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雍正下旨按照康熙年间分封皇子为亲王的标准,赏赐胤祥23万两银钱,雍正给出的理由是:胤祥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备受压制,从未得过什么赏赐,实在是可怜,我应当给与一些补偿;
十一月,谕:“怡亲王于皇考时敬谨廉洁,家计空乏,举国皆知。朕御极以来,一心翊戴,克尽臣弟之道……”
胤祥百般推辞,雍正仍旧坚持;胤祥见实在是推辞不了,只收了13万。
奏辞不已,宣谕再四,仅受十三万
雍正又仿照圣祖康熙对待兄长裕亲王福全那般,准许胤祥封为亲王后可支用官物六年,胤祥还是辞辞了。虽然胤祥对雍正的恩赐是能推辞就推辞,但他仍旧得到了许多其他兄弟都不曾得到的殊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f3c740c5998f44891481816fb99a49c.jpg)
这还仅仅是雍正刚登基时胤祥的待遇,雍正那么多的兄弟,除了九王夺嫡的兄弟外,还有很多,为何单单对十三弟胤祥如此呢?
不管是了解清史还是看影视剧,雍正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刻薄寡恩、猜忌多疑,很少有人能入的了雍正的眼,就连自己的儿子弘时都被雍正直接过继给了敌人八弟胤禩。
为何会给胤祥如此大的权力,如同常务副皇帝呢?
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位不一样的大清王爷!
(为便于阅读,名字全部用“胤”,而不用“允”)
01 得康熙宠爱
胤祥是康熙第十三子,生母是章佳氏。章佳氏的出身不仅不高,可以说很低微:章佳氏家族最初就是镶黄旗包衣奴才。
可能有人说:雍正的生母乌雅氏不也是包衣出身?乾隆的令妃不也是包衣出身?
虽都是包衣出身,但乌雅氏与令妃的父亲好歹是包衣佐领(包衣首领),正五品官职。
而章佳氏的堂叔海图拉曾经是御膳房的厨子,无任何的官职。
康熙二十五年胤祥出生,在胤祥13岁的时候章佳氏病逝,康熙才将其追封为敏妃,由此可以看得出章佳氏生前的位份要么是嫔,要么就是连封号都没有的庶妃。
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悼,谥为敏妃。应行礼仪,尔部察例行。
毕竟并不是每一位妃子都可以“母凭子贵”,比如皇十二子胤祹的生母万琉哈氏,在生了胤祹三十几年后才被封为定嫔。
按照大清的祖制:非一宫主位不得亲自抚养皇子。
比如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在生雍正的时候只是孝懿仁皇后宫里的宫女,不能亲自抚养皇子,雍正由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亲弟弟,所以雍正才会称呼隆科多舅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171f72e94a255c8ffb96edf464fc081.jpg)
乌雅氏虽然没有亲自抚养雍正,但是后来又生下了二子三女,得以晋封为德妃,深得康熙宠爱;随着位份的提升,乌雅氏也有了亲自抚养皇子皇女的资格。
章佳氏虽然生下了胤祥,但也没有亲自抚养胤祥的资格,至于谁将胤祥抚养长大并没有具体的记载;不过在胤祥13岁的时候生母章佳氏病逝,胤祥开始由身为德妃的乌雅氏照料,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胤祥与雍正的关系慢慢地十分要好。
胤祥病逝后雍正在他的祭文中曾提到这一点: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
雍正还提到,待胤祥再年长一些,皇考(康熙)便让雍正教授十三弟算学,每天都讨论功课;每年的塞外巡幸,雍正跟胤祥都是形影不离的知己好友。
在《清史稿》中也提到了胤祥从康熙三十六年开始,跟随康熙出巡塞外。之后一直到太子胤礽被废,只要康熙离开京师都会带着胤祥,比如南巡、避暑或者视察河工等。
《清史稿》:怡贤亲王允祥,圣祖第十三子。康熙三十七年,从上谒陵。自是有巡幸,辄从。
皇八子胤禩的老师何焯在自己的一封家书中,曾提到胤祥:皇十三子胤祥为康熙所钟爱;何焯虽然胤禩的老师,但是跟康熙其他的皇子也都是有接触的,自然也会了解一些。
《何义门集》:皇十三子为当今所钟爱……
这确实足以说明,胤祥生母虽不受宠,康熙对胤祥还是另眼相看的;只能有一种可能:胤祥自身足够优秀。胤祥在雍正朝时作为雍正最信任得力的助手,确实办事能力超强,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可见胤祥在康熙朝时就已经表现出自身的实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36dbf6431f8dbf0e912f64d8ec50206.jpg)
康熙一向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不仅要学习四书五经、满蒙汉三种文字,还要学习算数、科学知识以及骑射功夫,所以康熙的皇子们大多都是文武双全。
胤祥也不例外,胤祥的诗词、书画都很不错,只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与皇十三子胤祥伴驾而行。有一日康熙召集大臣们与皇子研习书法,不仅自己当场写字展示,还让大臣们观摩皇四子胤禛与皇十三子胤祥书写对联,在场的大臣们连连称赞说好。
当然里边少不了溜须拍马的大臣,但也足以说明这两位皇子的书法确实很不错,要不然康熙也不敢让两位皇子当众献丑,这一年胤祥17岁。
除了能文,胤祥的骑射功夫也不错,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精于骑射,发必命中”。
02 难以解说的囚禁之谜
虽然关于雍正与胤祥早年间的关系记载的很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确实亲密无间。
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康熙中后期的九王夺嫡,尤其是太子胤礽被废后诸位皇子明争暗斗争夺皇储之位,雍正身为九王夺嫡中其中一王,也并非在单打独斗,胤祥就是雍正最忠诚的伙伴
但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这一年,不仅太子胤礽被囚禁起来,皇长子胤褆因为心急争夺储君之位而被康熙拘禁起来,其实还有一位皇子因为皇太子被废一事被囚禁起来,这个人就是胤祥。
太子胤礽是因为行为失常,多次做出忤逆康熙的事情才被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3a3aef3440c9c08c98dbb8c9c963ea1.jpg)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暴戾……”
皇长子胤褆居然劝说康熙处死胤礽,惹怒了康熙,再加上皇三子胤祉揭发胤褆镇魇太子胤礽而被囚禁;
皇太子允礽既废,允禔奏曰:“允礽所行卑,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上怒
只有胤祥被囚禁的不明不白的,至于原因更是没有详细的记载说明。
康熙四十八年因诸子争储,康熙再次将胤礽复立为太子,同时大封诸位年长的皇子,但很奇怪,胤祥当时已经23岁,居然没有任何封爵。
可见此时的康熙已经对胤祥不是那么宠爱,反而是有些意见。
但也可以看得出来,胤祥虽然被囚禁起来过,但时间并不长,因为在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康熙巡幸的时候,胤祥也在诸位皇子之列。
从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对诸位皇子们的信任度大减,每次巡幸在外皇子们都要实行轮班制,每位皇子轮流陪同出行,为了的就是不让皇子们结党。
唯独胤祥不在轮班的名单中,从康熙四十八年到康熙五十年皇子们实行轮班时,胤祥都是作为皇子陪驾,可见康熙这段时间是真的不怎么待见胤祥。
但有人说:这是康熙在保护胤祥,担心胤祥的脾气被人拉入是非中陷害而死;也是为了保护雍正这个皇位继承人不被牵连。当然这只是揣测,没有确切的答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25e156400c9fff897169bc9b211ef70.jpg)
但可以肯定的是,雍正得以顺利登基称帝也离不开十三弟胤祥,登基后开始重用这个最信任的弟弟,不知道是否真的是康熙的良苦用心呢?
太子胤礽被废的时候,胤祥好像真的像是犯了什么大错,被康熙压制,即便是大封皇子之时胤祥作为年长些的皇子都没有任何的爵位。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雍正与胤祥的兄弟情义。
或许正是因为这段时间的磨砺让胤祥的性格更加的坚毅,得以在雍正朝大放光彩吧!
03 雍正朝的铁帽子王、常务副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逝于畅春园,隆科多宣读诏书皇四子胤禛为嗣皇帝,继承皇位。
雍正登基的第二天,便将胤祥封为和硕怡亲王,管理户部,同时作为四位总管事务大臣之一
康熙六十一年,世宗即位,封为怡亲王,寻命总管户部三库。
要知道胤祥在康熙朝时什么爵位都没有,连贝勒都不是,一下子跨越多个台阶直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确实很少见,更何况直接被委以重任,成为四位总管事务大臣之一。
其他三位大臣是:廉亲王胤禩、隆科多、马齐。
可见,雍正胤祥确实是非常的信任。
当然雍正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雍正虽然争得皇位,但实际上在皇位上坐得并不安稳,争夺帝位失败的皇八子胤禩等人还在虎视眈眈的盯着雍正,可以这样说:
雍正在位十三年,有一半的烦恼来自于这位八弟胤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eb523fd448540d00b699a0f961fabbb.jpg)
雍正虽然被评价为刻薄寡恩,但是在登基之初考虑到稳定人心,再加上康熙临终遗言“不要伤害自己的兄弟”,雍正迟迟不肯对胤禩他们动手。
既然胤禩等人动不了,雍正提拔自己心腹还是可以的。
胤祥与雍正从小感情就比较亲密,提拔胤祥确实无可厚非。胤祥在雍正登基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里一直备受冷待,得雍正如此厚待,自然会感恩戴德、竭尽全力去报答。
康熙晚年国库空虚、钱粮都很匮乏,雍正继位后首先就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些最实际的问题,来扭转局面。这项工作很重要也很关键,雍正必须要要找一个自己最信任而且还有能力的人来处理,胤祥便是最佳的人选。
确实事实证明胤祥并非只是会作诗画画、享乐的皇子,值得一提的是胤祥在康熙朝时并无实权没有参与朝政的处理,但却在雍正登基后,将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能说康熙前些年宠爱胤祥不是没有道理的。
康熙朝留下的旧案确实非常多,为了尽早全部处理完成,胤祥想出了“规定期限”“奖励勤勉”相结合的办法,在仅仅十数天内几千件旧的案子全部都整理除了头绪。
这确实给雍正涨了不少面子,而且这些案子牵扯到了廉亲王胤禩的人,即便是有廉亲王庇护,也未能幸免,实实在在打击了廉亲王等人的气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69f5d31f3dada7b95668c746cb24101.jpg)
雍正初年清廷新设会考府,胤祥负责审核财务出纳,查亏空以及之前积欠的事情;雍正对这件事情要求非常严格,告诉胤祥:这件事情必须要办好,不能有头无尾,半途而废。
雍正如此要求,胤祥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自然要尽心处理好,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驳回了近百次不符合规定的奏销,同时查出了户部亏空的250万两,上奏雍正以后,开始让有关的官员赔付或者是逐年补偿。
这次的事情不仅牵扯到很多的朝臣,还牵扯到不少王公贵勋,包括敦郡王胤礻我、履郡王胤祹,即便是有人找胤祥求情胤祥都毫不留情直接拒绝了。
胤祥并不怕被人骂,只想做好实事。或许有人说胤祥太过无情,但正是这种铁面无私的处事方式,才没有辜负雍正对他的信任,让雍正坐稳了皇位。
雍正几乎将难办的事情都交给胤祥去办,因为只有胤祥出马雍正才能放心。不仅胤祥实心实意为雍正办事,还为雍正举荐了不少人才效忠于朝廷,而且在雍正初年胤祥向雍正举荐的人才大多都受到了重用,这不仅是对胤祥的信任,更是对其能力、识人的肯定。当然雍正刚登基,确实急需要培养一些属于自己的心腹大臣。
比如福建总督刘世明、陕西总督查郎阿、福建巡抚赵国麟等人,这些官至督抚各方大员确实也有真本事,不仅在雍正朝得到了重用,一直到乾隆朝仍旧是朝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有一个人确实值得一提:岳钟琪,此人是岳飞的后人,也是在胤祥的举荐下受到了雍正的重用,逐步取代了年羹尧,成为新的川陕总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4a94bb529c027a9600db9219854a1d6.jpg)
雍正登基以后命年羹尧主持青海的军事,但隆科多却从中作梗,百般阻挠,胤祥上奏雍正说:“军中之事既然以为委托给了年羹尧,就应当让年羹尧全权处理,如此才会有效果。”
“军旅之事,既已委任年羹尧,应听其得尽专阃(kǔn)之道,方能迅奏肤功。”
如此以来无人掣肘,年羹尧迅速平定了青海。不过年羹尧的结局我们都知道:很惨。替代年羹尧川陕总督的,正是岳飞的后人岳钟琪。
川陕总督是康熙十年专门为八旗子弟设置的一个职位,岳钟琪不过是一个汉人,所以招致很多人嫉妒,总是被弹劾。但胤祥用自己的身家性命为岳钟琪担保,雍正自然放心。
“又如岳钟琪乃不世出之名臣,而蔡珽等蓄意排陷,指为年羹尧之党,屡在朕前奏其不可信。而王(指怡亲王)恳切陈奏,谓岳钟琪才识兼备,赤心为国,必无负恩忘义之事,愿以身家性命保之”
胤祥不仅在朝政、军事、水利等各个方面都有处理不完的事务,而且雍正交给胤祥处理才算安心;其实胤祥还在雍正那里接了很多繁杂的小工作,比如改造雍亲王府旧邸、雍正的陵寝选址、管教诸位皇子等等很多的事情,胤祥事无大小都会认真的对待,难怪雍正夸赞胤祥:
无不精彩妥协,符合朕心。
04 贤弟柱石病逝
雍正七年秋冬的时候胤祥的身体就已经非常差了,雍正将太医院院使刘声芳任户部侍郎,为的就是能在胤祥的身边随时看病。即便是如此胤祥仍旧没有闲下来,还是翻山越岭处理朝政,甚至害怕烦扰到百姓,经常到了深夜才吃到一顿饭,如此身心俱疲让胤祥的身体越来越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ee054057f0da0fc5239f5827b097885.jpg)
雍正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类似的皇帝,而胤祥则是一个累死的王爷。
皇帝在生前都会为自己挑选陵寝新地,雍正将这件事情交给了胤祥,胤祥奉旨前往河北为雍正挑选陵地,当时选了两块地,一块是“中吉”,一块是“上吉”,两块地相临,雍正对胤祥的差事很满意,便决定要将“中吉”之地让给胤祥,希望百年后胤祥还能陪伴自己左右。
胤祥听后吓得直接推辞了,说自己已经在60里外的涞水县给自己选了一块墓地,如此才跟自己臣子的身份相匹配,并希望雍正能将这块地赏赐给自己。后来胤祥生病,再三请求雍正,雍正不得不答应。
胤祥高兴的手舞足蹈,当天就让侍卫前往涞水县取土,多日后侍卫回来,因为是雍正赏赐的吉地,胤祥便迫不及待的取了一小块土吞进了肚子里,嘴里嘀咕着:“如此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心安,子孙有福了。”
“如此,则臣心安而子孙蒙福矣。”
如此也可以看得出来胤祥能得盛宠也是有原因的,胤祥很懂得分寸,虽然深得雍正宠信,但他并不会恃宠生娇,可以说是一个活得很明白的人。
雍正八年五月初四,胤祥病危,胤祥的儿子弘晓赶紧派人进宫告知雍正,雍正即刻前往怡亲王府看胤祥最后一面但终究还是晚了。
胤祥的病逝让雍正很是痛心,下旨辍朝三日,为胤祥赐谥号为“贤”;胤祥病逝的第二天雍正亲自带着群臣以及王公贵勋们一起祭奠胤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460874a07220e1174dd7952836068d6.jpg)
雍正登基后,其他兄弟名字中的“胤”全部改成了“允”,胤祥病逝后,雍正将其名字又改回了胤祥,而不是允祥,并为其素服三个月,仅这一点胤祥在整个大清都是比较特殊的存在。
越日,复谕举怡亲王功德,命复其名上一字为“胤”,配享太庙。
胤祥病逝后其子弘晓可以承袭怡亲王爵位,但是要降为郡王,但雍正下旨让弘晓承袭亲王爵位,并且永不递减,让怡亲王成为大清第九个“铁帽子王”。
关于胤祥我有三句话要说:
胤祥确实是一位很难得的患难兄弟,虽然与雍正并未同母所生,但二人的感情已经超过了同母兄弟;对雍正可以用实心实意来形容,当然雍正也没有辜负胤祥的这片兄弟之情。
胤祥也是一位忠臣、能臣,虽然在康熙朝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但是在雍正朝确实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值得一提是他兢兢业业的精神,可以说是实打实被累死的王爷。
胤祥也算是一位比较幸运的皇子了吧,生母出身并不高,年幼时得到康熙的宠爱,虽然在太子胤扔被废后十几年的时间被压制冷落,但他押对宝了,一直跟随的皇四子胤禛登上皇位,并且非常信任重用自己,也可以说很幸运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