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1929年大萧条前夕及当年,美联储实施了紧缩货币政策,货币基础减少,还将贴现率从6%提高到7%,这般举措无疑给经济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而随着大萧条的来临,情况发生了变化,美联储的贴现率开始下降,从1929年的6%一路降至1931年夏季的1.5%,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初,贴现率更是持续走低,各年份都呈现出逐步下降的态势,这一系列的利率变动成为当时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贴现率不断边际下降的背景下,不同资产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对于垃圾股而言,由于其本身没有现金流,无法运用贴现现金流模型(DCM)对其价值进行合理估算,所以在这样的时期,垃圾股就如同毒药资产一般,充满了风险,很难给投资者带来稳定且可靠的收益,甚至可能让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大行这样的优质资产。通过股息贴现模型(DDM)相对容易计算出它们的估值。当长债收益率破2向1,存款利率趋向于0的时候,6大行股权的价值愈发凸显出来。一方面,6大行自身所具备的特质,比如雄厚的资金实力、稳健的经营模式等,确立了一定的安全边际,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6大行有着稳定的分红,这对于所有者来说意义重大,毕竟现金流是衡量资产价值的关键要素之一。综合来看,6大行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长债基金的价值,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投资选择。
从当下的市场表现来看,港股的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正走在不断突破、创新高的道路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截至昨日,今年耐心资本通过港股通买入6大行的市值合计约为1215亿,其中买入中国银行最多,达到了约431.31亿之多,而港股通目前持有6大行的总市值约为3741亿,这些数据都直观地反映出市场对6大行的青睐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李录持有的邮储银行似乎也在经历着估值重塑的过程。这或许意味着市场对邮储银行的价值认知正在发生改变,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在资本市场中的表现值得投资者进一步关注和期待。无论是从历史上货币政策对不同资产的影响,还是当下银行股的市场动态来看,资产的价值判断始终是投资者需要谨慎考量的关键所在,只有精准把握各类资产的特性与价值走向,才能在投资中做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