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中国古典家具。实际上,这些家具也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本文简要梳理其发展脉络,朋友们也可以看看,喜欢哪种式样?
一、先秦与两汉先秦和两汉是木质家具的起始阶段。“席”作为上古时期最早的家具,在日常起居中起到坐和卧两种功能。汉代基本沿袭前代席地而坐的方式。
而在汉代画像砖上,还可以看到另一种家具“榻”,其比席更高。现在常用的词语“下榻”正来源于此。
到了东汉末年,西北少数民族的“胡床”流入中原,胡床是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工具,就是现在所说的马扎。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期间,开始出现椅、凳等,床榻也不断增高,但此时仍然是低矮家具占据主流。
二、隋唐与五代直到隋唐时期,垂足坐才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唐代时期,家具色彩清新,造型丰满端庄,种类丰富,出现了长方桌、扶手椅、大案、带有壶门装饰的大床榻等。
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富丽堂皇的家具被简约、质朴风格的家具取代。
三、宋隽秀、元粗旷到了宋代,文人文化兴盛,家具少不了工整隽秀的气质。家具的榫卯结构更加完善,从唐代的箱型结构逐渐演变为框架结构。而且此时,高型家具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元代时期,家具多了雄伟、粗旷、豪放,最大的特色是出现了抽屉结构。
四、明清为巅峰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到明代中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选材用料上,主要材料包括花梨、紫檀、铁力、鸡翅、乌木、榉木、楠木、樟木等,这些木材木性稳定,纹理色彩温润深沉,质地坚硬均匀,适合雕刻。
到了清朝中晚期,黄花梨、紫檀木材日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红酸枝”“草花梨”等木材,家具的材料价值不及之前。
从造型结构来看,这时期的家具均采用做工精良的榫卯结构。
明式家具造型简约,通常在家具的迎面进行局部装饰并通过起阳线、阴刻突出线条的流畅,给人以隽秀之美。
清式家具,大多体量宽大,雕饰繁多,更多体现出使用者的权威、庄严,少了明式家具的灵动、人文气质和相对舒适的人性化设计。但由于清代家具擅用得紫檀木纹理细腻,具有横向走到不断的优点,特别适宜雕刻。清代家具的雕刻、镶嵌等装饰手法十分多样,包括线雕、浮雕、镂雕、圆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