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崭新的春天故事:记吕海英和他的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

正北聚焦 2017-05-15 11:40:26

五月的察右后旗,万物萌绿的气息扑面而来,农乡阡陌处处律动着脱贫奔富的脉波。记者来到位于白音察干镇西北35公里处的红格尔图镇南二海村。下午的斜阳照在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田垄上,耕播后的农田更显得平展无垠,一望无际;男女相间的耕播队伍在田间地头你追我赶,挥汗如雨;再加上田野上空列阵飞过的鸿雁……好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

“最近几年,马铃薯种植户多了,市场价格不稳定,秋天收获卖不上价钱后,我们合作社负责进行仓储,等到来年春天,依靠信息运销河南、山东和广东等地,随时上市。这样就能把我们北方的马铃薯由单季农作物变成四季农作物,马铃薯种植就做活了。马铃薯还要种下去,合作社要进行生产源头和生产模式创新,农民的马铃薯就不愁卖个好价钱。”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董事长吕海英向记者介绍。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今年45岁的吕海英,小学毕业后就山西大同打工。几年来,他当过装卸工,做过小买卖,后来又搞起了水产批发,挣来了人生第一桶金。在大同成家后,他把孩子落户在大同,和妻子决定回家乡创业,带领和帮扶父老乡亲脱贫致富。2008年,他承包了500亩土地种殖马铃薯,现在已发展成3500亩。2009年,马铃薯卖得最好。2010年他创办了独立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又承包一部分土地。2010年马铃薯卖得不好,500亩马铃薯亏了五十多万,还好种了1000亩南瓜,卖了钱才补齐了亏空。他没有灰心,继续承包农民土地,瞄准外地市场,实施更加科学规模化种植。现在,他的合作社已经拥有3500耕地。

吕海英所说的生产源头创新是由网袋大户转化为成箱小包装,再通过网络销售到千家万户;他所说的生产规模创新是由过去依靠农药化肥种植马铃薯转变成现在依靠有机肥种植马铃薯,用绿色、环保、健康的产品质量去占领市场。2016年初,该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500万元,用于购买水利和农机具;同年4月份,投资2000万,开工建设含有3万吨仓储容量和百万吨交易量的创新绿色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在此基础之上,积极筹建绿色农产品检验、鉴定、认证以及包装、电商一体化交易平台,彻底贯通合作社发展的循环产业链条。2017年,合作社又和镇政府达成协议,对红格尔图镇南二海村、王丙村、光明村和光荣村实施“合作社+贫困户”、“电商+扶贫”等产业扶贫新举措,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如今,吕海英的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全面投入到对接农户的精准帮扶中。该合作社对农户扶贫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分户经营。合作社提供水利基础设施、种子化肥技术,让农户种植洋葱,秋后合作社保底照单收购,已签定订单8户50亩。二是集体经营。18户拿出100亩土地全部种洋葱,由合作社投资和农户共同经营,秋后除去投资,所剩利润合作社与农户均分,已和18户签订协议。三是固定分红。镇政府每年拿出18.6万帮扶资金(合作社转付给镇政府的贷款利息)均衡分配给160户,这些农户将其当作入股资金交给合作社,年终享受合作社固定分红。

集群式发展和运营的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农村产业。在吕海英的合作社里,就业的农民都是本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体力,都能人尽其用。这种帮扶模式完全适应农村劳动力的分配现状,也极其适合农经产业的变化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合作社的劳动成果也能使本地区农民普惠共享。这种行之有效的脱贫实践,是全旗实施脱贫攻坚的探索和尝试,但愿能带动本地区农民迅速走上富裕之路。

吕海英的合作社常年有40多名农村劳动力参与劳动和经营。这40多名农民,每年能从合作社拿到120多万元(每人每年3万元)固定工资。春种农忙季节,有100多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合作社就业,按天计酬,每人每天能收入100多元;夏秋农忙季节,合作社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更多。仅每年零用工一项,该合作社就得支出1000多万元。

南二海村受益的贫困村民张海江动情地说:“吕海英扶贫扶到了点子上,我们村年底脱贫一点问题也没有。”当记者结束采访、向吕海英询问将来有什么打算时,吕海英说:“如果我们合作社的定单农业在红格尔图镇试验成功,马上会在全旗推广,家乡脱贫摘帽指日可待。”

春天,多么美好的春天!吕海英,致富后不忘家乡,心系桑梓之地的扶贫事业,节高义尚。他的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运筹帷幄,把这块利民富民的蛋糕越做越大。吕海英和他的合作社,写就了一个崭新的春天故事!

0 阅读:1
正北聚焦

正北聚焦

弘扬正能量 传播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