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绘画,主要是人物画,偶有山水树石的描写,也是作为人物的衬景,比较简单幼稚。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可以看到这一点。
魏晋六朝,虽然人物画仍占有绝对优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美丽的自然山川逐步为人们所欣赏和重视。当然,虽然顾恺之、宗炳、王微等已在从事山水画的创作,但是他们的创作,技法上仍十分幼稚。
隋唐与五代中国山水画到了隋代,渐显独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留存人间最古典一幅独立的山水卷轴。从这幅画中可看出,隋代山水画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山石树木和人物的比例已逐渐走向正确,远近关系有所解决。
游春图
山水画发展到唐代,逐渐形成独立的画科。到盛唐时期,山水画与人物画齐头并进。山水画不仅完全独立,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大师,开始出现了以李思训和吴道子为代表的“密体”和“疏体”两种画体。密体画的特点是工整、富丽、富于装饰风格。疏体画的特点是超脱酣放,饶有清新的意境。
五代时的南唐、西蜀等国在我国历史上正式创立画院,人物、花鸟、山水画分别作为独立画科逐渐壮大。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五代山水画家,别创新意,画格更趋雄厚高迈,他们的成就,起着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宋元时期到宋代,山水画发展到成熟阶段,形势灿烂,名家辈出。有山水画黄金时期之称。五代以后,水墨山水成了山水画中的主要形式。皴法、墨色使山水更加苍润浑厚而有气韵。水墨山水画是萌芽于唐而成于南宋。
水墨画渲淡法始于张璪与王维。之后,王洽继王维的破墨法加以放纵而成“泼墨法”,发展了水墨画法而开启了宋代的画风。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元代,山水画的主要倾向和特点是,师法古人的复古主义严重,带着泥古之情,形象比较脱略,偏重于笔墨情趣,书写个性,寄托襟怀。这与当时历史条件下画家所出的阶级地位、思想感情、审美观点分不开。元四大家,大都过的隐士生活,共同的风格,是以“雅洁淡逸”的风貌来表现祖国山川,笔墨技法上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富春山居图
唐宋的画一般不写款识,最多只落个“穷款”隐藏于石隙、树身,后经苏轼等人“诗画结合”“书画并妙”的倡导,画上才开始有题识。到元代,几乎每幅画都有题跋,书画之外并有印章,印章成了构图点一部分。
明清画派山水画到了明代,派别斗争阻碍了发展。明代山水画之流派从作风上可分为三大派系:院体派,浙派和吴派。从明初到嘉靖之间盛行浙院两派,嘉靖以后,吴派独盛。
院体派,以周臣、唐寅、仇英为代表,特点是仿南宋刘松年青绿金碧山水,作风细笔工整。
浙派,以戴进、吴伟为代表,山水精妙入神,并仿马远、夏珪水墨苍劲格调,雄健劲锐。
吴派,以沈周、文征明、董其昌为代表,人多势大,特点是认王维为鼻祖,临荆、关、董、巨、二米、元四大家的水墨浅绛作风。吴派发展到董其昌以后,自称南宗(谓浙派为北宗),自封为“文人画”。到明末,绘画界已成吴派天下。
清代,山水画家数量空前,但大多是吴派之后,山水画越显枯燥,缺乏生气。当然也有起来反对者,如清初,石涛、八大山人创作的新画风。
民国从鸦片战争到民国前,西方绘画传入我国,画界斗争复杂。但山水画领域也有一批画家,继承了前代革新派画家的优良传统,并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某些长处,如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