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期间发生了啥?

蜀山史史道 2025-04-26 23:10:42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居然有一个长达1500年的“空白期”,这个时期几乎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仿佛整个历史突然消失了一样。

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没留下。这1500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历史突然消失了?

我们是不是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事件,还是有什么原因让这些历史被抹去?

跨越千年的追溯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能确定孙中山是何时出生的,但却无法精确地说出黄帝生活在哪一年?这就是历史研究的有趣之处。

中国历史学界把漫长的中华文明史划分成了四个时期: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和信史时代。

神话时代最为久远,那时的故事充满了神奇。

盘古开天辟地后,女娲用黄土捏出了人类,还用五彩石补天。

有巢氏教会人们搭建房屋,不再住在树上或山洞里;燧人氏钻木取火,让人类告别了生食的时代;缁衣氏发明了服装,使人们不再赤身裸体。

这些"氏"不是姓氏,而是对那个时期部落首领或发明者的尊称。

传说时代比神话时代更接近历史,但仍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这个时期主要包括"三皇五帝"的故事。

三皇通常指燧人、伏羲和神农(也称炎帝)。燧人教会人类用火,伏羲制作渔网促进了渔猎业发展,神农尝百草开创了农业和医药。

五帝则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他们中最有名的当属黄帝。

相传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出生在现在的河南新郑一带。他发明了很多东西,比如舟车、文字、音律等。

更重要的是,他与炎帝一起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炎黄子孙"这个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尧和舜的禅让制度也是这个时期的一大亮点。尧年老时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了德才兼备的舜。

舜也是这样,把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这种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虽然只维持了短短几代,但却成为后世理想政治的典范。

从传说走向历史

半信史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别的时期,学术界把它称为"空白期",大约持续了1500年之久。

为什么叫"空白期"?不是因为这段历史不存在,而是因为缺乏确切的文字记载,好多事情都靠口耳相传,真假难辨。

夏朝就处在这个时期。按照《史记》的说法,夏朝始于大禹,历经17代,共472年(约公元前2146年至前1675年)。

大禹与他父亲鲧的治水方法形成了鲜明对比。鲧用的是"堵",就是修筑堤坝阻止洪水泛滥;而大禹采用的是"疏",疏通河道让洪水有地方流。

这个"堵不如疏"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治国理政的一大哲学。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没有继续禅让制度,而是自己继承了王位,这就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

不过,由于缺乏当时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一度被质疑。

直到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才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宫殿、作坊、墓葬等遗迹,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年代与传说中的夏朝相符。

商朝的历史则因为甲骨文的发现而变得更加清晰。

在商朝晚期的都城殷墟(今河南安阳),人们发现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著名的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记录商王占卜的内容,包括天气、收成、战争、生育等事项,从中可以了解到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西周前期的历史也属于半信史时代。周人在推翻商朝后,建立了比商朝更大的国家。

西周初年,周公旦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奠定了周朝800多年的统治基础。但直到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期),中国历史才算真正进入了"信史时代"。

考古发现

如果说文献记载是了解古代历史的一扇窗,那么考古发现就是打开另一扇窗的钥匙。

通过考古发现,那些曾经模糊的历史轮廓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1899年,一个偶然的发现改变了中国史学界对商朝的认识。

清末学者王懿荣在北京买到一些刻有奇怪符号的"龙骨"(实际上是龟甲和兽骨),经过研究,他惊讶地发现这些符号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商朝的存在,还提供了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学者们知道了商朝的王名、世系、重大事件等信息。

想想看,如果没有甲骨文的发现,我们对商朝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史记》等后世文献的记载上,那些记载虽然有价值,但毕竟隔了上千年,难免会有失真和误解。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则为夏朝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1959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大型古代遗址。

经过几十年的发掘,这里出土了宫殿基址、青铜礼器、玉器等重要文物,年代约为公元前1750年至前1500年,与传说中夏朝晚期和商朝早期重合。

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二里头就是夏朝都城,但这些发现至少表明,在夏商之交,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除了甲骨文和二里头遗址,近年来还有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不断填补着中国早期历史的空白。

比如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出土的龙形玉器,表明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龙的图腾崇拜。

陕西石峁遗址的发现,揭示了4000多年前黄河中上游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址;河南偃师商城的发掘,为研究商代早期文明提供了新的材料。

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不是简单地印证了古代文献的记载,而是提供了全新的历史视角。

通过出土文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组织,这些是单靠文献记载难以获得的信息。

一部难写的历史

研究中国早期历史面临着很多困难,这使得"信史"和可靠记载变得尤为珍贵。

历代战乱是导致史料损毁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规模的战争和动乱,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三国战乱、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等,这些事件都造成了大量珍贵文献的丧失。

一些重要的历史著作,如《尚书》《春秋》等,今天能看到的版本已经不完整,有些甚至是后人根据记忆重新整理的。

早期纪年方式也给历史研究带来了困难。

在公元前841年之前,中国没有统一的纪年方法,主要是以帝王年号或重大事件来记时间。

比如"帝喾八年"、"尧在位七十年"等,这种记载方式很难与现代历法对应,也难以相互印证。

直到公元前841年,人们才开始采用比较可靠的"公元纪年法",即以某个起点(通常是建国或即位)来计算年份。

公元前841年被视为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的开端,这一年发生了重要事件——周厉王因施行暴政而被迫逃亡,史称"国人暴动"。

从这一年开始,《春秋》等文献有了准确的年代记载,历史事件可以按照确切的时间顺序排列,不再像以前那样模糊不清。

不过,进入"信史时代"并不意味着历史记载就完全准确无误了。

即使在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历史叙述也可能受到当时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历史需要批判性地对待各种史料,通过多种方法和角度来还原历史真相。

《——【·结语·】——》

翻开中华文明史,从神话时代的朦胧轮廓,到半信史时代的若隐若现,再到公元前841年后的清晰记载,这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求索之路。

考古发现和文献整理正在不断填补历史的空白,让那些曾经失落的记忆重新回到我们视野。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材料的发现,中华文明的面貌将会更加立体和完整。

0 阅读:82
蜀山史史道

蜀山史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