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带一个不吃辣的广东人去重庆寻找美食,是件很棘手的事情。辣是一种痛觉,一个纯不吃辣的人去重庆妥妥的折磨。有群友说:“不辣的重庆是不纯粹的,辣与不辣才是真实的重庆。”
有如鸳鸯锅的两边,辣与不辣,正好体现了重庆的兼容并包,虽然地道的重庆人吃九宫格,但是随着重庆这个旅游城市不分淡旺季,鸳鸯锅也是欢迎外地游客的一种方式。
我绞尽脑汁,想寻找重庆不辣的特色菜,吃一个不辣的重庆,可以先从鸳鸯锅吃起。
关于重庆主流口味的攻略,之前也写过不少,可以翻看之前的文章。
有人说重庆小面也有不辣的,但是麻辣鲜香少了一味,总觉得缺了什么。还好,重庆的面种类很多。
九龙坡区科园一路附近有一“念佳牛肉面”,刚进店的时候还没啥人,我刚点完牛筋面,突然涌入许多上班族,把小店挤满了。每碗面都有好几块大大的牛筋,牛筋软糯弹牙,虽然嘱咐不放辣,但是一瓢红油还是暴露了重庆的底色。
一家开在居民楼下的鸡汤馆,群友说有家常味。隔水蒸的鸡汤,跟别的地方炖出来的不一样。鸡汤在江北区融景城,名“甲方鸡汤馆”,店主是一个老婆婆。墙上贴着菜单,价格实在太便宜了,有点不敢相信是重庆的物价,不过这么便宜的鸡汤,自然也不用奢望是“土鸡”。
恰好来了一对小情侣,一看就是重庆本地妹子带男朋友来吃。熟练地点了两碗鸡汤,喝了一口,感叹到,这就是“妈妈的味道”,看来是家常做法无疑。
我倒挺喜欢这家的腊肉,据说是乡下亲友熏制而来的。腊香味很足,炒的时候放了些白糖,所以吃起来微甜。
经常合作的《城市地理》杂志社在重庆,我下午过去拜访了。
聊的话题自然是美食,常联系的编辑和主编自然给我推荐了重庆不少的美食,聊到兴起他们以前做《重庆旅游》的总编左小朵(网名)也过来了。以前做《重庆旅游》的时候,把重庆的每一块几乎都跑到了,哪里有好吃的也是摸得门儿清。
美食跟剑法一样,至高境界就如独孤九剑,再也不追求花里胡哨的招式,无招胜有招。“美食至高境界”也不追求五花八门的网红店,楼下社区店也是极好的。
附近的“双流手工肥肠粉(龙湖店)”,你以为是要去吃肥肠粉?其实那儿的蹄花海带汤是一绝,汤色清透滋味已融入其中,海带堆满了整个小碗。
再来一个凉拌肠头,足够下饭就是对下饭菜最佳的褒奖。凉拌也可以做不辣的,再点了一盘不辣的凉拌猪拱嘴,让不善食辣的广东人也尝尝这边的特色。
蒸老南瓜,蒸得很粉,但是小伙伴看上了店员手里吃的煮红薯,可惜没得卖。有时候我会更痴迷于店里的员工餐,要不以后来个“员工餐系列”?
喝羊汤可以考虑去一下老店“鼎食居”,在渝中区的白象街。这可真是家老店,开在重庆中心旅游最旺的一片地方,左小朵叫我点“羊杂汤、红烧羊肉、淋汁豆腐和羊肉笼笼”。
羊杂汤和红烧羊肉是重庆的老味道,这些都不算辣,羊肉笼笼很小一笼,在川渝一带,这种也被称为“格格”,三下两口就能吃完一笼。分量少自然价钱也不贵,多尝几个品种也是极好的。
位于重庆西部的荣昌区,古称昌州,是“湖广填四川”重要聚集地,被誉为“客家文化活化石”。荣昌开在重庆的馆子,能吃到地道的客家菜。
荣昌卤鹅,就是能随处吃到的客家风味。“鹅堂·荣昌卤鹅”是一家开了许多年头的老店,现在已经众多分店了,卤鹅可以来半只打包外卖,一壶小酒独酌,享受半天闲暇时光。
重庆下面的区县,各有风味,并不都是以麻辣的味型为主,有些逐渐消失的民间风味,还是需要抢救性留存的。我在一本合川的杂志上看到很多菜,都是很想吃,比如“弯拐坨坨肉”、“合川锅巴菜”、“酱熬肉”、“涞滩阴米鸡粥”、“白酒蒸鸡”等等,可惜找不到具体的店,只能有待下次去当地寻寻了。
两条游玩路线对于游玩我们都比较佛系,线路捋一捋能省很多事。
第一天主要是游玩渝中区,以解放碑为中心,看3D魔幻城市。
路线一:坐地铁到较场口,山城步道,十八梯,解放碑,来福士,朝天门,千厮门大桥,洪崖洞。
较场口铁站站5口附近
山城步道
山城步道通往十八梯
十八梯景区
解放碑
来福士
朝天门夜景
千厮门嘉陵江大桥
洪崖洞
路线二:重庆市动物园,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长江索道(北站到南站),龙门浩、下浩里、黄桷垭老街
小贴士:
1、重庆市动物园是除了熊猫基地,熊猫数量最多的动物园。但是看熊猫的话得注意时间,不然熊猫在休息,就看不到了。早上8点半熊猫干饭,会活跃到上午10点,之后到下午14点,熊猫基本在休息,下午14点到16点半可以看熊猫,不过没上午活跃,16点半之后熊猫就下班不“营业”啦。
2、有人说长江索道从南站坐到北站人少,但是我们那天偏偏反过来,北站人很少,坐到南边,发现南站排着长长的队伍。
3、黄桷垭老街建议白天去,晚上没啥看头,黑漆漆的。
重庆市动物园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龙门浩
下浩里
黄桷垭老街
黄桷垭老街观景台
重庆可玩的地方多着呢,需要多几天时间才能尽兴,也可以多来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