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审阅李特材料时,严肃地讲:安西失利责任在我,不是李特

史源历史专栏 2024-08-01 18:04:50

李特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革命烈士,曾经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等要职。提起这个名字,熟悉长征历史的读者,可能会联想到1935年他骑马持枪,阻拦中央红军北上的事情。作为鄂豫皖根据地出来的干部,李特确实曾有一些具体失误,但他的军事生涯中还是功大于过,九十年代被组织追认了烈士身份。

改革开放后,许多军队干部的“历史问题”被重点查实,恢复了应有的名誉。李特在西路军西征过程中,一度被认为指挥、决策失误,导致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写进了关于他的历史材料里。1986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同志,看过总政治部的相关材料后大摇其头,他很实事求是地为李特将军正名:安西之战李特根本没有失误!是我误判了守军形势,造成重大伤亡。李特于1938年被王明害死在新疆,许多老战友都为他感到惋惜心痛,李先念也是如此。

李先念提到的安西之战,是西路军历史上的最后一次成规模战役。众所周知西征结局惨烈,2万多名红军官兵,最后仅400多人到达新疆。李先念是亲历者和主要干部之一,他在1937年3月的石窝会议后,带领一个支队进行突围行动,前往新疆星星峡。这支部队有1200余人,被称为“左支队”,途经安西县城。当时李特也在队伍中,负责与安西县长谈判。

为什么要谈判呢?因为这个县长认为无法抵挡红军队伍,虽然我们战损严重兵力有限,但对方身处偏远县城,仅有30余名官兵,如何把守?县长怕红军攻城,提议进行“友好沟通”,可以把我军放过去,并且提供一批粮食给养,算是“礼送出境”了。如此条件并非不能接受,但在谈判过程中,西路军参谋长李特打探到一个重要信息:县长说走了嘴,暴露了自己的守城兵力。

回到部队后,李特如实向李先念汇报了情况:安西县长愿意放红军过境,但其实他们在城内只有30多个官兵。根据李先念晚年回忆,当时李特并没有提出要强行攻城,参谋长也没有这个决策权力,李特只是如实带回了谈判信息及条件。而真正决定不接受对方条件,全力攻下安西县城的,是李先念本人,他在军事上负主责。

人困马乏、物资缺乏的红军,为什么要打安西呢?因为李先念判断,既然对方没有抵抗能力,我军可以在安西城内获得真正补给,红军官兵状况将大大改善,这有助于实现前往星星峡的最终目标。所以李先念拍板:打城。后来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李先念意料。安西县长十分狡猾,他没有只跟红军谈判,而是利用这个空档通知了青海马家军,相当于做了两手准备。

马家军强在骑兵,他们增援安西县城的速度非常快。结果红军部队遭到突如其来的骑兵打击,人员死伤过半,苦战之后勉强离开了险境。如果不是强行打这一仗,左支队到达新疆的人数必然会更多,李先念为此自责不已,到了晚年也毫不讳言,为失利揽下全责。至于李特,他此前带回来的可以说是确实信息,只不过上级的决策受到情报限制,正中敌人下怀。八十年代在李先念的秉公执言下,李特的这段历史得到澄清,后来获得革命烈士称号。老一辈革命家的品德,是很厚重的。

0 阅读:18
史源历史专栏

史源历史专栏

带您遨游文史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