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去三年阴霾,互联网股的FOMO正式开始

真是港股圈 2025-02-14 18:42:35

在一个月前的文章《改变互联网竞争格局的国内AI竞赛》里,讨论了今年BAT可能会对AI投入产生FOMO,指的是在字节今年投入1500亿的举措下,可能会带动BAT也跟上投入,加大对AI大模型的部署,争夺AI时代下的互联网流量接口,以免字节豆包在大模型是一家独大的互联网大厂。

而刚过去的一个月里,国内AI大模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月前字节豆包的月活人数还是遥遥领先国内所有大模型,达到6000万的MAU,BAT三家大模型MAU加起来都远远达不到豆包的数字,总用户数也被甩开几条街的程度。

但在deepseek的出现下,接下来可能就会不一样了,本周暴涨的港股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Deepseek改变了游戏规则

这次deepseek的出现对于互联网股来说有两个重大的意义,一是市场对国内大模型的重视程度提上来了。

回想一两个月前,其实国内大模型的跑分并不差,只是市场不在乎跑分,而是看中有没有实际的应用场景,就像chatgpt那样,有没有那么多用户使用你的大模型,市场才会通过跑分能力来判断后续可能产生的价值。而之前豆包大火就是因为背靠抖音的流量接口,所以月活用户数一下就堆上去了,豆包对C端的应用场景更大,但之前国内AI大模型在B端上是缺少实际应用例子的。

而deepseek的出现恰恰就改变了这一点,不仅让市场开始重视国内大模型的跑分数字,例如外资看到deepseek R1的实力后,不再轻视阿里的Qwen;这也让国内大模型开始接入B端服务企业,扩散到更多的各行各业中,服务更多的客户,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现在每个企业都说自己接入了deepseek API,实际上哪些企业能产生最大的杠杆效应?那无疑是头部互联网企业,所以腾讯阿里涨的最多,而他们也是最有资金实力的。

一是有足够的算力卡,例如BAT+字节这几年买了不少的NVDA卡,有自己的云平台,有自家跑分能力不差的大模型。即使差也可以接入deepseek,例如这几天腾讯元宝也接入了deepseek,通过腾讯云服务的能力来搭载deepseek,使得在腾讯元宝上使用deepseek不会出现服务器崩溃的情况。

这点相信大家在近期使用deepseek后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买卡构建自己的服务器了。这就好比你在deepseek的软件上用会服务器繁忙,而在腾讯元宝上用deepseek就不会卡,这就是算力更大的优势。

Deepseek的出现可以说是抹平了之前国内大模型之间的差距,如果你没有自家大模型,那用deepseek也不差,中国企业的AI大模型实力下限被抬高了不少。

那么,当接入deepseek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事情后,后续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

二、互联网股的FOMO正式开始

正如上述所说,在有不错的大模型后,那就需要有更好的硬件设施,能承载更多的用户同时在线。别看openai的月活跃用户2亿人,基于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大模型普及后用户数超过2亿人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腾讯阿里小米都能在自家应用上嵌入大模型,并不怕没有应用的场景。只不过,去年互联网公司在AI上的部署的确较慢,只有字节一家推进的速度比较快,而今年在阿里+百度+苹果的带动下,相信会有更多的应用出现。

基于市场规模有很大空间,那互联网公司都有动力去扩大AI投入,找到新的增长点。比如阿里是肯定要抓住AI这轮机会的,因为自己的主业还在被拼多多蚕食。字节的想法也与阿里同样,只是字节的电商要比阿里做的好,压力没那么大,都是要在AI上找第二增长点。

回到开头提到的重点,现在来看让BAT形成FOMO效应的并不是字节,而是在Deepseek出现后,这两天已传出阿里capex将从去年500亿增加到1000-1200亿之间,capex将较去年翻一倍,增加的幅度也与字节一致,字节和阿里capex都翻一倍。可能接下来不久的时间内,还会看到腾讯、百度、小米都纷纷加大投入,国产AI硬件支出周期正式开启。

如果阿里增加capex的传言为真,那阿里是BAT里第一家加大AI投入的,而这是个很夸张的幅度,因为在几周之前,主要大行对阿里的2025年capex预期是0增长。理由也很简单,阿里的主营业务还在防守阶段,消费复苏的一般,之前市场的预期是有钱都拿来回购了,但在deepseek+官宣阿里与苹果合作的背景下,阿里可能会迎来战略性的大改了。

那么,假设阿里的传言成真,那光是阿里和字节两家公司,在今年的capex就达到2500-2700亿左右的capex。要知道,在去年市场对BAT的capex总和预期是1500-1600亿。

这里不妨展开想想,如果腾讯也加大capex跟上阿里的投入?

2024年腾讯capex是700亿左右,假设腾讯翻一倍那就来到1400亿,或者保守一点预计,腾讯capex只增加50%,那腾讯的投入数字也来到1000亿的水平。

光是腾讯+阿里+字节,三家的总和就接近4000亿了。这里还没加上百度+小米+京东+美团的投入,加上这几家的话,25年这7家公司对AI的投入可能逼近4500亿人民币的数字。

值得注意的是,最快能在2月20号阿里的财报会上听到关于增加capex的消息。但这有个不同点,如果互联网股都加大ai投入,相对应的回购可能会减少,这是投资者需要做好准备的。

因为过去一两年的时间里,互联网股的现金流很充裕,但没什么地方进行投入,那就用来回购了,但现在如果互联网股进入到新的资本开支周期,那回购可能就要往后先放一放了。

2025年互联网股的投入状态,就类似于美股的2024年。也就是扩张最明确,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而现在真正受益的国产硬件公司,还没有多少反应出来。之前A股热炒的字节链,在近期也因为英伟达链的下跌的有所熄火,A股直接跑去炒AI应用股,其实是不太符合逻辑的。

实际上,在2023年GPT刚出来那段时间,A股也是现在的剧情,不炒0-1的硬件,直接到1-10的应用股,结局是怎么样想必大家都还记得。炒上去要减持的减持,要配股的配股,要A杀的A杀,要业绩也是没有的,受益最大的AI应用平台都在港股。

那么,我们可以参考2023-2024年美股CSP开始投入capex时,美股炒作AI的路径。根据高盛的总结,美股炒作AI分为三个扩散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英伟达的繁荣为特征,那就是先买最核心的GPU训练卡,或是博通的推理ASIC。

第二阶段是AI基建,扩散到与AI相关的基础设施公司。这个阶段包括半导体、云服务供应商、数据中心、硬件和设备公司、安全软件开发商、电力股等等。例如,ARM、台积电、思科、A股的中际旭创、新易盛光模块类。

第三阶段:AI的赋能者,也就是应用公司通过商业化AI技术来增加营收。例如snow、APP等。以及生产力提升的公司。

来看港股近期大涨的标的才是真正受益最大的核心股。例如,一个月内涨幅翻倍的万国数据、金山云、亚信科技。A股和港股AI的不同点在于,A股更多是硬件公司,而港股更多是云服务器+应用+平台公司。

所以,近期外资行UBS在报告中也提出,如果炒AI主题的话,A股的受益股会更多,主要都是硬件。

结语

最后,AI会不会带领全市场上涨,这点暂时来看是比较难的,这次可能是一场更加集中的结构性牛市,因为宏观经济还未复苏,而真正受益的公司并不受宏观经济多少影响,因为例如受益的硬件公司都是互联网股的capex喂出来的,而不是看宏观环境。

在本周港股暴涨后,逐渐抹去过去3年的阴霾,互联网公司也准备好开启新的投入周期了。

0 阅读:1
真是港股圈

真是港股圈

专注态度,独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