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妍妍
编辑|妍妍
汉高祖刘邦,中国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典范。
很多人只知道他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辉煌历史,却不知道在他的家族中,还有三位兄弟,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一门四兄弟,一个成就帝业,一个默默早逝,一个被贬郁郁而终,一个安享富贵。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才华横溢的老四刘交
刘邦家中的幺弟刘交,可以说是兄弟四人中最有学问的一个。
小时候,家里虽然沦为平民,但刘太公还是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
只不过,其他几个兄弟对读书不太感兴趣,唯独小儿子刘交特别聪明,对学习充满热情。
"这孩子天生就是块学习的料!"乡亲们都这么评价刘交。
他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不光能写一手好字,还精通《诗经》。
更厉害的是,他后来还拜了当时著名的大儒荀子的弟子为师,学习儒家经典。
在那个重农抑商的年代,一个农家子弟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确实是不容易的事。
"哥,你看我写的这首诗怎么样?"小时候的刘交经常拿着自己的作品向三哥刘邦请教。
"我哪懂这些,你找大哥去。"刘邦通常会这样回答。他自己不爱读书,但对有才华的四弟却颇为欣赏。
秦末天下大乱时,刘邦决定揭竿而起。此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这个有才华的四弟。
"老四,跟我干吧!你有脑子,我有胆量,咱哥俩能闯出一番事业!"刘邦拍着刘交的肩膀说道。
刘交二话没说就加入了哥哥的队伍,还带来了几个能人,其中就包括后来的重臣萧何。
在起义军中,刘交凭借自己的才学和谋略,成为刘邦的重要军师之一。他出谋划策,帮助刘邦度过了不少难关。
"要不是老四,我早就被项羽那厮给收拾了!"刘邦经常这样夸赞自己的四弟。
在刘邦成功统一天下后,他没有忘记四弟的功劳,封刘交为楚王,享有广阔的封地和丰厚的俸禄。
刘交的儿子刘郢客后来还被任命为宗正,负责管理皇族事务,可谓是一门显赫。
刘交在被封为楚王后,并没有因为荣华富贵而放松自己。
他依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闲暇时还会写写诗作作画。他的府邸成了当地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也培养了不少人才。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没有辜负自己的才华,也没有辜负兄长的信任。"晚年的刘交常常这样感慨。
他是四兄弟中唯一一个安享晚年的,活到了相当高的年纪,死后子孙也都很有出息。
刘喜的尴尬人生
如果说刘交是兄弟中的"学霸",那刘邦的二哥刘喜就是典型的"老实人"了。
作为家中的第二个儿子,刘喜从小就特别勤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家。
相比之下,老三刘邦就显得很不靠谱。
他不爱干农活,整天跟一群狐朋狗友游手好闲,甚至还经常带着这些朋友回家吃喝,让勤劳的刘喜看了直摇头。
"三弟啊,你这样下去可不行啊!"刘喜经常劝刘邦,但刘邦总是嬉皮笑脸地应付过去。
"二哥,你放心,我刘邦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的!"谁能想到,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后来竟然真的实现了。
当刘邦起义成功,建立汉朝后,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个勤劳老实的二哥。
考虑到刘喜一辈子勤勤恳恳,刘邦决定封他为代王,负责镇守北方边境,抵御匈奴的入侵。
对于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刘喜来说,这个任务实在太重了。
他虽然勤劳,但性格中有些胆怯,面对凶悍的匈奴骑兵,他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匈奴来了!快跑啊!"有一次匈奴入侵,刘喜竟然弃城而逃,导致边境大片土地被匈奴占领。
刘邦得知这一消息后,勃然大怒:"没用的东西!我封你为王,你就是这样报答我的?"
愤怒之下,刘邦废除了刘喜的王位,将他贬为合阳侯,大大降低了他的爵位和待遇。
这对一向受到父亲宠爱、自尊心很强的刘喜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从此一蹶不振,整天郁郁寡欢,没过多久就郁郁而终了。
刘邦在刘喜死后,或许是出于兄弟情谊,又或许是觉得自己对二哥太苛刻了,追封刘喜为代顷王,算是对他的一种安慰和补偿。
大哥刘伯的默默奉献
在刘邦的三个兄弟中,大哥刘伯是最早离开人世的一个,甚至没能看到自己的三弟成为皇帝的那一天。
刘伯作为长子,从小就承担着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他性格仁厚,待人和善,是邻里之间公认的好人。
当刘邦整天不务正业,带着朋友回家吃喝的时候,刘伯从来不会责备他,反而会尽可能地多做一些农活,以弥补刘邦的懈怠。
刘邦虽然调皮,但心里很敬重这个大哥。每次刘伯劝他,他都会点头答应,虽然过后依然我行我素。
不过刘邦心里清楚,如果没有大哥的包容和支持,他可能早就被父亲赶出家门了。
"大哥,等我有出息了,一定让你过上好日子!"刘邦经常这样承诺。
可惜的是,刘伯并没能等到那一天。常年的辛劳和过度的操劳,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在刘邦还只是个小小的亭长,尚未起兵造反时,刘伯就因劳累过度而早早离开了人世。
刘邦对大哥的去世感到非常痛心。"大哥对我最好,可我却没能让他享福..."每当提起大哥,刘邦都会黯然神伤。
当刘邦成为皇帝后,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个大哥。
虽然刘伯已经不在人世,但刘邦特地追封他为武哀王,并赐予刘伯的儿子刘信为羹颉侯,享受丰厚的爵禄。
他对大哥的儿子刘信也格外照顾,把他视如己出。刘信后来也没有辜负皇叔的期望,成为了一名忠心耿耿的臣子。
刘邦的人生大逆转
在四兄弟中,刘邦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最传奇的。
作为家中的老三,刘邦从小就与众不同。他不喜欢干农活,整天游手好闲,跟一群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喝酒聊天,谈论天下大事。
刘太公对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也是既生气又无奈。"你看看你二哥,多勤快!再看看你四弟,多有出息!你呢?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
面对父亲的责骂,刘邦总是嬉皮笑脸地应付过去:"爹,您别着急,我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的!"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吊儿郎当的年轻人,心里却藏着大大的抱负。
虽然他不爱干农活,但他喜欢结交各种人物,善于看人识人。他经常带着朋友回家吃饭,虽然让家人头疼,但也在无形中积累了人脉。
四十岁那年,刘邦终于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沛县亭长。
这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基层官吏,负责维持当地的治安。按理说,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可谁知道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秦末天下大乱,各地纷纷起义反抗暴秦。
刘邦也看准时机,揭竿而起。他号召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其中就包括自己的四弟刘交和后来的汉朝重臣萧何、曹参等人。
起义初期,刘邦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很快就吸引了不少人加入。他善待士兵,尊重人才,使得队伍不断壮大。
"刘邦这人,说话算话,有情有义,跟着他准没错!"这是当时很多人对刘邦的评价。
在楚汉相争中,刘邦虽然在军事上不如项羽,但他懂得用人,能够听取各方意见,还特别善于审时度势。最终,他战胜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成为皇帝后的刘邦,对待自己的兄弟态度各异。
他非常感激四弟刘交的辅佐之功,封他为楚王;对已故的大哥刘伯心存感激,追封他为武哀王。
但对二哥刘喜,他却因为一次战场上的失利而大为光火,将其贬为合阳侯。
这种差异化的对待,反映了刘邦实用主义的性格特点。他重视能力和贡献,而不仅仅是血缘关系。
对有才能、对他有帮助的人,他会重重回报;而对那些让他失望的人,即使是亲兄弟,他也不会客气。
一门四兄弟,命运天差地别。
大哥刘伯默默付出,早早离世;二哥刘喜勤劳却胆怯,被贬郁郁而终;三弟刘邦从游手好闲到开创帝业;四弟刘交才华横溢,安享晚年。
这四兄弟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道路千万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选择。正如刘邦所说:"时也,命也,不可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