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配音课程陷阱重重,知识付费行业乱象频发

消费价值观 2024-12-22 10:30:28

近年来,随着网络短视频直播的兴起,有声配音课程逐渐成为不少人兴趣发展方向或追求职业转型的热门选择。不少平台打着“低价配音课程”的旗号,以极低的费用吸引大量观众报名,声称学习这些课程后,学员可以轻松从事有声书配音、婚礼主持、平台签约主播等职业。然而,这些看似诱人的课程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乱象。

不少消费者中招低价特惠“陷阱”

近日,有媒体记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揭示了低价配音课程背后的种种陷阱。在某知名视频直播平台上,记者注意到,一些机构以“1.9元特惠价”的配音课程为诱饵,大肆宣传课程的多样性和就业前景。不少观众被这样的低价所吸引,纷纷报名参与。

视频直播截图

该记者也报名并体验了这一课程。在购买后,页面跳转出一个二维码,要求扫码添加导师微信。扫码后,客服迅速引导记者参加为期5天的学习课程。然而,在第一天长达一小时的培训课程中,真正与声音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竟然不到半小时。课程大部分时间被用于介绍行业前景和课程优势,为后续的推销埋下了伏笔。

到了第五天,直播课程的主播老师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直播中,这位老师开始大肆宣传所谓的“声音变现实战班课程”,声称这是提升声音技能、实现职业变现的终极课程。原价14800元的课程,现在报名只需要8800元,主播老师还强调,“这是难得的良心价格,以前正常价都是14800元,私下销售的价格更是高达4万到5万。”

在进一步调查中,记者发现这种低价引流、高价推销的套路在知识付费课程中非常普遍。不少课程都是先以低价课程吸引消费者购买,后通过微信或直播的方式,不断推销所谓的更专业、更高价位的课程。这些高价课程往往打着“实战”“变现”的旗号,承诺能让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专业技能,实现职业转型或收入提升。

以某直播间自称王老师的主播为例,该主播在直播间里一边介绍数学物理课程的解题思路,一边售卖自己的直播课程。当记者询问抖音平台客服该主播是否有职业资质或教师资格证时,客服却回复无法查询该主播是否在平台有报备资质。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许多知识付费课程的主播和讲师都缺乏必要的资质公示和报备。

浙江消保委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近期的体察中发现,大部分知识付费课程都没有主动公示讲师资质,甚至有的直播类课程也没有向平台进行报备。这导致消费者在购买课程时无法判断讲师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增加了消费风险。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浙江消保委还开展了一次知识付费消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6.1%的消费者遇到过存在低价引流的情况,42.7%的消费者购买的课程未公示讲师资质,36.9%的消费者遇到过套娃式收费的情况(即不断推销更高价位的课程),还有23.3%的消费者购买的课程退费困难。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当前知识付费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乱象。低价引流、讲师资质不公示、套娃式收费、退费困难等问题已经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不少消费者在购买课程后,发现课程内容与宣传不符,讲师水平参差不齐,多数课程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业内人士:播音主持行业门槛较高,短期难以掌握

事实上即使按照主播要求,报名参加所谓的高价“实战”课,也未必就能实现“变现”的目标。主播在直播间承诺能让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专业技能,实现职业转型或收入提升基本难以实现。

据播音主持行业业内人士雷鸣(应要求化名)介绍,广告、影视配音行业要求比较高,如果不通过系统学习,只靠短时间培训基本无法达到要求。一些有声书录制的音频是要面对市场进行销售的,如果质量一般很难产生收益。培训机构所说的短期培训“声音副业”对大多数人并不现实,很多专业人员都难以实现,业余人员能靠配音赚钱的更是极少数。

针对这些问题,雷鸣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对知识付费行业的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讲师资质公示和报备制度,确保讲师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课程内容的审核和把关,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同时,也要加强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建立健全退费机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雷鸣提醒消费者在购买知识付费课程时也要保持理性。不要被低价课程所迷惑,要仔细了解课程内容、讲师资质和课程效果等方面的信息。在报名前最好先试听或体验课程,确保课程符合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也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和凭证,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维权。

0 阅读:5
消费价值观

消费价值观

让消费者规避消费陷阱,远离消费误区,提升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