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交易风波还没结束,贝莱德又在中国玩起了“赔本大甩卖”。
前几天有消息曝出,贝莱德正准备卖掉中国上海的中港汇大厦,意向价是9亿元人民币。
相较于2017年贝莱德13.7亿元的买入价,直接亏损超3成。
而“巧合”的是,尽管国内对贝莱德收购李嘉诚港口一事百般抵制,但直到现在,作为买家的贝莱德集团还是没有松口。
一边是买买买,一边是卖卖卖,贝莱德在打什么算盘?为什么贝莱德宁可亏损,也要急于在中国退场?这背后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买买买与卖卖卖先来看看贝莱德的“买买买”。
最近李嘉诚出售43个港口的消息引爆舆论,一时间仿佛又回到了2015年,那个李嘉诚在网上被“人人喊打”的时刻。
原因是,李嘉诚要卖的这43个港口,其中有两个位于巴拿马运河,而特朗普自打上台以来,就对收回巴拿马运河展露出了超出寻常的兴趣。
关键在于,贝莱德又与特朗普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李嘉诚把港口卖给贝莱德的行为,一下受到了广泛质疑。
中美博弈,李嘉诚上来就把港口拱手相让,是真的缺乏大局观,还是有意为之?
没人知道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
而除了“买买买”之外,贝莱德最近还在“卖卖卖”。
据报道,贝莱德正准备卖掉上海27层高的中港汇大厦,这是其在上海的最后一座大型物业。
具体来看,中港汇大厦总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贝莱德于2017年3月份以13.7亿元的价格买入,现在又准备以9亿元的价格卖出,一下亏了3成。
不爱写字楼爱港口,贝莱德的买与卖之间,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其实在去年,贝莱德还“卖”了上海两栋写字楼,位于普陀区的长风商务区。
不过,这里的“卖”不是真的卖掉了,而是把这两栋写字楼抵了债。
因为贝莱德选择的是拒绝偿还贷款,把这两栋写字楼抵押给了债权人,也就是渣打银行。
相当于渣打银行放贷,结果把自己放成了房东,有苦说不出。
有人可能会觉得,连贷款都还不起,现在又赔钱卖中港汇大厦,是不是贝莱德缺钱了?
如果出现这种想法,那么可能还不太清楚贝莱德的实力。
截至去年年底,贝莱德总资产达到了11.6万亿美元,去年总营收204.07亿美元,归属公司的净利润63.69亿美元。
所以别说是10几亿的人民币了,哪怕换成美元,对贝莱德也绝不是什么大数目。
归根结底,贝莱德的算盘打得很精:
上海写字楼的生意越来越难做,继续持有不划算,那么干脆果断出手,及时止损。
前些年,上海写字楼市场疯狂扩张,年均新增供应量超过80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企业的办公需求也在变化,更多企业从集中式大面积办公转向了灵活多变的小空间办公,对写字楼的需求大大降低。
供远大于求的情况下,持有写字楼的回报率自然会出现下跌,变得不再划算。
因此,不管买不买港口,出手写字楼都是贝莱德的既定策略,打定主意要在上海地产市场急流勇退。
贝莱德的算盘有多精?明面上,贝莱德集团与特朗普政府联系紧密,甚至前五角大楼的高管就是贝莱德的董事。
所以按照常规逻辑,当贝莱德因为收购港口与中国交恶时,那么应该迅速抛售中国资产,尽量规避相关风险才对。
包括这次出售上海写字楼,有人就认为这是贝莱德准备“跑路”了。
但实际上,贝莱德的本质是一个精明的财团,更多还是为自身的利益服务。
贝莱德是什么角色?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企业,贝莱德都是背后的大股东。
比如百度,贝莱德重仓1.29亿股,是第二大股东,美团,贝莱德重仓3.32亿股,第二大股东,还有腾讯、阿里、小米、网易、联想等等,贝莱德都持股众多。
毫不夸张地说,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贝莱德早早布局,切切实实分享了其中的硕果。
而就在卖出写字楼的同时,贝莱德还在大手笔买入李宁公司的股票,显然“跑路”是不可能的,贝莱德在中国资本市场仍有大量布局,而且还在加注。
说到底,贝莱德是一家财团,最重要的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买入港口、卖出写字楼都是如此,算盘打得比我们想象中要精得多。
写在最后:贝莱德买港口、卖写字楼的背后,除了生意,还是生意,最大目标就是赚钱。
只不过现在来看,港口交易已经基本告吹,至于赔钱3成的写字楼能不能卖出去,恐怕也是个未知数。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
何亦兵
贝莱德的资产只要是在中国境内,无论他怎么贱买,中国人和公司都不应是接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