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祭祀和打仗。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懂得军队有多关键,把祭拜祖先和打仗都当成国家的重中之重。你想,在那种弱肉强食的年代,要是谁不把军队当回事,那不就等着被人收拾吗?说白了,那时候要是不重视军事,分分钟就可能被别的国家给灭了。所以,老祖宗们早就看明白了,想要活命,就得把军事搞起来。
在当代中国,弱肉强食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军队的作用也变得更为多元化。
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军事上的投入相当惊人,达到了8860亿美元,几乎是中国的四倍之多。
美国在军事上的巨额投入与其实际效果不成正比。他们每年投入886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但取得的成效却远不及中国仅用2000多亿美元所获得的成果。这种对比凸显了资源分配效率的重要性。中国的军事建设更注重精准投入和实际效果,而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反映了两国在战略规划和资源利用上的不同思路。美国虽然军费开支庞大,但在军事效能方面并未取得与之相匹配的优势。相比之下,中国的军事投入更注重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以相对较少的资源实现了显著的军事能力提升。这种对比也反映出,在军事领域,投入的多寡并非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佳效果。
这一情况表明,人民币的实际价值远超美元,而美国那8860亿美元资金主要被政府官员所占有。
【新中国军费的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不断演变,我国国防预算的规模也随之调整。不同历史阶段,国家面临的安全挑战各异,这直接影响了军事经费的具体投入。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新时代,军费开支始终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实际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分配。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既确保了国防建设的稳步推进,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自195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许多地区的局势仍未彻底稳定。
尽管新疆和西藏还未完全解放,即使在已经解放的华北和江南地区,解放军仍面临多重挑战。各类敌对势力频繁活动,特务猖獗,残余的国民党军队也试图反扑,这些都严重考验着解放军的作战能力。此外,在西南和东北的广袤山林中,土匪势力依然盘踞,成为解放事业的一大障碍。
1950年,国家财政预算中将近一半的资金都投向了军事领域,占比高达45%。这种情况反映了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对财政分配的重大影响。
1950年夏季过后,朝鲜半岛战事骤起,中国派出志愿部队赴朝参战。这一时期,国防预算占比一直超过两成,峰值时期军费支出更是攀升至70亿元。
1954年,由于朝鲜半岛的战事告一段落,加上西藏等地区的形势趋于稳定,国家在军事方面的开支出现了显著减少。
朝鲜半岛局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棘手的外交难题之一。与此同时,遏制"藏独"分裂势力的任务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两大问题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持续占据着关键位置,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构成长期挑战。
自1955年起,国防预算突然大幅增加,尽管未达到战争时期的规模,但与上一年相比,依然增长了12%,总额超过60亿元人民币。
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结果耿耿于怀,始终没有放下失败的阴影。正因如此,他们不断在国际场合发出威胁,声称要用核武器对付中国。这种言论反映了美国当时的战略意图,也凸显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中华民族历来厌恶任何形式的胁迫,尤其是涉及核武器的恐吓。
在美国的推动下,中国加快了核原料的勘探步伐,最终在广西富钟县成功探测到铀矿资源。
核武研制随即被列为国家安全战略重点。
在苏联的技术支持下,中国启动了核武器研制项目。
上世纪60年代,尽管苏联突然撤回了所有在华援助专家,但中国并未因此动摇。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挑战,中国选择了自力更生,决心依靠自身力量继续前进。这一决定体现了中国不畏艰难、坚持自主发展的坚定信念。
在1960年之前,国防预算一直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占比长期保持在10%到20%之间。具体金额方面,每年的军费开支基本稳定在50亿元人民币左右。
如果今天的比例达到这个程度,简直不可思议。国外媒体可能不再炒作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而是直接鼓吹“世界末日论”了。
1962年,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发生军事冲突,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中国的国防开支大幅增加。
在这场持续一个月的冲突中,解放军仅调动了两支驻扎在西藏的师级单位,并未出动空军或坦克等重型装备。尽管面临后勤补给困难的挑战,他们仍以722人阵亡、1697人受伤的代价,成功击溃了印度三个旅,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印度方面则将这场冲突视为巨大的国家耻辱,这种看法绝非夸张。
在接下来的50年里,国家集中力量加强军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强化北方防务。为此,政府将全国最精锐的部队中三分之一都调往北方地区驻防。这一部署规模相当庞大,甚至超过了当时解放军总兵力的四倍。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急剧恶化。这种紧张局势导致军队规模迅速扩大,军费开支也持续攀升。到1971年,军费支出达到了历史峰值,高达162亿元。
1978年后,中国与越南爆发军事冲突,导致国防预算激增,首次突破200亿大关,达到223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军费支出。这场战争直接促使政府大幅增加军事投入,反映了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和国家安全需求。
尽管总量有所增加,但综合通胀因素和财政开支占比来看,实际增幅并不像表面数据那么惊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边境局势趋于平稳,国家发展重点逐渐转向经济领域。在这一背景下,国防预算随之进行了相应调整,整体规模有所缩减。这一转变反映了当时国家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经济发展之中。
1985年,国防开支在国家财政预算中的比重降至9.56%,创下历史新低。
接下来的二十年里,这个数值始终在这个范围内上下浮动。
这种现象延续了数十年,甚至进入21世纪后仍未改变。
自2003年起,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家收入大幅增长。然而,尽管财政状况显著改善,国防开支在整体预算中的份额却呈现下降趋势。
在2003年至2010年期间,这一比例从8.7%逐渐降低到了约5.5%。
进入2010年代后,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明显恶化,特别是南海和台湾海峡地区的局势日趋紧张。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国防经费的持续投入同样不可或缺。要实现国家完全解放,就必须在国防建设上保持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时代发展,国防支出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和科技变革。因此,在制定国家发展规划时,必须将国防经费纳入重点考虑范畴,确保国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
2021年3月10日,中国国防预算上调至1.35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约为2090亿。
【军费对比】
进入2024年,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军事冲突已持续整整两年。随着全球安全环境日趋紧张,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国防预算投入,军事支出呈现显著增长态势。
2024年,美国的国防预算飙升至8860亿美元,稳居全球军费榜首。这一数字不仅创下历史新高,甚至超过了紧随其后的多个国家军费总和。美国的军事投入持续领跑全球,远超其他国家的国防开支水平。
中国的国防预算逐年增加,目前已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这一数字的上升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体现了军费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军事领域的投入也相应提高,以确保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这种将军费与经济挂钩的做法,反映了中国在国防建设上的务实态度和长远规划。
从人均国防支出来看,美国是中国的15倍。
国际军事分析人士对中国公布的国防预算数据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官方公布的军费开支与实际支出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专家指出,中国军费统计方式不够透明,部分关键支出项目未被纳入官方预算。此外,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项重大装备采购和技术研发投入,也未在公开数据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实际军费支出可能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数字。
一些专家指出,如果考虑购买力平价因素,中国国防开支的实际规模远超账面数字。这种观点认为,由于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较强,以同等金额计算,中国军队能够获得比西方国家更多的物资和服务。因此,单纯比较各国军费预算的美元数值,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的实际军事实力。这种测算方式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中国的军事投入和国防建设成效。
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经济学家彼得·罗伯森在2019年发表过一篇分析文章,他指出,从购买力的角度来看,人民币的实际价值远超美元。这种汇率差异意味着,我们可能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军事力量。按照他的计算,中国的军费支出实际上已经与美国不相上下。
近日,美国总统川普公开呼吁中国和俄罗斯降低核武库规模并缩减国防开支。
美国在全球军事支出中的占比高达四成。
尽管美国军方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他们仍感到资源不足,导致武器和装备的升级计划屡次延期。
相比之下,中国在航空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最新研发的第六代战斗机顺利完成试飞,无人机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外,中国研发的爆震发动机技术更是全球顶尖。尽管军费开支相对较少,但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成就却十分突出,实现了高效投入与显著成果的平衡。
换个角度看,问题不在于解放军在军费使用上过于谨慎,而在于美国军工集团占据了军费支出的主要部分,导致系统性的腐败问题。美国的军费分配机制存在明显缺陷,大量资金流向了军工企业,而不是真正用于提升军队战斗力。这种结构性弊端使得军费使用效率低下,形成了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网,最终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相比之下,解放军在军费管理上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力求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与美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二战后,美国为了应对苏联的强大威胁,开始将经济与军事紧密结合,从而催生了军工复合体的形成。
长期以来,军工复合体的各个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持续介入政治领域,并频繁制造矛盾与争端。他们通过政治手段来确保自身利益,不惜引发冲突以达到目的。这种参与不仅影响了政治决策,还加剧了国际和国内的紧张局势。军工复合体的行为使得政治与军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
再举个例子,美军在反坦克导弹中采用的一种高端军用主板,经过招标流程,最终由雷神公司负责大规模生产。
在交付过程中,原本的军用规格主板被替换为普通民用型号,成本因此大幅缩减了九成。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军方的采购支出不降反升,出现了明显的价格上涨。
2024年5月,美国国会的一场听证会上,一位议员手持一包螺丝,向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特尔发问,质疑为何这样一包螺丝的采购费用竟达到9万美元。
在美国,9万美元的预算几乎可以买下一辆丰田汽车,然而这款螺丝的价格却让人不禁怀疑是否使用了某种来自外星的稀有材料“振金”。
美国的某些军火企业深谙政治游戏规则,懂得如何讨好国会议员。他们通过巧妙的人际关系运作,争取在政策制定中获得有利地位。这种企业与政界之间的互动,反映了美国军工复合体复杂的利益关系网。这些公司不仅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更在政治游说方面不遗余力,以确保自身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潜规则:美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指出,美国国会议员特别重视所谓的“三节两寿”传统。
“三节”包括圣诞节、愚人节和感恩节,“两寿”则是指议员及其配偶的生日。
在特定时期,军火企业会派遣专业游说人员向国会议员及其配偶提供巨额资金援助。这种经济支持的数额通常在5万至20万美元之间浮动。
不同职位的官员在"三节两寿"这一传统礼仪中的待遇存在差异。作为国家军事系统的最高负责人,国防部长享有最高级别的礼遇标准。这一现象体现了古代官场中等级制度的严格性,职位越高,相应的礼仪规格也越高。国防部长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三节两寿"这一重要场合自然能够享受到最高规格的待遇。这种差异化的待遇标准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官员身份地位的重视,以及等级制度在礼仪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对于局外人来说,这显然就是腐败行为。但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
2024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以六票赞成、三票反对的判决,对本国反腐败法规作出了新的解读。
这项法律允许美国公务人员收取与其职务行为相关的"感谢费"或"额外报酬",前提是这些款项在公务行为完成之后才接收,这种情形不被视为贪腐行为。
美国历任国防部长中,许多人都有军工企业任职的背景。这种现象表明,美国军方高层与军火工业之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联。这些国防部长在进入政府前,往往曾在大型军火企业担任要职,他们的决策可能受到此前职业经历的影响。这种政商旋转门机制引发了外界对美国军事政策独立性的质疑,也凸显了军工复合体在美国政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担任国防部要职后,这些人往往成为其关联企业的代言人,将重要采购计划倾向于其利益相关的军工企业。他们利用职务便利,为母公司争取更多军购订单,使国防采购项目向其关联企业倾斜。这种利益输送行为导致军火公司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形成不公平的市场环境。国防采购决策过程中,相关企业往往获得优先考虑,这种权力寻租现象严重影响了采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以拜登政府的国防部长奥斯丁为例,他在2016年结束中央司令部的军旅生涯后,随即加入了雷神公司担任董事,同时自己也开了一家咨询公司。
以美国前国防部长马蒂斯为例,他在担任政府要职之前,曾在通用动力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务。这种从商界到政界的职业转型,体现了美国政商两界人员流动的普遍现象。马蒂斯的职业经历也反映了美国国防部门与军工企业之间密切的人事联系,这种联系在美国政治生态中具有典型性。
富兰克林·斯平尼,一位在美国国防部任职长达26年的资深人士,对军工联合体的“吸金手段”有着深刻的理解。他通过多年的工作经历,对这一领域内的经济运作机制有着透彻的洞察。斯平尼的见解不仅基于理论分析,更是源自其长期的实践观察,这使得他对军工复合体的经济策略有着独到而深入的认识。
他指出,军工集团通过两种方式施加影响:首先,在重要选区布局项目和就业机会,与政治家形成利益联盟;其次,利用媒体丑化他国形象,渲染安全危机,激发公众恐惧,从而获取经济收益。
【结语:】
若不彻底整治美国军工复合体这一顽疾,其军费开支将持续攀升,效率却依然低下。这种状况下,大量资金被投入,但实际成效微乎其微,形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
美国的军事工业体系不仅对全球构成威胁,也深刻影响了国内的发展。这一体系的存在,使得原本可用于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资源被大量占用。政府预算中本应投入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资金,却被迫流向国防相关项目,导致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公共服务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国家的内部发展潜力,还加剧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长期来看,这种资源错配将对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