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世纪最严重的人道灾难
俄乌冲突的爆发几乎没有征兆,但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却让欧洲陷入了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大的血腥漩涡。2022年2月,当俄罗斯正式宣布对乌克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时,许多普通民众并未意识到,这场行动在未来将发展为一场旷日持久、损失惨重的全面战争。冲突初期,双方的战斗主要集中在东部顿巴斯地区和南部战略要地,但短时间内,整个乌克兰从东到西全面卷入战火。基辅周边的空袭、哈尔科夫街头的巷战,以及马里乌波尔的包围战迅速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

战火肆虐了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平民的生活被彻底颠覆。据联合国驻乌克兰事务协调办公室统计,截至2025年初,约有数百万乌克兰人被迫背井离乡,涌向波兰、匈牙利等东欧邻国寻求庇护。这些逃离家园的家庭有的失去了有生之年的积蓄,有的需要在异国他乡忍受饥寒交迫,甚至有人因为远离家乡的孤独感被迫分离骨肉。那些选择留在国内的平民则面临另一种考验。

与此同时,战争对乌克兰的国家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据统计,国家公共服务开支已被迫削减了超过60%,以集中文件应对战争相关的军费开支。教育领域成为直接受害者,数百万儿童失去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公共卫生系统因为财政捉襟见肘和医疗资源有限而不堪重负。根据乌克兰财政部的数据,从2022年战争爆发后,政府财政收入依靠税收显著减少,而高昂的财政赤字使得国家预算中接近四分之一的部分只能依赖西方援助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
俄罗斯方面在战争中的表现也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当西方国家推出长时间且高强度的制裁措施,试图通过经济手段削弱俄罗斯的战斗力时,俄罗斯经济的状况引发了复杂的讨论。从表面上看,冻结俄外汇储备、拖垮卢布汇率,以及切断俄罗斯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连接让莫斯科政府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中小型企业的破产潮和消费品价格的急剧上涨无疑加剧了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困境。在能源出口上,俄罗斯展现出了以韧性著称的“抗压能力”。俄罗斯将石油和天然气的贸易对象逐步转移至中东和亚洲国家,继续维持了财政收入的战略生命线。

土地交换成为焦点
进入2025年,俄乌战争进入了持续近三年的僵局。2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有关“土地交换”的表态彻底点燃了国际讨论。在采访中,泽连斯基坦言,美国在斡旋战争中的介入具有关键作用。他暗示,如果美国总统特朗普能够促成乌克兰和俄罗斯的面对面谈判,他愿意提出以“土地交换”的条件解决战争争端。
但泽连斯基的提议并非没有争议。首先,它涉及到的“土地交换”机制显然与乌克兰在国际社会眼中坚持的主权完整立场相冲突。这一提议很快引起了国内激进派的反对。一些乌克兰民间团体甚至发起了抗议活动,认为总统的提议是在“向侵略者妥协”,是对“所有牺牲士兵的背叛”。

乌克兰政府的另一重要声音也迅速发酵。乌国防部长乌梅罗夫在2月12日的国家电视台直播采访中公开指出,乌军方对谈判的态度是开放的,然而谈判所需的先决条件必须得靠战场上的强势表现来给予保障。他明确表示,“只有战胜才能创造出平等的和平。”
此外,围绕“土地交换”潜在可能提出的具体细节仍未公之于众。不过,这一言论足够突出的是,如今的乌克兰寻求和平的急迫性。轰炸和进攻改变了战场前线的现实状态,时间则让和平谈判变成了现实需求。无论土地交换能否真正实现,这一提议可能会成为未来战争中关键转折的开始。
第一件事:保障经济能源的来源
作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俄乌冲突的每一步升级都对全球的能源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国之一,尤其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双方的合作关系覆盖了从上游资源开发到下游消费贸易的广泛领域。战争若以俄罗斯的失败告终,无疑将撼动这一长久形成的能源供应链,并可能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回顾俄中能源合作的历史,近年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中俄能源合作得到了大规模的快速推进。2019年底,“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正式投入运营,这条贯穿俄中两国的能源大动脉极大地提高了天然气的输送能力,也进一步巩固了中俄在能源领域的深度绑定。战争爆发以来,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持续下降,全球能源市场的竞争也随之升级,美国和一些中东国家趁机填补了部分欧美市场的空白。
如果俄罗斯失去了战争,资源分配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控制权可能重新回归西方国家的主导范围。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从俄罗斯获取廉价能源的渠道将被迫中断。而更糟糕的是,西方国家为自身利益重新分配能源资源,可能导致国际能源价格暴涨,同时将中国置于被动的进口环境之中。因此,中国深知必须提前筹划最坏的可能性,寻找能源供应的多样化路径。

针对这一潜在风险,中国近年来已逐步加速布局。首先是与中东地区特别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主要石油生产国的能源战略合作持续深化,包括大规模的石油进口协议和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其次,中国加强了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的国内产能正在快速崛起,意图削弱对海外石化能源的依赖。此外,中国国内还在大力推进非常规能源的开发,例如页岩气和深海油气田的勘探与开采,以期在应对外部风险时保持更强的能源自主性。
加强国防和外交
如果俄罗斯在冲突中败北,全球的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向西方集团倾斜,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可能趁势加强其地缘政治优势。美国素来以“全球霸权”为追求目标,它通过军事联盟、经济制裁和意识形态宣传等多种手段试图削弱其他崛起国家的实力。

从“冷战”时期对苏联的遏制,到近年来对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全面打压,美国一直将其全球影响力的稳定与扩展视为核心目标。近些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经济、军事还是科技领域,都成为美国防范的重点。如果俄罗斯战败,其作为中国在地缘政治中的战略依托将遭受严重削弱,美国及其盟友可能将更多的战略力量倾斜至亚太地区,对中国施压的可能性将增加。
为了应对这种潜在威胁,中国早已意识到国防现代化的迫切性,并将其融入国家战略。随着无人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兴技术成为战争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军事科研机构紧密围绕“数字化部队”“智能化武器”等概念展开研发。在国际观察者眼中,中国军队的迅速现代化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为应对外来压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与此同时,加强外交手段与合作伙伴关系同样是防范冲突风险的重要策略。历史表明,美国通过制裁、联盟构建等方式完成对竞争对手的孤立,例如在冷战期间对苏联的围堵策略就是其经典案例。
针对可能的类似威胁,中国需要加强与同样反感西方霸权的国家之间的合作,构建多边合作机制,共同防范单边主义的扩张。例如,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通过加强经济、金融、安全领域的合作,形成了一个多极化时代的新模式。
准备战斗和防止文化入侵
如果俄罗斯在战争中败北,全球的军事平衡恐将被进一步撼动,美国及其盟友会将目光更直接地聚焦于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做好随时应对军事冲突的准备就显得尤为紧迫。

近年来,美国不断推进其“印太战略”,多次强调将其军事力量重新部署到亚太地区,从军事基地扩张到盟友军演计划,旨在强化对华的包围圈。在台海局势上,频繁派遣军舰穿越台湾海峡、向台湾地区出售先进武器,美国的军事压力在步步升级。倘若随着俄乌冲突结束,美国腾出资源加强对亚太局势的干预,中国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安全挑战。
因此,“居安思危”的策略已成为中国维护地区和平和自身稳定的关键部分。近年来的军事改革已经为解放军的作战能力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同时我国的国防工业稳步推进,确保了军事装备的自主化与尖端化目标。与此同时,中国持续加强基于实战的演练和联合军演。例如,“东风”系列导弹深化了防区打击能力,“辽宁”与“山东”航母的联合训练提升了我国应对海上威胁的能力。“和平”并不是无限制退让的结果,而是有能力捍卫自身利益的权利。

除了直接的军事威胁,文化领域的入侵也逐渐成为需要高度警惕的问题。在过去的历史中,文化的渗透往往成为对外干涉的重要桥梁。例如,美国通过其电影、音乐等软实力工具在很多国家成功推广其意识形态,甚至通过舆论干预来改变国家内部的认同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外来文化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网络直播、短视频的浪潮背后,可能夹杂着“去本土化”与“意识形态洗脑”等潜在问题,这使得防范外来文化侵蚀显得尤为关键。

对此,中国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倡导文化自信。例如,进一步提升从中国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产业的输出能力,通过影视、音乐、文学、学术等多渠道清晰表达中国的文化主张。同时,中国也在加强网络安全,以减少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一同推动构建国家文化认同感,通过强化民族自信和价值观教育,筑起一道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文化防线”。
参考资料:[1]柳丰华.俄乌冲突促使俄罗斯转向中国[J].俄罗斯学刊,2024,14(5):5-23

华南虎出林
若俄罗斯战败,俄罗斯也还在,因为核武器这时候就会发挥作用了,认何人都不要低估俄罗斯人的勇气。我们中国更应该预备的是,若美欧和俄罗斯合为一伙的情况下,我们中国该怎么去面对?要知道,我们周边那些“䰣魎”小国,在我们强盛的今天仍然在挑衅,若,我们在强大的美西方俄罗斯的压力下,那些宵小之国肯定借机得过进尺的。所以,我们为了以后的万一,一定要雷霆震怒,一扫宵小,才能震慑警示那些有非份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