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是一个以刘备为首的政权,与曹魏和孙吴争夺天下。蜀汉虽然地域狭小,人口稀少,但是却有一批忠贞不渝,英勇善战的将士,为了维护蜀汉的遗志,不惜与强敌抗争,甚至牺牲生命。
而在后三国时代蜀国令人敬佩的一位,就是蜀汉北地王刘谌。
刘谌是刘备的孙子,刘禅的儿子,景耀二年(259年),刘禅封其为北地王。被封为北地王,虽然刘谌本人并没有什么军事上的表现,但在刘禅准备投降魏军之际,展现了自己身为蜀汉皇室的风采。
01炎兴元年(263年)冬,邓艾在绵竹击败诸葛。而刘禅因为听从黄皓之言,认为敌兵不会来,所以不作城守调度。
后邓艾入阴平,蜀地百姓受到惊吓,纷纷逃进山野。邓艾没有蜀军的抵抗,便长驱直入,直逼成都。刘禅召集群臣商量怎么办,谯周不忍心蜀地百姓生灵涂炭,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而刘禅也接受谯周的建议准备向邓艾投降。
但是姜维等人还在外与魏军鏖(áo)战,无数的将士,士大夫都在为国效力,抛头颅洒热血。
刘禅的第五子刘谌听闻父亲刘禅要投降,愤怒的冲上殿前说:“如果到了穷途末路,国力耗尽的地步,灾祸与失败一定会来临,就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决战,为江山社稷而死,这样也可以有脸去见先帝了。”
《礼记·曲礼》“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这可能是刘谌能想到的最高道德原则了。可是刘禅没听刘谌的话,还是派人向邓艾送交了玉玺。
当天,刘谌来到刘备的宗庙中痛哭,向刘备述说着亡国的痛苦,接着刘谌先杀死了妻子和儿女,然后自刎而亡。刘谌身边的侍从全都为此痛哭流涕。
汉晋春秋曰: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绶。是日,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三国志注·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
02事实上刘谌并不是蜀汉皇帝,也不是太子,本是个闲散王爷,他本可以不出头,即使投降了,也可以混个小家族的公子哥当当,但是刘谌以死明志,不仅是替他爹完成了义务,也保全了蜀汉皇室最后的脸面,往大了说为整个汉朝保留了最后的一丝尊严。
当然了有正词就有反词,很多人觉得刘谌不过是为了他的国家而殉国,与老百姓无关。
老百姓只要活着,接受谁的统治都一样。事实真是这样吗?至于刘谌以死殉国有没有感动当时的蜀国民众,这个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后世蜀地的百姓们对蜀汉气节的肯定和尊敬。至少武侯祠昭烈庙刘备旁边有刘谌,而没有刘禅。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
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
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
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03有人吐槽刘谌可以自杀,但不能杀死妻儿,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皇室的妻儿能否在敌对手里活下来都难说,有些人只看见刘谌向妻儿挥刀,可没曾想过他的妻女会面临什么。
据《汉晋春秋》记载,蜀汉灭亡后魏国把蜀汉后宫宫女恩赐给没有妻子的诸位将军,李昭仪前已受到亡国之辱,于是说:“我不能接连受到侮辱。”于是自杀身亡,这里还只是含蓄的记载了。
结语:跟贪生怕死、毫无气节可言的刘禅相比,誓死不降的刘谌真可谓有血性、有骨气,即使在兄弟辈当中,也再找不出第二个。刘谌此举也让未曾投降的蜀军看到了这个国家最后的一丝希望。
所以时至今日,在成都武侯祠汉昭烈庙中有刘谌雕像,而其夫人也在旁边的古娘娘庙中有一尊坐像,受人供奉,蜀地后世人民用此来纪念刘谌夫妻二人自杀殉国、宁死不降的这种高尚情操。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