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负责水谷精微的运化,而肾则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脾胃功能的正常运作依赖于肾阳的温煦,而肾精的充盛则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不断补充。因此,脾胃失调不仅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还可能进一步耗损肾精,导致肾阳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在治疗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等脾胃疾病时,中医强调脾肾兼补的原则。这是因为脾胃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温煦,而肾精的充盛又依赖于脾胃的运化。

若仅调理脾胃而忽视肾阳的补充,治疗效果往往难以持久。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常需加入补肾的药物,以达到脾肾双补的效果。
茯菟丸便是这一治疗原则的典型代表。方中茯苓、山药、莲子三味药物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菟丝子则能平补肾之阴阳,填补肾精,增强肾阳的温煦作用。

五味子味酸收涩,能够固精止泻,进一步巩固肾精。虽然方中仅五味药物,但配伍精当,药力专一,既能健脾利湿,又能补肾固精,达到脾肾双补、阴阳同调的效果。
通过这种脾肾兼补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脾胃功能,还能从根本上增强肾阳,防止肾精的进一步耗损,从而打破脾胃失调与肾阳不足之间的恶性循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