太》等文章,都是通过《晋察冀日报》传遍全国的。
因为敌军扫荡频繁,为便于报社转移,编辑部只携带三千个常用铅字,大家就尽量在这三千个字内做文章。轻便的设备用八匹骡子就可以随时转移,这就是著名的“八匹骡子办报,三千字里著文”佳话的来历。
1944年,为系统性宣传“毛泽东思想”,晋察冀中央分局决定刊印一部《毛泽东选集》,由晋察冀日报社出版,具体工作由邓拓负责。这一部《毛泽东选集》,共收录了毛主席的29篇文章,约50万字,邓拓在“编者的话”中写道:
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了我们:要保证中国革命的胜利,全党同志必须彻底地团结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之下。一切干部、一切党员要虚心和细心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学说,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
《人民日报》创刊,邓拓离开报社1948年6月,中央决定合并《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创办《人民日报》。
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创刊于1946年4月。当时,晋冀鲁豫根据地要办一份报纸,起初的名字叫《晋冀鲁豫日报》,负责人去请毛泽东题写报头。毛泽东觉得叫《人民日报》更好,并亲笔写下了“人民日报”四个大字。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名。
《人民日报》创刊前夕,6月14日,《晋察冀日报》终刊。邓拓写道:
毛锥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故国当年危累卵,义旗直北控长城。
山林肉满胡蹄过,子弟刀环空巷迎。战史编成三千页,仰看恒岳共峥嵘。
两报合并后,邓拓离开报社,担任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
《人民日报》升格,邓拓任总编辑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随党中央迁入北京(时称北平)。不过,这个时候的《人民日报》还不是全国性的报纸,一直到新中国即将成立时,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定为中央的机关报,毛主席也重新为它题写了报头,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人民日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之前,中央对人民日报社领导层进行了调整。毛泽东的秘书、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胡乔木兼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磐石任副社长,邓拓调回人民日报社,任总编辑。
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升为党中央机关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
笔名“马南邨”的来历1949年秋,邓拓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他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署名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推动工作的改善。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人民日报》的总体质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广大群众中间广受好评。
1949年冬,受聘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8年,调离人民日报社,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思想文化战线工作,主编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1959年,兼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领导小组组长,出版《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1960年,兼任中共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邓拓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1961年3月,邓拓开始以“马南邨(cun)”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发表杂文,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共发稿153篇,受到广泛欢迎。
为什么他取“马南邨”这么一个笔名?
马兰村是晋察冀日报社的一个驻地。1943年秋,一股日寇进犯马兰村,企图一举消灭报社。在乡亲们的掩护下,报社安全隐蔽,敌人在马兰村一连折腾了7天,一无所获。马兰村的游击组还运用地雷、冷枪歼灭了不少敌人。
日寇丧心病狂地进行报复,抓来了40多名马兰村的乡亲严刑逼问报社的去向和机器器材的下落。马兰村的乡亲们宁死不屈,14人为保护报社献出了生命。后来,邓拓采用马兰村的谐音“马南邨”为笔名撰写文章,以此表达对马兰村乡亲们永志不忘。
1962年9月,邓拓又与吴晗、廖沫沙一起,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专栏《三家村札记》,发表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杂文。1966年,他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黑店的掌柜”,被停职检查。1966年5月18日留下一封遗书,吃下大量安眠药自尽,年仅54岁。
邓拓与丁一岚邓拓的妻子丁一岚,著名播音员。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奔赴延安,先后入延安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到华北敌后晋察冀边区参加妇女群众工作,兼任《晋察冀日报》通讯员。1942年与《晋察冀日报》总邓拓结婚。
1945年10月开始从事广播事业。1949年10月1日,与齐越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主持转播了开国大典盛况。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部主任、总室主任等职,1960年起从事对国外广播工作。1982年至1985年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1998年9月16日在北京病逝。编辑《邓拓全集》、《燕山夜话》合集、《中国救荒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