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世界史上的一大壮举,一路上打了600多仗,好多营级以上的领导都牺牲了,总共有430多人,而且他们个个都还没到三十岁。这一路走来,历经了数不清的困难和挑战,但最后,大家还是在陕北的革命根据地成功碰头了。
从那以后,红军的队伍就像是越集越多的人群,人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壮大。
这么想来,第五次反“围剿”那会儿没打赢,红军长征决定往陕北走,真的是挺有先见之明的。就像是提前看了剧本一样。
因此,不少人都赞叹教员那真是早有预见,并且具备非凡的治国理政本领。
其实这种夸大其词的说法,显然是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同时也缺乏对教员应有的敬意。
红军长征的最终目的地陕北,其实并非一开始就设定好的,背后的真相颇为曲折。在长征初期,红军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和复杂的战略环境。由于“左”倾冒险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战略转移。在这一过程中,红军的进军方向多次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态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直到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才逐渐明确了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的战略意图。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陕北地区有相对稳定的革命根据地和丰富的群众基础,为红军提供了良好的休整和补充条件;另一方面,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也相对复杂,有利于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和运动战,从而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包括突破封锁线、湘江之战等激烈战斗,以及翻越雪山、穿过荒草地等极端环境的考验。每一次战斗和每一次前行,都是对红军意志和毅力的极大磨砺。最终,当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时,不仅实现了战略上的大转移,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过程中,红军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咱们先来聊聊,红军为啥会选择长征这条路?
1934年10月份,红军第五次和国军对抗的行动没成功,为了不被国军一直追着打,红军只能改变计划,离开原来的中央地盘,开始了一段很长的行军路,这就是长征。
换一种风格来说,长征其实就是一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由于种种原因,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中央主力被迫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这并非简单的军事行动,更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红军将士们深知,只有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和追击,才能找到一线生机。因此,他们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根据地,转战多个省份,翻山越岭,跨过无数条大河,历经千辛万苦。在这场长征中,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他们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数百个团,攻占了众多县城,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他们也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如荒草地、雪山等恶劣环境,给他们的行军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锤炼了红军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更加坚定地走向胜利。最终,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随后,红二、四方面军也在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不仅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更为中国革命孕育出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要想活下去,那肯定得有个奔头,也得好好盘算盘算。
那时候,中央红军真正管事的不是教员,而是博古和李德两个人。说实话,他们在指挥上的细致操作,比起蒋介石来,可真是差了一大截。
【一、第一次确定目的地】
红军连连打仗都不顺利,他们原来的地方越来越小,于是决定去湘鄂川黔那块地方,那是红2军团和红6军团一起建立起来的根据地。
选这儿肯定是有原因的,毕竟它离中央苏区最近,是个挺重要的根据地。再说,红2军团是由贺龙和周逸群带领的;而红6军团呢,那就是任弼时、萧克还有王震在指挥。
红2和红6军团汇合到一起后,在任弼时与贺龙的指挥下,队伍壮大到了五千多人。
要说博古没啥大本事,可能还不如马谡呢。这么明显的打仗计划,光头能看不出来吗?
蒋介石早就悄悄地在路上安排好了伏兵。
此时,教员们无奈地发现他们失去了指挥的能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众人步入危险的境地。
博古和李德领着仅剩的7万红军,一步步走进了敌人的埋伏。到了湘江那一仗,国军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最后能渡过湘江的红军就只剩3万多人了。湘江东岸,那场面真是惨不忍睹,尸体遍地,血流满地,红8军团更是直接被打散了,番号都给取消了。
如果不是红军将士拼死抵抗,蒋介石想要在湘江彻底消灭红军的计划就成功了。红军战士们奋勇作战,这才没让蒋介石在湘江把红军全部消灭掉的阴谋得逞。
这么严重的伤亡,高层领导肯定会重新分析整个过程。
在重新梳理情况时,我们又瞧出了指挥上的问题:那时候,宜章到湘江那片地方又大,人又少,国军那边兵力不够,派系之间还老闹矛盾,打仗时指令都不统一。这么好的时机,博古和李德愣是没抓住,反倒是一个劲儿地撤退,根本不想打仗。
这样一来,公司高层对那两个人的能力产生了不少疑问。
这俩人真是倔强得很,不走到黄河边上是不会回头的,非得看到真凭实据才肯死心,还是铁了心要照着原计划往湘西那边去。
这一招又被蒋介石给算计到了,他老早就动手改变策略,调动军队,打算一次性把往湘西撤退的红军给收拾掉。
就在这时候,有个很重要的人冒了出来。
【二、第二次确定目的地】
我要说的这个重要角色不是老师,而是张闻天。
那时候,老师据理力争,就想着能不能改变原来的计划,往国军兵力少的地方——贵州那边去。
这时候,王稼祥、朱德、周恩来三个人也都表示同意,举起了手。
这次聚会在湖南的通道县举办,因此大家叫它“通道聚会”。在那时,红军长征路上第二次更改了要去的地方,这事儿在历史上有个名字,叫做“通道转向”。
这次会议,可以说是红军的救命稻草,让红军得以脱困。
从这里能瞧出来,老师们一开始也没打算直接将长征的目的地设为陕北,他们是打算往贵州那边国军力量不强的地方走,说白了,就是想到川黔交界的地带建立苏区。
后来,在遵义会议上,大家认定了教员来当领导。
这些国家领导人都很有远见,他们清楚教员在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才能。与其说他们是在下放权力,不如说他们深信教员能够引领红军克服当前的难关,找到出路。
事情就是那样,老师在会上提的那一嘴,直接把蒋介石给整懵了。老蒋没办法,只能又把人马拉起来,朝着遵义再次发起冲锋。
这时候,老师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只能再次调整行进的方向。
这其实是在遵义会议时就已经讨论过的方针。
【三、第三次确定目的地】
这次老师的主意是要让四川变得革命化。
打算带着红军从四川泸州西边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那块儿过长江,往北走。进了四川后,就在它西北边儿建个苏区,最后跟红4方面军一块儿打反击,把整个四川都变成咱们的红色地盘。
这也是红军经历过的最棘手时候,要不是教员想出“四次横跨赤水河”的法子,咱们可能就真栽了。
单枪匹马穿梭不算啥能耐,能领着好几万人一起灵活调动,那才叫真的厉害。
很多人纳闷,“四渡赤水出奇兵”这奇招到底妙在何处?也不清楚指挥员调兵遣将的高明之处到底体现在哪里。
这次咱们再来聊聊教员一生中最为自豪的成就。
到了四川,主要目的是跟红4方面军碰头,所以得往北过长江。
那时候,红军是从遵义开始出发的。在遵义的上方偏一点的位置,流淌着一条河。要是想往北渡过长江,那条河是非过不可的。
其实,这个战略计划挺清楚的,毕竟遵义会议刚结束不久,两边都亮出了底牌。
蒋介石得知红军都聚集在遵义后,就马上调动兵马,打算把红军给包围消灭掉。
老师就开始指挥部队横渡赤水河,兵分三路,分别朝着遵义、桐梓、松坎这三个方向进发。
一渡赤水时,土城那仗打得真叫一个惨,谁能料到川军里头还有个郭勋祺这样的猛将,他居然能跟7位开国元帅硬碰硬,红军完全没占到便宜。特别是鲁班厂那场战斗,红军足足折了800多号人。
尽管国军那边折损了好几千人,但教员特别看重这800名战士,毕竟红军本身人数就不多。
这就像大企业损失十个亿都不伤筋动骨,但对普通人来说,要是没了一百万,那可能就直接垮了。
明白这次难关难闯,老师就开始藏身幕后,不再直接出手,转而采取超常手段和灵活策略了。
但老师们心里一直就盯着一个目标:那就是横渡长江,跟张国焘的队伍碰头。
一过了赤水,领导人立刻领着红军奔向了扎西。因为长江两边都是国军的主力部队,领导人只能选择绕开他们。
蒋介石只得调动军队,去围攻驻扎在扎西的红军部队。
这时候就能瞧出指挥官的本事了,他领着红军居然两次渡过赤水河,又回到了遵义。
最危险的地方,往往隐藏着最深的宁静。教员们早已深谙此道,他们总能巧妙地利用这一规律,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也维护着教育的稳定与和谐。
再次回到遵义,红军把国军两个师、八个团都给打垮了,还收缴了一大批武器,战士们的斗志比以前更旺了。这一手,真把蒋介石给搞懵了,不过他还没料到,后面还有更大的招儿等着他呢。
蒋介石又拿起电话吩咐起来,他说现在形势对我们有利,让大家多费点心,多走动走动。
当蒋介石把大军撤回遵义后,教员立马来了个三次横跨赤水,直接从茅台镇那边渡过了河,奔向了大村和龙山。
蒋介石一看红军又过了赤水,心里琢磨着,这回教员怕是要往长江北边去了,于是乎,他就赶紧把大批的主力军队都调去了北边。
结果老师带着队伍四次渡过赤水,一下子就穿插到了贵阳。贵阳那边有谁呢?正是那个光头在亲自指挥。
这时候,蒋介石完全傻眼了,他把大部分兵力都调去了北边,结果自己的大本营变得空荡荡的。
清醒过来后,我立马给云南的王龙云打了个电话,喊他赶紧来帮忙。
龙云赶紧让孙渡火速去救蒋介石,一刻也不耽误。
结果老师傅并没有真的攻打贵阳,只是嘴上喊着要活捉蒋介石这样的口号罢了。
那位老师跑到哪儿去了呢?
云南这个地方,真的挺有特色的。说到云南,大家都知道它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风景如画,山水相依,简直就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云南的天特别蓝,云特别白,感觉空气都清新得能拧出水来。走在云南的大地上,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地貌,有雄伟壮丽的山脉,也有温柔宁静的湖泊。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而且,云南的民族文化也特别丰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习俗和风情,让人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总之,云南就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地方,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值得你去探索和发现。
那时候的云南头头龙云,因为帮了蒋介石一把,结果自己手头的人马都空了。一瞅见教员领着红军来了,龙云简直是愣住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龙云为了自保,赶紧给金沙江那边的部队打电话,让他们快来帮忙。
这回可真是合了教员的心意。
一看金沙江那边的敌军防守挺松懈,咱们教员来了个妙招,直接让红军巧妙过了金沙江。这一手,直接把国军高层给搞糊涂了:这仗打着打着,红军咋就跑到金沙江那边去了呢?
金沙江究竟在哪个位置呢?它就在长江的上游段。教员的目标是渡过长江往北去,这一路上,他用了好多高招,面对40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他应对得既巧妙又多变,老是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最终顺利地从敌人包围圈里溜了出来。
打掉了敌军三万多人,还顺手搞到了不少武器装备。
这时候,老师又宣布了长征的新目的地。
【四、第四次修改目的地】
这次的任务就是要把川甘陕地区变成红色地带,建立起川陕甘的苏维埃区域。
说白了,长征的首要目的就是得活下去,然后呢,就是在打仗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我们的队伍。
那时候,红4方面军已经赢得了嘉陵江战役,占领了不少地盘。可张国焘觉得守住这些地方太难了,再加上蒋介石又调集大批军队来攻打,所以他决定放弃好不容易得到的川陕苏区,打算撤回四川。
教师心里是咋盘算的呢?
绝对不会点头的,四川站稳脚跟后,要想再往北边发展,那简直是难上加难,跟不可能似的。
回想诸葛亮当年北伐,那真是累得够呛。
因为不同意对方的意见,同时也没法子跟对方抗衡,所以只能自己领着不到一万人往北边去。
这一万号人,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高手。
幸运的是,努力终究有了回报,有次碰巧得知陕北那里有红军。
早在1933年那会儿,党中央就跟陕西那边的党组织断了联系。那时候,长征路上真是一边打仗一边赶路,在激烈的战斗中,我们得不停地找能站稳脚跟的地方。
本以为跟张国焘合并后,红军的情况能变好点,结果却闹分裂了。
老师心里明白,往北走才是顺应大势的方向,四川这个地方,根本不适合作为争夺天下的基地。
这次,教员最终拍板了要去的地方:陕北,也是最后一次定下来。
1935年10月19号那天,领导带着中央红军走到了陕北苏区的吴起镇,这就算是长征走完了。大家心里一直提着的那口气,也终于能喘匀了。
因此,红军长征起初并没直接奔陕北去,而是一路打一路走,专挑敌人少的地方行进,就这样在边走边打的战术中持续向前。
最关键的就是方向得对,老师们心里一直明白,往北走肯定没错。要是往南去了,那以后想再回头往北,可就难如登天了。
刘志丹同样具备和那位教员一样的超前眼光,这实属难得。
刘志丹那会儿之所以丢了官职,就是因为他死活不愿意往南走,结果被人扣上了“右倾”和“逃跑主义”的帽子。
谁能想到,刘志丹单凭自己的力量,硬是把快要垮掉的红26军给振作起来了,不仅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还在甘肃华池那边建起了自己的根据地。后来,他又跟27军联手,两次打败了国军的围剿,把西北的根据地给扩大并稳住了。
得明白,这块地盘在第二次国内战乱时,是硕果仅存的一个根据地,还成了教员他们红军歇脚的地方。
有了这个坚实的后盾,后来才逐渐打开了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