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总有人适时出来鼓励我

军宸古文观 2024-02-13 06:55:23

当初,我选择读《古文观止》实属偶然,但又似乎是必然。一则我一直想让孩子读好的文章,但始终不得其门而入;二则我选来选去,唯有《古文观止》的篇幅适合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读。

所以,就选了读《古文观止》。

但是,当我终于决定要读,并开始践行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你给孩子读什么版本的《古文观止》?

要么用二吴当初简单注释的原书来读?读不懂啊。更何况,二吴倾向于解句,字词注释偏少、偏简。开玩笑,二吴的私塾学生是有二吴这两个老师的,现在我们的娃,到哪找老师去?

要么用市面上的全注全译版本?买来多家名社的全注全译古文观止,霍然发现,这明明是挑注嘛,这哪是全注啊?

又想,也许人家说的全注全译,是指部分字词注,未注部分的字词,由译文来体现。于是,碰到自己不解的字词,就看译文,以为这回肯定能得到答案了吧。

我终究还是太单纯了,终究是没有别人弯弯绕多,人家的套路多着呢。

本来你说是全注,你变成挑注,也就算了,因为指望着你译文中能体现呢。然后,等你顺着译文看过去,左看右看,就是看不明白译文是怎么对着原文字词译的,因为,人家使用了意译大法,专心一意就是想回避这些难解的字词。

你说它注了吗?注了啊,挑一些义项少,用王力先生的话说,就是一查一个准的字来注。这些注释,简直就像警察办的铁案,确凿无疑,毋庸置疑,无可争辩之至。

你说它译了吗?译了啊。对一些义项明确的字词,你都能在译文中一一对照着找到。可是,那些义项多如牛毛的平常字,它就顾左右而言他。

你说它译了吧,似乎是译了;你说它没译吧,那肯定是没译。

尤其是绝大多数的虚词,原文中那个虚词明明在,可是,译文就像睁眼瞎一样,愣是当这些虚词不存在一般,视而不见谓之瞎啊。

你还不能去质疑编者。如果你问,这书不是说全注吗?怎么只是挑注呢?人家就说,自古就是注一部分呀,可是,人家古人挑注,虽说也是注一部分,但是,人家都是挑疑难的注,而现在的人,都是挑容易的注。

如果你还要追问,你不是说全译吗?人家就说,我都译了呀。你再问编者,为什么有些字你不译呢?当人家不存在吗?编者就说,翻译有时候就是需要意译,何况,陶渊明不是说了嘛,好读书,不求甚解嘛。再问虚词为什么不注,编者就说虚词没必要注。

所以,此前有人写了一篇文章,我在观察者网上看到过,说,现代人译注的古籍,大多数都是,你懂的,他拼命注;你不懂的,他肯定不去注,因为他也不懂。

所以,我很绝望,就试图自己来注释,然后讲给孩子听。

当我自己动手注释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这样做,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在今天这样一个讲究效益的时代,字字皆注确实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于是,我的心情也就在“还是继续做下去吧”和“去TM的咱不干了”中来回起伏。当我心情是“还是继续做下去吧”时,我感到有很大的困难;当我心情是“去TM的咱不干了”时,又有很多的朋友来鼓励我不要停。我也真是被折磨啊。

最近我就有点不想干了。

这不,又有朋友来鼓励我了。

有个作家朋友,在网上是这么鼓励我的:

从百度看到此文,又追到此处。读报任安书此处一直有疑惑,到底太史公怎么一个排列十受辱的次序,此前遍寻多处,对于这些“其次”几乎无人追究,草草读之,于是没有得解,兄之解释,豁然开朗,成一家之言,学习了!实在感谢!

即使是经典古文,常常读来上下文文义会糊弄不清,多个权威版本的翻译也往往难尽如人意,更不要说网络上去检索了,几乎得不到解惑,今天多花了一个小时,终于在网上看到您这个解读,可以说至少是在这个问题上非常认真考据,并得出合理答案的我看到的唯一一个人。致敬、关注、学习。

我不敢说,我的解读就是对的,但是,我至少是对这一小段文字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让这个世界上和我一样有相同疑惑的人,能多一个思考的角度。这难道不是善莫大焉吗?

我最近越来越感觉到,我们普通人,想做某件事情,但总是不得其法,总是做不成。我们长久地在认识的囚笼里打转,我们郁闷,我们徘徊,我们进退失据。我们想放弃,可又心有不甘;我们想继续,可又总找不到突破口。这时候,如果有个人,在你耳边轻轻说句话:于他,只不过是一句话而已;于你,不啻是惊天暴雷。

你的大脑,瞬间就明白了一切,就像你在雨夜的黑暗中踽踽独行,不明方向。你怀有一丝希望,但又满是绝望,正在这个时候,一声惊雷,一道闪电,划破了雨夜的黑幕,依稀照亮了前路。

你重又鼓起勇气,坚定地继续前行。你相信,目标就在前方,只要走,就一定能到达,古人不是说行则将至吗?

你能想象,今日一路上的坎坷和挫折,不过是他日风雨后回望时的风景,因为,你终是战胜了一切阻挡,包括你的心魔。

这就是这位作家朋友在我耳边轻轻说的几句话。

谢谢他。

以上。

0 阅读:0

军宸古文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