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时期政治波动,也出现了很多名臣将相。他们对在日渐衰败的朝廷翻云覆雨,对唐朝的历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名臣将相中既有力图恢复唐朝中兴的,也有乘机挖国家墙角的,正义与邪恶的交织形成了一副晚唐的政治画卷。宰相王播在这些名臣将相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的为官生涯极具争议性,引起了后世学者很多讨论。在为官之初,王播是非常正直刚强的官员,为了弹劾贪污腐败的京兆尹李实甚至被贬为县令。他也曾参与裴度组织的围剿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战争,并在此期间立下大功,受到皇帝的表彰。
然而到了为官的晚期,王播却作出了与年轻时候背道而驰的行为,成为了他自己曾经厌恶的贪官污吏。他为了当宰相为贿赂宦官集团,并且依附于他们。在淮南当节度使期间,他曾经不顾地方水灾严重,对百姓施以重税,搞得当地民怨沸腾。为了得到提拔,他与宦官集团首领王守澄达成联合,在铜税方面盘剥百姓,高的民不聊生。王播晚年变节的行为在历史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历史学者都在讨论他变节的原因。从各种历史书籍上看,对王播的平价众说纷纭,而对其变节的原因却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
王播在为官初期和晚年如此大的差别,从清廉的能吏变成了贪腐且依附于宦官的宰相,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尤其是他为了当宰相而贿赂宦官和朝廷大臣,这种卖官鬻爵的行为更是让人愤慨不已。这种变节的行为是让士大夫阶层所不齿的,所以在很多史书上也对其进行了批判。学者们对于王播变节的说法很多,有的是认为他随着年龄变大,对权势的渴望日益增加。有的认为他因为青年时代多次遭到权贵的打击,看透了官场的规则,所以顺应了当时的潮流。然而从历史文献上看,这些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是没有抓住核心要义的。
综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分析,王播变节的原因并不是在他个人身上,而是出于政治环境的变化和朝廷风气的腐败。王播是唐朝中晚期少见的出身于寒门的宰相。他虽然是大名鼎鼎的太原王氏出身,但因为距离主要大宗太远,一直没有得到过什么照顾。他小时候很贫穷,只能在扬州惠昭寺木兰院的僧寮里借读。王播成年后参与了科举考试,先后考中的进士和贤良方正,被任命为盩厔县尉。在为官初期王播出了名的刚直不阿,受到了御史中丞李汶的赏识,被推荐任监察御史。他为了打击权贵和官员犯罪不遗余力,多次遭到权贵报复。
因为这些政绩,所以王播升官很快,没多久就成为了侍御史。就在他事业顺利的时候,在弹劾京兆尹李实时遭到了反噬。前文讲过京兆尹李实是唐德宗李适的宠臣,利用长安和关中的水灾大发国难财,遭到了韩愈的弹劾。王播也在同一时间弹劾了李实,其结果与韩愈一样,不但没有拿下对方,反而被贬官外放。王播被贬为三原县令后依然坚持不畏权贵的作风,大力打击地方豪强,年终考核政绩为“畿邑之最”,成为当时有名的能吏。唐顺宗李诵继位后,王播被提拔为驾部员外郎,后又升任工部郎中、知御史杂事、长安县令。
因为在地方上作出了优异的政绩,王播得到了唐宪宗李纯的重用,先后出任刑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除此之外,王播还一直兼任诸道盐铁转运使,负责运送朝廷征收的财赋收入,成为元和中兴时期唐朝财政的代表官员。裴度率军评定淮西吴元济叛乱时,王播以盐铁转运使的身份负责督促江淮的财税事物,为军队战争的后勤提供的保障,成为平定淮西的功臣之一。可让他运气不太好,就在他官场人生日渐巅峰的时候,却得罪了宰相皇甫镈。皇甫镈将王播调到剑南西川节度使,将王播的职位交给了盐铁转运副使程异。
而这次贬谪堪称王播人生的转折点,贬谪之前他是著名的清廉干臣,是朝廷享有盛誉的能吏。而被贬谪之后,王播开启了贪腐的历程,变节成为唐朝中晚期有名的大贪巨贪。他到了西川后,积极与长安的权贵联系,谋求回到朝廷。他在本地对百姓施以重税,聚敛巨额财富,用于结交长安的权贵。唐穆宗李恒继位后,宰相皇甫镈被贬官罢相。王播得到消息后积极出钱贿赂宦官集团,寻求被调回长安,他甚至想要当宰相。面对重新反叛的河北三镇,一向靠拢主战派的王播居然出奇的安静,并没有符合老上司宰相裴度的意见。
此后王播出巨资和掌控朝政的宦官首领王守澄拉拢了关系,两人成为朝廷中的政治盟友。在王守臣的支持下,王播到处泼洒金银贿赂大臣,又从地方节度使的任上盘剥百姓补充,形成了卖官鬻爵的消费路线。为此王播在这方面花费金钱每年达到上百万缗,同时也使他官位平步青云,两次坐上宰相之位。王播晚年随势沉浮的行为为士大夫所唾弃,认为他以“奸邪进取”,“不存士行”。但也因为他为官初期刚直不阿和不畏权贵的行为,受到了一定的赞誉。于是王播成为一个历史上争议极大,具有两极分化评价的唐朝宰相。
对于王播出现如此大转变的核心原因,并不在于他个人的想法,而是在于唐朝政治环境的变化。在王播被贬谪西川节度使之前,唐朝朝廷中清廉的士大夫和文人占据大多数,尤其是以裴度为代表的主战派大臣,对于朝廷官员的品格要求极高,形成了取士先取德的政治风气。在这种政治风气下,人品高洁的官员受到尊重,也容易被提拔。哪怕是遭到了权贵的打压贬谪,也能很快回到原来的官位,大名鼎鼎的韩愈、元稹就是其中的代表。可是在王播被皇甫镈贬谪之后,朝廷的政治风气开始出现了大变,有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迹象。
驱逐的王播的皇甫镈在历史上没有啥名声,但却是唐宪宗李纯晚年重用的宰相。他被认为是奸佞阴险的大臣,与宦官首领吐突承璀、奸相李逢吉勾结,罢免名臣裴度与崔群,甚至参与拥立唐宪宗李纯次子澧王李恽为太子。当时正处于唐宪宗李纯执政的晚期,因为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叛乱的平息,朝廷的声望如日中天,出现了所谓元和中兴。皇甫镈领会李纯的意图,开始对主战派大臣进行打压驱逐,将他们鸟尽弓藏。作为战争时期裴度的副手而主管后勤的官员,王播也称为他们打压排挤的对象。
唐穆宗李恒继位后,皇甫镈和吐突承璀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先后被杀,崛起的是以主和派大臣为核心的旧官僚们。这些旧官僚之中以前宰相李逢吉最为活跃,他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组成了牛李党争中的牛党,开始了霸占朝廷四十余年党争的历程。这些旧官僚们大多与主战派有着极大的矛盾,所以结党营私阻止主战派回到朝廷,就连大名鼎鼎的元和第一个功臣裴度也不能幸免。同时这些官僚又开启了行贿受贿的政治风气,将卖官鬻爵作为了以权谋私的重要手段。据说在一次朝会中,他们甚至将官位定价,让外官出钱购买。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王播想要从地方回到朝廷就很不容易了。首先,他在之前是一直站台裴度的,而裴度又是牛党打击的重点。他如果不与裴度拉开关系,牛党就不可能让他回到朝廷。其次,牛党把政治风气搞得很差,尤其是在李逢吉搞出所谓的“八关十六子”后,贿赂“关子”卖官鬻爵就成了升官的专营路线。如果还想香以前那样靠人品和政绩升官,王播肯定是没希望的。但是王播身段很柔软,果断适应了朝廷政治的变化,开始了拿钱买官的历程。而且他不找牛党,他找李牛党的上家宦官王守澄,这让他得以平步青云成为宰相。
从上述历史变化可以看出,王播的变节是始于牛党执政下的政治生态的恶化。在牛党卖官鬻爵的政治生态下,王播随波逐流,成为了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古代政治有句名言,“满潮皆君子,则小人无容身之地。满朝皆小人,则君子避之不及。”牛党执政下的唐穆宗长庆年间就是这种情况,因为这个伪君子集团垄断了朝政,对正直的大臣进行打压排挤,于是小人们得以幸进。很多中立的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也走上了这一条路,成为自己当年不齿的人之一。王播不是其中的第一位,也不是最后一位,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实际上在牛党执政的时期,大量的官员靠着这种卖官鬻爵的们路上位。由于出现了这种政治风气,很多官员为了保住地位不得不舍钱消灾,就连大名鼎鼎的名将李愬也不得不与宦官结交。近代有一句名言,“新社会把鬼便成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王播变节的根本就是在于这种政治环境变迁之下,为了保证自己的权位而作出的改变。他不是真正的君子,但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坏。他为了自己的权位作出卖官鬻爵的动作,只是普通人趋利避害的操作。若他要当真君子,那只能一辈子蛰伏在西川节度使位置上,从此失去政治前途。
从这角度看,牛党对唐朝最大的破坏,不仅是前文讲过的推行销兵主和、打压主战派大臣,勾结纵容宦官集团和藩镇集团的罪责,而是破坏了唐朝的政治生态和环境,营造出了小人得利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唐朝出现了“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而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社稷化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从历史教训来看,如果只是藩镇集团和宦官集团作乱,唐朝还有机会复兴。可如果是政治环境的生态被破坏,那唐朝复兴就只剩下奇迹了。这种历史教训后世当引以为戒,若不加警惕,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