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兴的梦想很好笑?非也,真正可笑之处另有其事!

娱乐熊出没 2022-12-14 22:23:21

张艺兴在接受薛兆丰采访时,自嘲有一个很好笑的梦想,曾经说过希望带领华语音乐走向世界。

在个人看来,好笑是一定的,但不在于“希望带领华语音乐走向世界”这个梦想。人人皆有梦想,例如成为科学家、企业家、世界级的运动员等等,正因为有了这份执念,才使得大家心甘情愿地去拼搏。没有梦想的话,说不定人类文明还停留在石器时代,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

既然如此,为什么当张艺兴说出“希望带领华语音乐走向世界”时,人们会难掩轻蔑的笑意呢?

追求的和想要的

打个比方好了,在《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中,大反派灭霸也是有梦想的,打个响指干掉宇宙中一半的人。在灭霸看来,这是一件好事儿,有利于长治久安。但实际上只是自嗨而已,剩下的一半人并不会因此而心怀感激,反而对其恨之入骨。究其原因,灭霸追求的不是芸芸众生想要的,甚至是事与愿违。

张艺兴也是如此,其之所以能够成为顶级歌手,源于粉丝的追捧。不论歌好听与否,粉丝皆照单全收,而且往往是超量购买,一个人买几张、几十张、几百张乃至更多。在娱乐商业化的大环境中,吸金能力成为了衡量歌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类似张艺兴这样的艺人逐渐攀升至华语乐坛的头部。但从本质上来说,恰恰人们口中的“人红歌不红”,作品的传唱度极低,只是数据层面上的王者而已。

何为传唱度,不妨简单形容一下,假如市场上有100位听众,至少要获得10~20位听众的青睐,那么才可以称之为流行。现在的情况则不然,只要有1~2位听众的支持即可,因为他们会砸钱买出10~20位听众的效果。为了证明自己偶像的全球影响力,国内粉丝甚至将个别歌手买上了《公告牌》(Billboard)等国外榜单,但本质上依旧是皇帝的新装,将“人红歌不红”的戏码在国外重新演了一遍而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具体到音乐,只有先历经国内市场的竞争,并且得到大众的认可,才具备了代表华语音乐的资格,此乃生于忧患。可随着“饭圈文化”的兴起,游戏规则一下子就变了,不论是什么样的歌,总会有粉丝兜底。歌手也随之开始盲目自信,殊不知除了粉丝,自己的作品几乎是无人问津,这就是死于安乐。虽说音乐无国界,但若是连同文同种的国人都无法征服,想要蜚声国际无异于痴人说梦。

故而,这才是“希望带领华语音乐走向世界”真正的笑点,张艺兴本身是依靠“饭圈文化”而上位,没有货真价实经历过国内市场的竞争,也就不具备代表华语音乐的资格。这里要阐明一点,所谓“竞争”不是单纯的销售额,重点在于有多少人喜欢歌手的作品。以周杰伦为例,其代表作算得上唱遍大街小巷了,说一句“希望带领华语音乐走向世界”,相信很少有人会当成笑话来听。

两相对照之下,张艺兴差得太远了,能力暂且不论,关键在于营销模式。作为职业歌手而言,周杰伦面对的市场是所有人,张艺兴的市场则只局限于“饭圈”。或许两者获取的经济利益相当,有可能后者还要更高一些,但受众群体一定是前者具有碾压式的优势。要是在“饭圈”取得成功便能够代表华语音乐,那就不是带领华语音乐走向世界了,而是在散播“饭圈文化”。

结语

前两天写文章讨论过黄磊在《县委大院》中的表现,演技无可挑剔,但鉴于其频繁参与综艺节目,的确非常容易让一部分观众出戏。从纯理论上来说,演员不宜经常抛头露面,一旦众人对演员本人滚瓜烂熟了,也就失去了必要的神秘感,不利于角色的塑造。由此可见,现在的影视圈是演员少、艺人多,音乐圈也大同小异。演员挣得多,大家都去演戏了,歌手的日子好混,一窝蜂去发专辑。美其名曰多栖发展,实则是以利益为导向,一切向钱看,往往难有大成就!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0 阅读:133
评论列表
  • 2022-12-15 12:30

    你可真敢乱说呀,好歹人家朝着那个目标去努力啦,也有成果了,敢说敢做的人能有几个,他就是标杆[点赞][点赞]

    很冒险的梦 回复:
    认可

娱乐熊出没

简介:想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期待能与更多的网友有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