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蹭谬评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热度的人接踵而至,他们虽然都打着学术探讨的旗号,但是不难看出,他们的内心是另有所图的!
9月24日,头条网民趁着李楠枫谬评毛词的风潮未散,发表了多篇谬评《沁园春·雪》的文章。然而在我看来,他的诗词评论并不专业,立论根本就经不起推敲,但他却热衷于此,恐怕内心是打起了小九九。而用他并不高明的庸思来搅浑水,所进行的谬评并不能掩盖《沁园春·雪》的半分光芒,反倒是会让他这个谬评者丢人露怯。
为了用事实印证我的话,下面我就点评一下青年书生吴延陵所作的谬文,指出其中的常识性错误,让大家看一下是不是言之在理:
概括性的说,青年书生吴延陵在其这篇谬文中的观点分成四个部分。
一、认为《沁园春·雪》在遣词造句方面过于直白。
二、认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多歧难懂。
三、认为这首词中颇有不合平仄,格律不严之处。
四、认为这首词的上下阙衔接不好,下阙有离题之弊。
青年书生吴延陵所挑出来的四点“毛病”是否在情在理呢?下面我就把他论述的主要论点那部分段落发出来,并逐个点评。
青年书生吴延陵说: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篇家喻户晓的作品用文学的眼光从艺术上审视并非尽善尽美。
比如这首词作的题目是“雪”,但写着写着逐渐写成“咏雪”,再写着写着直接变成“咏史抒怀”。
再比如词是一种格律文体,遣词造句都要求合于平仄,严于格律,但这首词中颇有不合平仄,格律不严之处。
又比如词在最初诞生的时候虽然是文人们消遣的玩意儿,被称为“诗之余”,但是经过柳三变、苏东坡以及李清照和辛稼轩等人的努力逐渐步入了大雅之堂。
但是《沁园春·雪》在遣词造句方面,要么过于直白,如起首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要么多歧难懂,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上面笔者所指出的这几种缺憾几乎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建国前后,那些有着一定古典文学底子的“文才”和“大家”来说,更是一望便知的。那么为什么当时大多数人都指不出呢?】
我的反驳:
一、青年书生吴延陵认为《沁园春·雪》的起首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过于直白,是瑕疵。对此,我可以直白的告诉他,你太肤浅了!
我认为,直白的诗词语言并不是瑕疵,运用的好,只会给诗词增色。
因为诗词语言通俗直白的作用是,既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从而产生共情力,又可以直白的表达出作者在所作之词中所蕴藏的真挚情感。少雕饰,不做作,直抒胸臆而发自内心的直白明快,会让诗词更加通俗易懂,自然而至诚。
就拿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来说,这首诗的前两句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家看到了吧,如此通俗直白的诗句,并没有让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减色半分,特别是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种没有进行任何的细节雕琢刻画,只是简单直白地表述,恰恰成就了此诗得以扬名天下的诗胆!谁敢说这不是金句?
而《沁园春·雪》的起首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如此,这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句子,其作用在于起兴,产生的效果是,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让人一开始就领略到了广袤的北国严冬雪后壮丽的图景,形象的冲击感非常强烈,让人的神思马上被带入到场景之中。
明代诗论家朱承爵认为: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
这是异常简约,而又颇具权威性的阐释。描写意境是否到位,不在于是否直白简约,也不在于是否含蓄委婉。而做为以大气磅礴为风格的诗词,如果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欲言还休,偏重深蕴含蓄,其结果岂不是像小女人一样扭捏作态?
颇有含蓄风的南朝诗人吴均所作的《咏雪》诗:“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可谓是咏雪诗中含蓄风格的代表,然而大家能在这种含蓄中看出大气磅礴的气势来吗?
直白和含蓄之间的关系就像国画的白描和彩墨一样,其作用和画风各有不同,偏废哪一样,都不能造就中国画的独特韵味。同理,上佳的中华诗词也不会顾此失彼的偏重于哪种创作风格,只有冬烘先生才会陷入畸态追求而不能自拔的窠臼!因此不能不说,青年书生吴延陵是在以其诗词小白的视角诳论佳词,实行先入为主的挑刺。
二、青年书生吴延陵所谓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多歧难懂。”此话从何而来呢?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真的晦涩难懂吗?你所谓的“多歧”又体现在哪里?难道不是你的认知力出了毛病?
难道青年书生吴延陵连中国诗词中的比兴手法都不懂?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比较准确的描述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山舞银蛇”是用银蛇的形象来比喻被白雪所覆盖的群山连绵起伏的状态,“原驰蜡象”是在用白象的形象比喻塬、梁、峁等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地貌。
在小学阶段,通常从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就开始接触和学习比喻句了。聪明一点的小学生,都能清楚“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自称书生的吴延陵怎么就难懂呢?
问题是,自称书生的吴延陵不懂比喻是什么,倒可以理解。然而他的所谓“多歧”却不知其所云,他的言语如此紊乱、空泛,逻辑混乱且表达不清,语无伦次。真是令观者也替他尴尬!
事实上,“多歧”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发展、走向多种不同的方向或结果。
请问青年书生吴延陵?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多歧”在哪里呢?
高原上的山像银蛇舞动一样蜿蜒起伏,高原上的塬、梁、峁如一群奔驰白象的背部一样浑圆。高原上的山势高耸入云,难道用“欲与天公试比高”会产生歧义?如此理解,脑洞也太大了吧?
三、青年书生吴延陵认为《沁园春·雪》这首词中颇有不合平仄,格律不严之处。
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是,他的话是言过其实!
纵观《沁园春·雪》全词,按老词谱检测,仅仅是其中第93字 “成吉思汗”中的“吉 ”应平,除此之外毫无瑕疵,何谈“颇有”之论?问题是,瑕不掩瑜!
按一位网友的话说:
“如果为了牵强一个‘吉’字的平仄,把‘成吉思汗’改为其他历史人物,那将破坏了这首词所展现的历史画面和所要表达的整个意思。”
事实上,为了符合格律要求,在选词上受到平仄的掣肘,其结果极容易出现以词害意,写出平庸之作的现象!
“以词害意”是指为了符合平仄格律而影响到诗词的质量。正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林黛玉所言: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因此古代著名诗词家宁可不写,也不会因为合律凑韵而写些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烂诗。古代优秀的诗词家,并不宥于平仄格律的桎梏中而不知变通!
就拿苏轼的《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来说一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所写的这首定风波一词,原本词谱正体的仄韵部分为错叶两部韵。然而苏轼却没有按词谱的规范来填词,他采用了自创的错叶三部韵通押,实属罕见。这种三个韵脚按一定规律跳跃的用韵,对固有词谱规范产生了突破,但是这种突破不仅未妨害词意的拓展,而且还使这首词由此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使“一蓑烟雨任平生”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经典名句的风采更加的凸显出来,从而使全词熠熠生辉,所产生的意境因而不同凡响。
由此可见,古诗即使出律,也瑕不掩瑜,那么品评毛主席的诗词,又何必本末倒置呢?
四、青年书生吴延陵认为《沁园春·雪》这首词的上下阙衔接不好,上阙写的是雪,下阙变成“咏史抒怀”,因此下阙有离题之弊。
可笑的是,青年书生吴延陵根本就不明就里,诗词创作难道还不允许发散思维了?咏物抒怀,本就是一种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目的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作者在描摹与咏叹事物中寄托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美好的愿望,包涵生活的哲理。
例如: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诗上一句是咏景,下一句则抒怀。从此诗的上下句衔接上看,是非常突兀的,然而却没有离题之嫌,原因是因为上句有“离愁”与“天涯”做铺垫。
以此对照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再看:
当时毛主席看到雪后的大好河山如此妖娆多姿,作为心怀天下的英明领袖,理所当然地会联想到历代统治者把江山据为己有后,统治手段就会与人民利益背道而驰,自然而然的就会由然生出下阙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慨,因为共产党所追求的目的是为天底下劳苦大众打江山,这点和封建阶级统治者的个人追求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而下阙的起始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不仅天衣无缝的衔接了上阙中咏雪景的主题,而且通过这句下阙起始句“英雄竞折腰”的“起兴”作为下阙的发端,不仅为下阙所发感慨的合理性做了铺垫,而且也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起到了增色的作用。
正如朱熹所言的: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可见,青年书生吴延陵的挑刺,是毫无道理的!
后记:
解析到这里,明显可见,青年书生吴延陵对《沁园春·雪》的挑刺,没有一处能站得住脚!如此卑劣不堪的谬评,青年书生吴延陵难道没有自知之明吗?令人惊讶的是,青年书生吴延陵的几篇谬评文章,竟然与、等人谬评《沁园春·雪》的文章相似度极高,有几篇甚至一字不差!不知他们是在做统一文案,还是谁在抄袭谁!
另一位网友对这几个人做了精准的评价:
“突然感觉这些人啊,卑鄙的让人怜悯,可怜的让人同情,无知无畏的让人担心。
中国尽管14亿人,不管从哪个方面,配谈老人家的人真没几个,就是这世界上也没几个。好好学习老人家多好,别动不动碰瓷老人家,会碰成渣渣的!
我先人圣贤曾说:自知曰明,自胜曰强。人啊,最大的悲哀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连自己都降服不了,还在那里自我良好呢!
知常曰明,不知常,㠵㠵作凶。人啊,最大的愚痴就是被不自知遮住了眼睛,看不清自己是个干啥的,还在那里晃晃悠悠,岂不知自己是在㠵㠵做凶!
昔而弗始,为而弗志,看到这八个字不由得让人落泪。
可是这些人啊,无法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平凡的存在啊,终其一生不过是在酒气财色中碌碌无为了一回,直到离开这世界,用不了五到十年连他的子女们不一定都能再记起他来,就好像从没有来过一样,没人能再记起他们努力过,奋斗过,挣扎过,在人生的长河中却泛不起半点涟漪,他们一生了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