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的原型,入朝仅6天就打服韩军,70年后登上央视晚会

常思勇 2025-03-22 14:30:31

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打造了一部经典电影,名叫《英雄儿女》,并且向观众公映了。《英雄兄妹》说的是王成和王芳这对亲兄妹,都跑去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斗。王成呢,他是个勇敢的小伙子,毅然决然地上了战场。王芳也不落后,她也紧随其后,加入了这场伟大的战争。兄妹俩虽然身处不同的战斗岗位,但都怀揣着同样的信念和决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勇杀敌,毫不畏惧。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他俩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展开的,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浓浓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王成大哥跟敌人拼到了最后一秒,他紧握着炸药筒,拿起对讲机大声喊:“要赢就得这样,朝我开炮!”说完他就跟敌人一起被炸飞了,那个场面让好多看电影的人都特别感动。不过话说回来,王成这个角色啊,他只是电影里虚构出来的。说白了,《英雄儿女》里头的角色,创作者们在做的时候,铁定是参考了真正的志愿军英雄事迹。在1950年10月25号那天,咱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的120师360团,跟韩国军的第一师15团干了一仗,那叫一个激烈,这也标志着咱们志愿军正式在朝鲜开打了第一仗。那时候,360团一营三连一排3班的领头人石宝山,在战斗快结束时,一把抓过两个炸药包,点上火线,就像电影里演的王成那样,决定和敌人一起毁灭,其实石宝山就是王成这个角色的真实灵感来源之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一到朝鲜,短短六天里就把韩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尤其是石宝山那一仗,直接把敌人打得心服口服。七十年岁月流转后,央视一套推出了一档特别节目——《庆祝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文艺盛宴》,这时,石宝山这位英雄的光辉事迹才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说起这位名叫石宝山的“王成式”战斗英雄,他背后还有啥大家不知道的事儿呢?

【一、跨过鸭绿江,石宝山随大部队抗击“联合国军”】1925年那会儿,石宝山在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的一个穷农民家里呱呱坠地了。他家里件不好,过得挺清苦。辉南县在通化市的北边,挨着长白山西边山脚,它就像个桥梁,连接着长白山和松辽平原。这地方的土地,那真是又肥又沃,特别适合种东西。现在啊,辉南县每年产出的粮食大概稳定在11亿斤这个样子。到了20世纪20年代那会儿,日本鬼子强占了咱们国家的东北三省,打算把那儿变成他们征服全球的老巢。他们对咱们中国人搞起了“驯服”教育,原本挺好的一片富饶之地,被那些帝国主义坏蛋给祸害得不成样了。石宝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慢慢长大的,家里头穷,他打小就没机会进学堂,只能跟着爹娘到田地里忙活,靠种地糊口。1937年那会儿,日本军队轰炸了沈阳的北大营,自个儿惹起了“卢沟桥事变”,这让东北三省的老百姓日子更加不好过了。石宝山亲眼见过日本鬼子抢粮食时的残忍行径,他们无情地殴打许多无辜的老百姓,直到把人打死,最后还放火烧掉了那些人的房子。这种行为的恶劣程度,简直到了让人无法忍受、怎么说都不过分的地步。从那个时刻开始,石宝山心里头就一直琢磨着去当兵,保卫国家,跟小日本干到底。由于当时年纪尚幼,再加上抗日战争那会儿,东北的革命斗争形势相当错综复杂。抗战结束后,党中央才安排林彪他们去东北,建立起东北抗日民主联军,这就是后来第四野战军的前身。那时候,石宝山个子还没步枪高,站得直挺挺的也没用,他的参军梦就这么泡汤了。到了1946年那会儿,蒋介石突然发动内战,他派出好几百万大军,猛攻华东、华中还有西北那些共产党的重要地方,打算一下子就把共产党带领的队伍给打垮。石宝山现在21岁了,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他自己亲身经历过一些事情后,觉得国民党的军队比那些侵略中国的日本鬼子还可恨。他们压根儿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老往村子里跑,强行抓人去当兵。被国民党军队逮走的人,大多跟家里断了音讯,家里人压根不知道他们是生是死。看看共产党带领的人民军队,他们和老百姓之间那是清清爽爽,一点不沾边儿,而且还尽自己所能去帮乡亲们重建家园。一比较,差别马上就显现出来了。石宝山打定了主意,不管怎样都要加入共产党带的人民军队里,跟国民党军对着干,保卫好这辛苦得来的胜利成果。后来,石宝山拉上几个老家的哥们儿,一起加入了东北抗联。他们跟着大队人马打了辽沈战役,把国民党的主力部队给打垮了。石宝山因为在打仗时特别勇猛,所以在1949年8月被提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120师360团一营三连的第三班班长。新中国一建立,韩先楚军长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就从东北的白雪皑皑的山林,一路征战到了最南边的海边。

四十军因为打仗打得特别棒,大家伙儿都管它叫“快如旋风的部队”。进了朝鲜后,中国志愿军第四十军从鸭绿江边的“四一线”,也就是朝鲜的楚山那边,一路打到了“三七线”的韩国横城郡,最后赢得了场大胜利。四十军跟它的兄弟部队,三十八军和三十九军,一块儿被人们叫做“三猛军”。他们有个响当当的名号:“四十军纵横天下三千里,勇猛无比战无不胜。”这事儿咱们先放一放,以后再说。【二、入朝作战,四十军旗开得胜】石宝山所在的部队,四十军的120师360团,它的老底子是由鲁中军区的第二分区特务营、沂中的独立营,还有各县区的中队合并在一块儿组成的第六团。1946年1月份,第6团就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成了辽东第三纵队第9旅下面的27团。到了1947年,他们团队的名字又变了,叫做辽东第三纵队第9师的27团。再到1948年刚开头,他们又一次改了称呼,这回是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第9师的27团。1948年11月份,咱们就正式编进了四十军的120师,成了360团的一员。在奔赴朝鲜战场打仗前,360团的领头人是团长丁先德和政治委员展明。等到了朝鲜那边,360团的团长就换成了徐锐,他是辽宁西丰人,而政委的位置还是展明在坐镇。朝鲜战争打响后,1950年7月份,中央军委做决定,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调到了东北边防军里面。到了10月8号,这支部队又换了名字,变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紧接着,10月19日,他们就进了朝鲜,开始正式打仗了。360团是120师里的精锐部队,打仗挺厉害。他们是四十军里头一批去朝鲜的,早早就到了东北那边,开始准备打仗的训练。进军朝鲜的时候,四十军的领导层发生了变化,韩先楚将军被调去当志愿军的副司令了,然后四十军的新军长就变成了温玉成将军。温玉成一声令下,全军战士火速前往东北。1950年10月份,朝鲜半岛上,“联合国军”的陆军人数涨到了23万多,他们占领平壤后,继续往北冲,跨过了“三八线”,战火一直烧到了鸭绿江边,还有咱们国家的北边边界。按照“联合国军”指挥官麦克阿瑟的计划,他打算调动13万“联合国军”士兵,兵分两路,一路往东,一路往西,不断朝着鸭绿江方向前进。在东线战场上,沃克中将指挥着美国第八集团军和第一军,他们从平壤一带不断向前推进,目标是新义州和朔州方向。韩国那边,第二军团的三个师从承川、阳德这块地儿往楚山那边打过去。另一边,美国的骑兵第1师,还有空降的第187团,他们是第八集团军的预备队伍,就守在平壤东边的战场上。阿尔蒙德少将带着美国第十军的两个师,从咸兴港开始,一路朝着惠山镇那边进发;与此同时,韩国的第一军团也派了两个师,他们沿着海岸线,朝着图们江的方向前进。“联合国部队”在东西两个方向的进展异常迅猛,这让麦克阿瑟心里乐开了花。他甚至直接在记者面前大放厥词,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得赶在1950年感恩节之前,把整个朝鲜都拿下。让朝鲜人民军赶紧缴械投降,别再白费力气抵抗了。”美国国内沸腾不已,《纽约邮报》声称这场战役的胜利大局已定,美军后勤部门正琢磨着把大堆的物资调配给盟友们。驻守在日本的美军后勤指挥官做了个决定,要把那些还没付款的武器装备都给撤了,这一消息让不少“联合国军”的士兵们心里乐开了花。美国第十军的士兵们在朝鲜北部四处溜达,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在前线打仗,反倒像是到朝鲜半岛来度假的。他们走得悠闲自在,完全没有战场上的紧张气氛。

那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头儿彭德怀大将军火冒三丈,他下死命令给所有打仗的志愿军部队,说无论如何都得给“联合国军”点颜色瞧瞧,让他们长长记性。咱们再来瞅瞅志愿军第四十军的情况。进了朝鲜后,四十军分成了两拨,一拨走东边,一拨走西边。军里的大部队和118师去了东边,他们朝着温井那个方向猛冲,直接插到了公路上的交通要地,把纽熙川这块地方给堵得死死的,让东边和西边的美军根本没法碰头。120师和119师朝着宁边方向,一路疾行至云山,他们火速抵达清川江边,立马动手搭建防御设施,以确保志愿军的主力队伍能在清川江北边快速集合到位。东线那边的118师,连着赶路三天三夜,火速到了两水洞那块地方,等着下一步的命令。1950年10月25号那天,354团作为118师的前锋,在温井北边大约四公里的路上悄悄布下了陷阱。结果,韩国的第六师第二团加上一个加强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吃了大亏。这次战斗,354团成功干掉、打伤和俘虏了敌人五百多名,还搞到了大堆的军用东西。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首次开打的那一仗,也就是两水洞战役。差不多就在那会儿,四十军右边打头阵的120师的360团,一路开拔,穿过了泰川,赶到了云山城的北边,就是上寺洞和下寺洞那一带。在行军路上,360团碰上了一队正朝北跑的韩国军队。团长徐锐立刻吩咐石宝山,去逮几个俘虏回来问问情况。石宝山领着三个战士,轻轻松松地就把两个韩国看守给逮住了。据那俩“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原本在下寺洞那边扎营的朝鲜人民军已经往北撤了,“联合国军”的主力部队呢,已经占据了古城宁边,把通往云山的大道给拦腰截断了。这条情报至关重要,360团要是没提前摸清敌人的行动路线,还傻乎乎地往云山冲,那很可能就被“联合国军”给团团围住了。琢磨了一下,徐锐团长迅速行动,他派出了侦察排还有三营的9连,让他们赶紧往宁边那边去探查情况,好给大部队的开路工作打个前站。侦察小组和三营的第九连队在搜寻过程中,意外地与韩国第一师的部队迎头撞上。挺有意思的是,韩国军队误以为志愿军就是逃跑的朝鲜人民军,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于是赶紧趁机扎营休息去了。360团的侦察小队瞅瞅路边停的车,心里琢磨着,这附近敌人数量可不少,估摸着至少有一个团,说不定还更多呢。侦察排的队员们悄悄按着来时的路往回走,然后把发现的情况告诉了徐锐团长。

徐锐这下可头疼了,他接到的命令是火速赶到云山城北面的玉女峰防线,去拦住从云山城一路往北冲的最厉害的韩军第1师。确保四十军主力全面铺开行动,让友军三十九军顺利且安全地到达云山位置。由于白善烨带领的韩国第1师已经占领了那个区域,所以咱们原先定的计划就得调整一下了。刚开始进入朝鲜那会儿,中国志愿军在通讯方面真的挺困难的。团一级的部队,压根儿就没有能直接跟师部和军部通话的电台设备。360团的战士们为了不被发现,都选择了简单装备就出发,所以现在根本没办法和上级联系上。对志愿军来说,这样的状况根本算不上啥大问题。不管是抗日战争那会儿,还是后来的解放战争,咱们的队伍都能瞅准战场上的情况,灵活地安排进攻和防守。在老牌抗战大戏《亮剑》里头,李云龙自个儿做主,没跟上面和周边的兄弟部队打招呼,就直接对平安县城动手了。丁伟和孔捷这两个老战友,虽然心里直犯嘀咕,但一眼就看穿了战场的形势,毫不犹豫地拦住了敌人的援军。而且360团是东北野战军的一部分,四野部队早就练就了在敌情瞬息万变时,自个儿灵活改变战斗计划的本领。徐锐琢磨着,360团就像是打头阵的,得给主力部队开路。现在看来,原本打算去的地方被敌人给占了,那360团得赶紧行动起来,就地开始挖战壕、建防线。能往前多走一步,就多占点地儿。要是敌人火力超猛,咱们就直接在那挡住他们,给主力部队争取点宝贵的喘息机会。1950年10月24日晚9点时分,360团悄无声息地摸到了云山城北的高地上,他们动作麻利地搭起了防御设施,打算好好跟即将到来的敌人干一架。结果证明,徐锐团长的这个选择真的很对。【三、以身殉国,石宝山彻底打服韩军】25号一大早,六点半左右,韩国的第一师就先派了一队侦察兵打头阵,他们开着14辆坦克,还有好几十辆自行火炮,沿着云山那条路,浩浩荡荡地出发了。360团在黑夜的掩护下,悄悄地把防线布置得严严实实。士兵们养精蓄锐,就等着韩军第1师自投罗网,落入他们的陷阱里。由于地势狭小,韩军的重型机械装备根本施展不开,所以他们只能派出一个步兵小队走在前头,给后续的大队人马探清道路。可能他们根本没想到,周边竟然埋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以韩军第1师的第3步兵排在执行侦察搜索任务时,没有采取散开的队形,而是整整齐齐地排成了四路纵队,一起迈着步子往前走。这可把360团的团长徐锐给整糊涂了。根据他以前打仗的经验,要是用连、排这样的小队伍在后面当主力部队的耳目,到处探路掩护,那前面负责侦察的兵就得全撒出去,沿着公路、铁路一路往前探。同时,各个战斗小组必须得紧密协作,赶紧把情报传回大本营。但这个韩军步兵排竟然选择排成一列往前走,简直就像是自己找打一样,明摆着当靶子。徐锐团长先把心里的疑问放一放,他沉住气,等着韩军第1师慢慢靠近到360团步兵能打到的距离。到了那时候,他毫不犹豫地让一连和三连一起开枪,同时,团里的炮兵也集中了最强的火力,一块儿来了一轮猛烈的齐射。韩军第1师冷不丁被志愿军猛烈的火力给砸了个正着,一下子乱了阵脚,队伍全散了。那些坦克司机一看情况不妙,立马调转车头就开溜,连身边的战友都不带搭理的。没了坦克当盾牌,敌军一下子死伤无数,那些侥幸活下来的韩国士兵,吓得到处乱跑。第一波攻击短短15分钟就搞定了。到了25号早上8点20分,韩军第1师才缓过神来,又拉了两个营的兵力,分三条路去攻打360团三连把守的间洞南山。他们还向美军求援,请求空中帮忙。美国那边的第六坦克大队、第九野战炮部队、第六迫击炮连,还有第十防空炮群,一接到盟友的呼救,立马就往那边赶。同时,天上也嗡嗡飞来好几十架美军战机。这是中国志愿军头一回直接跟这种现代化的陆空联合部队干上。

三连阵地那个山头,面积也就四五百米的样子,结果美军飞机一扔凝固汽油弹,整个山头立马就被大火吞没了。飞机扔完炸弹后,美国军队的大炮就盯上了志愿军的防线,开始了一顿猛烈的炮火狂轰滥炸,火力密得跟下雨似的,铺天盖地而来。过了好些年,360团的团长徐锐是这样讲述的:“咱们团啊,经历过八年的抗日战争,还有三年的解放战争。那会儿,咱们既挨过日本鬼子猛烈的炮火,也顶住过国民党军美式武器的轰炸。”360团初次踏上朝鲜战场,一碰到美军的火炮攻击,那场面真是让人大吃一惊。”在强大的火炮掩护之下,韩国第一师恢复了力气,紧接着就对360团的防守位置展开了猛烈攻击,他们瞄准的正是石宝山他们一营三连死守的东南山最前线的阵地。东南山这块地方地理位置相当关键,它就坐落在云山公路和熙川公路交叉的地方。那儿是个大概有150米高的山包,正好挡住了韩国军队从北往南走的唯一道路。碰到美军这般蛮横无理地猛烈轰炸,团长徐锐当下真没辙,他吩咐战士们,得等敌人靠近阵地了再动手打。志愿军主要依赖机枪和手榴弹来对敌人造成伤害,他们的战斗能力在较近距离内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因此必须靠近敌人,才能最大程度地击伤对方。之前提到过,360团第一营的第三连负责防守的那个东南山的前线位置,其实就是个小土包,宽度连500米都不到。美军往那山头上疯狂丢了好多凝固汽油弹,结果三连的战士们没多久就伤亡超过一半,子弹和手榴弹也都快用完了,阵地眼看就要守不住了。韩国军方瞅准时机,立马调集精锐部队,快速往山顶上冲。他们琢磨着,志愿军的大部队估计早被美军那狠辣的凝固汽油弹给烤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兵估计也成了强弩之末,没啥战斗力可言。这会儿要是冲上去,肯定能一举拿下阵地,让战局来个大翻盘。可谁也没想到,三连的战士们虽然牺牲了一大半,但剩下的几十号人立马撤到了山腰那儿。他们手里头那点剩下的枪炮,一股脑儿地朝敌人猛打过去。韩国大兵们急急忙忙地往后撤退,两边人马就这么你来我往地抢起了地盘。几回跟敌人硬碰硬后,三连防守的地方被炸得啥都不剩了,子弹全用完了,战士们只好拎起石头往敌人身上招呼。这时候,韩国的一流部队不断发起冲锋,最后,有一小队敌军成功突破了防线,直奔石宝山他们3班而来。

敌人瞧见志愿军的子弹快打光了,于是变得更加凶狠地逼近,没一会儿就抢占了三班大部分的前沿阵地。紧要关头,班长石宝山一把从地上抄起两个炸药筒,硬扛着伤痛,扯开嗓子大喊:“兄弟们,咱们得给国家长脸,给那些受难的外国朋友们讨回公道!”他扯动了引信,然后猛地冲向敌人堆里。看到石宝山拎着滋滋作响的炸药包冲来,那二十多个韩国士兵吓得魂飞魄散,尖叫着挤成一团。“砰”地一下,石宝山跟二十来个敌人一起没了影,他这一英勇举动,给三连的其他弟兄们打了气。大伙抄起刺刀,捡起石头,一股脑儿地向敌人冲去。尽管敌人火力很猛,人数也比我们多,但三连的防线愣是没让他们突破。美军那边,第六坦克营派了7辆坦克出来,悄悄绕到了三连的后方阵地,打算跟韩国军一起,一口气把东南山给攻下来。360团一营的第二个连队成立了一个专门对付坦克的小组。在这个小组里,9班的副头儿秦永发,他拿起一个装了火药的管子,点上火后,迅速塞进了美军一辆坦克的轮子缝里。就在爆炸装置眼看就要引爆的时候,结果被坦克的履带给甩了出去。秦永发豁出去了,冒着生命危险,一把抓起爆破筒,硬是给塞进了那辆巴顿坦克轮子中间的空当里。“砰”地一下,声音巨大,秦永发英雄和这辆坦克以及几位驾驶员一起牺牲了。石宝山是志愿军里头,头一个跟敌人拼了命,一起完蛋的战斗大英雄。秦永发呢,他是咱们志愿军出国打仗时,第一个把美军坦克给炸毁了的厉害角色。云山战斗落幕之后,秦永发被师里头给了个称号,叫做“坦克克星”。由于资料不完整等一些问题,师部没给石宝山申报立功,也没给他进行命名表彰。他本来有机会像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那样,成为被写进教科书里的志愿军大英雄,但可惜啊,他被那堆得跟山一样的战争历史给埋没了。到了2020年的时候,央视一套放了个《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晚会》,在那晚会上,主持人稍微讲了下石宝山当年有多勇猛。

【结语】那么,石宝山离开后,360团到底有没有把师里布置的任务给搞定呢?1950年10月26号一大早,天还没亮,徐锐团长瞅准敌人犯困放松的时候,带着队伍就冲了上去。打了半个小时的硬仗,他们一口气拿下了四座山头,就连白天被敌人抢走的东南山阵地也给夺了回来。这场仗从早到晚,一直打到了10月27号下午4点,360团终于完成了他们的阻挡任务。之后,他们把防守的地方交给了三十九军,然后就成功地离开了战场。云山阻击战那三四天里,360团打得很猛,干掉了敌人280多号人,还成功炸了三辆坦克。云山阻击战是咱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一到朝鲜,过了六天就开打的一场硬仗。韩国那个号称顶尖的第1师,死了伤了500多人,被咱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得心服口服。云山那边阻击战和两水洞那边的遭遇战同一天开打,两边都赢了。这事儿经过毛主席点头,1950年10月25日就被定为“志愿军出国打仗纪念日”,这可是四十军所有兄弟们的骄傲。之后,四十军投身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后面四个阶段,每一次都是担任主攻角色。1953年7月27号后的第一天,也就是朝鲜战争双方正式停火的那一天,志愿军里的四十军踏上了归国的路。他们很特别,是唯一一个经历了抗美援朝所有阶段,打满了全场战斗的部队。《回忆云山之战》写这篇东西的人是吴信泉,登在1986年2月的军事历史上。说到云山那场仗,我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时候,我们跟敌人干了一仗,真是惊心动魄。云山那个地方,地形挺复杂,山连着山,沟套着沟。我们就在那儿跟敌人展开了激战。战斗一开始,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整个战场都被火光照亮了。我记得那时候,我们部队的士气特别高,大家都憋着劲儿要跟敌人干一场。我们靠着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硬是把敌人给打退了。那一仗打得挺不容易,我们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是,看到敌人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心里真是痛快极了。现在回想起来,云山之战真是我们的一段难忘历史。那时候,我们靠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斗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敌人。韩先楚上将和他的“疾风战队”作者:颜梅生来自党史文汇2016年第二期的内容,讲述了韩先楚上将和他的传奇部队——“疾风战队”的故事。韩先楚,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他所率领的部队以迅猛、果敢著称,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战场,因此得名“疾风战队”。这支部队在他的带领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韩先楚上将对战士们关怀备至,他深知每一个士兵都是战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战场上,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战士们勇往直前。他的英勇无畏和卓越指挥才能,使得“疾风战队”在无数次的战斗中屡建奇功。“疾风战队”的战士们也都个个英勇善战,他们紧密团结在韩先楚上将的周围,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他们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韩先楚上将和他的“疾风战队”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