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近万元,组织村里50多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集体旅行;800余张照片在田间地头绵延数百米,办一场闻所未闻的摄影展,成为小村史上最热闹的一天……
7月,四川仪陇“95后”小伙周建康很忙,因为在村里花式整活,他登上视频平台热搜。
2019年,在成都工作的建康回到家乡仪陇洞磬沟村,成为村里第一位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之后他选择加入电商直播带货农产品赛道,同时拍短视频记录农村生活、家乡变化以及和村民互动的真实瞬间。
5年来,他坚持拍摄创作,收获了33万粉丝,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而他们村庄也成了网友们“归园田居”的诗与远方。
和许多乡村一样,真实的洞磬沟村留守在家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他们也是建康创业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而对于返乡的建康来说,他有个梦想是“带他们一起看看更大的世界”。
这个梦想,今年他实现了。
01 带全村老人去旅游
今年7月,建康在自己短视频账号发布了一条视频:“带着全村的男女老幼去旅游,是什么体验?”引发关注。
视频中,建康的声音带着几分惆怅,又带着几分希冀:“老人们绝大多数时间是待在洞磬沟这个小山村里。这个世界很大,但和他们无关,他们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洞磬沟。我只是觉得遗憾,还有更远的地方,带他们去不了。可我又很欣喜,在更近的地方,我一直在。”
这条视频迅速在各平台登上热榜,仅在抖音一个平台上就收获3000万播放、97万点赞和5万多条评论。网友们表示,“看哭了”“你活成了我小时候文章里的年轻人”……
“飞机快下来!” 村里的孩子一起看天上的飞机
建康所在的洞磬沟村,位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铜鼓乡,距离县城40分钟车程。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仪陇县也被大家称为“德乡”,源于这里出了两位与“德”紧密相连的人,一位是朱德,一位是张思德。当地人打趣称“这里缺钱不缺德!”
建康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自己回村创业的五年里,总能听到和感受到村民对于“出去走走”的渴望:“旅游这个词,在他们的人生经历里是很单薄的存在。”
在村里走了一圈,建康感受到大家对出去玩这件事的“稀奇”,老人们反复向他确认:“真的会去吧?”而当听到建康索要身份证即将组织大伙出去时,村民们都很爽快地给了。
建康带老人们去的地方是朱德故居,是该县唯一的5A级景区。即使就在同一个县且仅仅需要半个多小时的车程,老人们也从未去过。
“从来都没来过,今年才来第一回呦!”在建康的视频里,一名佝偻身体的老人朝着镜头说。
当天早上六点没到,村里人已经在约定出发点等候。他们穿着整洁的衣服,许多人甚至换上白色、蓝色衬衫,这是他们平日生活里“最高规格”的着装。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脖子上还挂了一枚“光荣在党50年”的奖章。
建康包下的一辆大巴车行驶了个把小时,将满车人送到了朱德故居景区。一行五十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穿梭于景区内听讲解、看表演,老人们的腿脚比建康想象中要利索。“看过这个没有,这叫手辇子,剥谷子用的。”在景区参观时,老人们看到以前用的老物件,会给建康科普。
即使出门,老人们也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午餐后,他们把吃剩的骨头打包回去喂家里的狗。
这次旅游中让建康最有感触的是,回程时老人们主动要求去县里刚通的高铁马鞍站。在旅客眼中,高铁站就是连接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枢纽,是一个仅供出发和到达的功能性站点,不是特别需要打卡的地方。
但到了高铁站,建康才意识到,这里来对了。“老人们都在感慨,建筑好宏伟。即便高铁站原本不在计划之内,但在那里,我才真正理解了村民的心情,对于身处山村的他们而言,世界的一点变化都如此之大和令人惊喜。”建康说,对于老人们而言,这是社会在进步和发展的象征。
于是,在嘈杂的马鞍站前,建康和村民们拍了一张大大的合照。
02 小山村的首次摄影展
带老人旅游回来后,建康又干了一件这个村里史无前例的事儿——策展。
7月16日,雨过天晴,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摄影展在洞磬沟的田间地头进行。这场展不仅吸引了本村村民前来围观,甚至有粉丝驱车半小时,从县城赶来“凑热闹”。
摄影展沿村道水泥路布置,延伸长有300余米。建康从上万张照片中,精心挑选了800多张照片。照片或挂在临时拉起的细绳上,或放置在路边的树枝上,或贴在农舍的墙壁上,或搁置在农具上,乡土味扑面而来。
照片中,有翠绿的李子、丰收的稻田;有村庄的日出日落,有嬉戏的孩童、慈祥的老人;还有幸福的全家照以及忙碌的直播场景。
照片全部取材于洞磬沟村,反映村民生产生活、乡村风貌、产业发展、直播带货等场景,每一张都是建康在村里抓拍的精彩瞬间。
村民们和摄影作品合影
建康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个影展是洞磬沟建村的第一次,当天自己凌晨5点就起床布置了,开始前还特意放了一挂鞭炮。
这天也是村里最热闹的一天,两三百人站在村道上,两旁就是碧绿的稻田和庄稼地。有粉丝从外地赶来看展,当地团委的青年志愿者从县城过来帮忙,乡里村里的工作人员则在拥挤路段疏散交通。稻田边,两张图片并排展出,一张是稻田里的收割机,另一张是村民割谷子的场景。“这两张对比鲜明的照片,是洞磬沟村民生产方式转变的记录。”当天建康担任起了解说员,他边走边介绍说,5年前,水稻收割全靠人力,劳动成本高,导致一部分村民弃种。2020年夏,第一批收割机进村,村民顶着30余摄氏度高温在田里收稻子的场景一去不返。
建康在给大家讲解照片里的故事
办摄影展的同时,建康也没有忘记推销村里的农产品。
在建康的动员下,村民们把自己的丝瓜、茄子、南瓜甚至是卤豆腐摆在路边,利用影展的人气来销售。从三五十元到四五百元,村民们从没想过,足不出村,就能把自己地里的农产品卖成钱。
建康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其实这个摄影展自己酝酿了很久,原本打算在秋天天气凉快些时办,但自己带全村旅游的视频上热门后,他便希望抓住这波流量,让大家多了解一下洞磬沟村。
摄影展当天村民的菜卖得很快
“当天是工作日,如果是周末人估计能来得更多。”建康表示,洞磬沟村的地理位置和农产品没什么大优势,要增加村民收益,让更多人知道很关键。
“平时没啥感觉,但在他的照片里,我们才发现自己的村子这么美!”洞磬沟村支书卢仁金对建康的摄影展赞不绝口,同时也特别希望“更多年轻人回村创业,增加人气,带领村民致富。”
03 回乡的这五年
1995年出生的建康,是土生土长的洞磬沟村人,大学学的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后在成都工作了一段时间。2019年,建康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洞磬沟村航拍图
当时的洞磬沟村,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老人平均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除了村委会的一名年轻干部,就只有建康一位年轻人。
“父母想不通,辛辛苦苦送我上大学,就是希望我脱离农村。村民也觉得,一个细皮嫩肉的娃儿,不能肩挑背磨,能在农村呆多久?” 建康说。
但对建康而言,除了感觉大城市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之外,回乡更重要的理由是,他怀念同村邻里之间的亲切,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和联系。
同时,他也发现了故乡的变化——村村都有平整的马路,户户通公路,小车能开回自家小院,村里荒地也大面积地种上了李子树。
建康返乡一年后,李子树开始成片成片地结果,但销售途径很局限。不想这些李子烂在地里,建康开始做起了直播带货,一干就是四年。
李子的打包现场
洞磬沟村不大,留在村里的人绝大部分是老年人。从打包分拣到包装,建康选择雇用他们帮忙,虽然效率不是最高的,但是能给这些家庭增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在村里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一份收入,这是他们做梦都没想到的。
给老人们发工资时,周建康经常被戏称为“周老板”,他听到总是有些害羞地打马虎眼过去。
不过,“老板”并不好当。
直播电商,洞磬沟村里谁也没干过,建康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头一年,他就遇到了李子包装难的问题,次年,他又遇到了李子存放难、裂果多的难题。一年又一年,建康不断试错,将李子的年销售量从几百箱拓展到了几万单。
建康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电商对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他们的合作“伙伴”都是正在不断老去的老人,所以他们面临诸多难题。
但建康始终认为,自己带着老人们干活、发工钱,一定能为他们的生活增添几分亮色,“至少能将他们从漫长的‘静坐等待’中拽出来,找到一些有回报的事来做。”
2023年,建康成了仪陇县的带货达人。每年销售季结束,建康的“头等大事”就是给村民发工资。
今年,建康靠卖李子赚了二十来万,分配好支出后,他便将埋藏于心已久的带村民旅行计划付诸了实践。
如今,建康在自媒体上小有成就,但他没有接受内容公司抛来的橄榄枝,而是思考着村里农产品如何加工,丰富产业链条。
直播中,他不仅仅卖村里的李子,还陆续上线了番茄、红薯、耙耙柑等农产品,规模不大,却也因为“绿色”“健康”的产品特色,稳定了一拨客流。“我需要考虑的是,怎么通过电商销售,让村民的利益最大化。
04 让村民看到更大的世界
李子从挂果到成熟的过程,老人们忙着采摘和打包;一批批货被送上物流车后,乡亲们放着鞭炮庆祝;干旱的田地、没卖完的水果运到镇上吆喝,一坐就是一下午的情景……视频里,建康既呈现了一个炊烟袅袅、鸡鸣狗叫的村落,也呈现出一个平凡乡村真实的酸甜苦辣。“我的流量密码是真实和真诚。”建康拍摄村民们修剪李子枝
建康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直播电商很需要流量,但更需要把产品和服务做好。现在李子季收尾了,他开始忙着张罗给村庄修一座保鲜仓库,“正在选址,各方面手续都在推进了,未来这个仓库将用来存放村庄待出售的农产品。”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铜鼓乡党委书记闫国举表示,铜鼓是传统农业乡镇,农产品销售至关重要,“年轻人扎根农村不容易,乡上会争取政策,全力支持建康把农产品带货做大做强。”
据介绍,这两年来仪陇县开始有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扎根泥土、返乡成为“新农人”。建康觉得这是件特别好的事情,但要想好回去干什么,得有恒心,不能是“脑子一热”的决定。
如今,从小山村考大学出去工作的建康,已经成功“丝滑”地融进了乡村生活。“返乡青年”“自媒体博主”“新农人”,回到村庄后,他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
建康举着签满村民名字的旗帜在田埂上奔跑
建康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但也正是在一件件乡野小事中,他找回了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洞磬沟村,也让村民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
“此刻,乡村振兴、建设新农村是如此具象!”一名网友在建康的视频下方留言道。
撰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健勇 实习生 赵妍琦
统筹 | 林艳
编辑 | 实习生 李睿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