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归属感,从来不应该在别人的眼光里

墨香逸趣 2025-02-07 14:49:15

闺蜜小林最近离婚了。

深夜她给我发消息:“三十岁,没孩子,工作普通,是不是这辈子就完了?”这句话让我想起去年同学聚会,曾经班上的“乖乖女”阿雯抱着二胎出现时,周围此起彼伏的“真幸福啊”的赞叹声。可那天晚上,她却在洗手间偷偷抹泪——丈夫长期冷暴力,她却连离婚的勇气都没有。

一、“圆满人生”的标签,困住了多少女人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这样的逻辑:

读书时要比成绩,工作要比稳定,25岁后要比谁先结婚,30岁要比谁的孩子更聪明。仿佛女人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妻子”“母亲”这些角色才能成立。

我表姐是重点高中的班主任,带出过无数清华北大的学生。但每次家族聚餐,亲戚们的话题永远是:“四十岁还不生孩子,书都白读了。”连我母亲也常说:“女人太要强,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可那些按部就班走进婚姻的女人呢?朋友晓婷婚后辞职带娃,有天翻到婚前的工作照突然崩溃:“我现在连独自出门吃碗面的自由都没有。”

二、归属感,其实是“成为自己”的勇气

去年在云南旅行时遇到一位民宿老板娘。她45岁,离异十年,曾经是外企高管。现在的她晒得黝黑,每天清晨带着客人爬山采菌子,傍晚在院子里弹吉他。她说:“以前觉得离婚是天塌了,现在才发现,能按自己的节奏活着才是真正的踏实。”

想起“燃灯校长”张桂梅说过的话:“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那些在山区支教的女孩、夜市里摆摊的单亲妈妈、实验室里熬夜的女研究员,她们或许没有世俗定义的“圆满”,但眼里有光的样子,分明写着“归属”二字。

三、真正的安全感,是自己给的

心理学有个“储钱罐理论”:如果把安全感寄托在婚姻、孩子、他人认可这些“易碎品”上,就像把所有钱存在别人口袋。而读书、赚钱、培养兴趣、经营友谊,才是往自己的储钱罐里存硬币,叮叮当当的声音,才是安心的来源。

楼下早餐店的王阿姨守寡二十年,供儿子读完博士。别人说她可怜,她却把店面改成书吧,每周组织读书会。“现在我比年轻时更知道怎么让自己高兴。”说这话时,她正在插一束新买的向日葵。

写在最后:

女人的归属感,从来不是某个年龄必须完成的任务,也不是活在别人嘴里的样板戏。它可能藏在加薪时的那份骄傲里,在独自旅行的火车窗边,在学会拒绝的瞬间,甚至在一碗自己煮的阳春面里。

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踏实感”了吗?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吧——或许你会发现,这条路上,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感谢您的支持,您的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场无声的对话,您的每一次情感共鸣,都让这些文字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如果这篇文章曾触动您的心弦,不妨点个“赞”,让我们知道这份温暖已然传递。点击“在看”,“分享”此刻的感悟,让更多人加入这场心灵的交流。

0 阅读:2
墨香逸趣

墨香逸趣

把焦虑晾在阳台,和今天的风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