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金庸说《碧血剑》写得不好?本质是个穿越剧,带着答案做题

千篇历史藏 2024-04-14 07:06:21
【重读金庸之二】 《碧血剑》是金庸的第二部武侠小说。金庸本人对这部作品不甚满意,出版后曾作两次重大的修改,增加了五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在后记中他说:“修订的心力,在这部书上付出最多。” 明细不如暗线《碧血剑》的整体结构是一明线、一辅线、两暗线。 明线是袁承志的成长经历。 袁承志是袁崇焕的遗腹子。在袁崇焕被杀害之际,袁崇焕的部将们拼力把他救出来,还成立了一个叫山宗的组织。 在培养袁承志到一定阶段后,袁承志被武林人士接手培养。袁崇焕拜当时武林顶流华山派穆人清为师,学得顶级武功。因为机缘巧合,无意中又继承了金蛇郎君夏雪宜的武功与藏宝图,然后下山闯荡。 袁承志下山后,很快便卷入了温青青抢劫李自成军饷事件,一路追踪到温青青的家——石梁派的老巢。在那里,他给了温青青的母亲温仪女士有关夏雪宜的消息,追回了闯王军的军饷,还带着温青青再度踏上江湖路,为的是去华山派安葬温仪的尸骨。 在路上,袁承志机智化解了焦公礼和闵子华出于误会的仇怨,结交了一帮江湖英雄。之后,他按照夏雪宜的藏宝图,找到了宝藏,和温青青、哑巴、洪胜海押着宝物北上。先是遇到几波强盗来抢,然后是遇到了押送漕银的明军顺手牵羊。 袁承志自然是力挫群雄,在明军即将团灭江湖帮派之际,有大展身手,指挥群雄打败明军,劫了漕银。 几番斗争下来,袁承志成为江湖领袖。这时恰遇到了来进犯的清兵,又指挥群雄消灭了这一股清兵。意识到清军入关的危险,袁承志去暗杀皇太极。正赶上了多尔衮暗杀了皇太极。 李自成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是小说的辅线。袁承志的很多师友在闯王军中做事,他自己也为闯军做了很多事。袁承志奇幻之旅的同时,李自成也步步进军。袁承志去北京刺杀崇祯,赶上了李自成进北京,无需他动手,崇祯就自杀了。袁承志目睹了崇祯砍断女儿的胳膊,凄然逃跑(后来自杀)的结局。 袁承志还亲眼目睹了李自成的队伍因骄纵而军纪涣散、自相残杀,好友李岩,一个居功至伟的大将居然被逼自杀。失望之余,袁承志带着自己的爱人、朋友等去了海外另谋生路。 两条辅线,一个是金蛇郎君夏雪宜和温仪的恋爱,这一部分是这部小说写得比较动人的部分。另一条暗线是袁崇焕的故事,不过在小说开始之际就终结了。 金庸先生自己认为,袁承志写得不太好,实际上金蛇郎君和袁崇焕才是这部书的主角。而袁崇焕,在书里是一个暗线的存在,所以金庸专门写了一个《袁崇焕评传》附在后面。老实讲,这个评传写得蛮不错。 那么,袁承志为什么写的不好呢? 最大的问题是太顺、太爽袁承志的人设,体现了金庸小说男主的特点:你以为他是少年穷,其实人家本是蓝血人,早就是天选之子。袁承志有多重buff加身:忠良之后,众人关注,天生主角光环;高人培养,神功护体,还有奇遇外挂。性格又好,人见人爱,思想纯正,全是正能量,没有冲突。 他初出江湖第一战是大闹石梁派。石梁派的阵法很厉害,但袁承志早就有标准答案:早年吃过亏的夏雪宜,已经参透了破阵方法,恰巧被袁承志学来了。这不就是妥妥的穿越剧情吗?带着答案做题,很难让人共情。接下来几次化解江湖矛盾,袁承志也是降维打击。因此不到半年,袁承志便成为江湖领袖人物。 袁承志在江湖上行走,开局便有了最高级的功夫护体,所以基本上没有遇到真正的难题,可以说顺风顺水。另一方面,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三方的顶尖人物(李自成、崇祯、皇太极),却不曾做什么事,相当于一个游客观光。这样的剧情,自然不能让读者满意。 或许吸取了《碧血剑》塑造人物“太平”而无看点的教训,金庸下一部《射雕英雄传》里面对于郭靖成长的描写,那就完全不同了。
0 阅读:3
千篇历史藏

千篇历史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