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门台,乃平阳整江江口北岸现存的唯一古老建筑。
在历史悠久的百年商埠浙江平阳县鳌江镇郊五板桥村,静静地矗立着一座造型典雅且极具韵味、建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古屋门台,乡亲们总是饱含深情地将其称作“梅家门台”。
这座门台作为浙南当地典型的清末民初建筑,彰显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建筑风格与魅力。其青砖黛瓦的搭配,给人一种古朴而又深沉的美感。鸱吻两两相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透露出庄重而神秘的气息。
门台面朝西南,呈八字造型,尽显大气与精美,每一处工艺都极为考究。那屋顶采用的是双落翼悬山顶的样式,檐口上行所施的人面瓦当栩栩如生,仿佛能与人交流。壁柱由青砖精心砌筑而成,底部的砖浮雕花卉图案更是精妙绝伦,一朵朵花卉绽放着,似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门楣处的斗拱、屋脊上的雕刻,无一不是精美绝伦,每一道线条都流淌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然而,此门台在漫长的百年岁月里,历经了无数的风风雨雨,饱经沧桑。它曾见证过狂风的肆虐,也承受过暴雨的冲刷,但如今依旧巍然伫立在那里。它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凝视着五板桥梅氏家族的世事变迁,见证着他们的兴衰荣辱。
同时,它也默默地见证了素有“瓯闽小上海”之称的鳌江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商业萌芽,到后来的繁荣昌盛,再到如今的现代化转型,这座门台如同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将这一切都铭刻在自己的岁月痕迹之中。它见证了鳌江的街道从狭窄泥泞变得宽阔平坦,见证了商铺从寥寥几家发展成鳞次栉比,见证了文化从传统单一走向多元融合,也见证了社会从简单质朴迈向繁荣进步。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承载着无数的记忆与故事,等待着后人去解读、去感悟。
梅玉冰滩涂上创业
在百年之前,鳌江乃是一处“宜农、宜商、宜学”的风水宝地。早在清光绪年间,其独特的魅力便吸引了来自玉壶(今属文成县)的梅兆江(1830 - 1894)到此谋求发展。
梅兆江之子第二代梅端恪(1866 -?),字阁葵,号玉冰。他不仅对长辈孝顺恭敬,在教育子女方面也颇具方法,而且为地方做了诸多公益之事。
经过梅家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精心经营,财富逐渐积累,家族人丁日益兴旺。其后裔不仅遍布古鳌头的各个角落,更有侨居海外者。
1932 年,整江知名文人王惺园听闻其邻居王履道讲述梅玉冰的种种善举与美德,并请求为其撰写寿序以补祝其初度之喜,于是挥笔写下了《梅玉冰先生开六秩寿言》一文。文中写道:“今政潮澎湃,士大夫辈率皆不尚道德而侧重功利,其能修身立行,足以振薄俗而式浮靡者,渺不可得。若先生,其有足述者焉。”此文对梅家人在鳌江口滩涂上围垦造田、辛勤创业的发家历程予以了称赞。
到了民国初年,梅玉冰的子侄辈皆已长大成人,且各自学有所成,在事业上也有所建树。并且,他们还和镇上的大户人家,诸如开新新货行的许家、南门街郑宝华银楼的郑家、曾里的曾家等相互联姻。整江开埠之后,市场繁荣昌盛,梅家所种植并加工的蔬菜,比如笋菜等,大量销往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先生家业农,宅傍有涂地,垦辟至五十余亩,专植瓜果。不十年而昔之荒涂蔓草,今一望皆成为浓阴绿叶。比年来,以农产品畅旺,运销于香港、厦门、汕头等埠,获利信蓰,满载而归。且为推广计,复设市场于整江,以资交易。论者咸称其经商之能。”
由于王惺园曾执教于整江公学,梅家子弟大多是他的学生,因此他对五板桥梅家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哲嗣浒、令、阮、康曾从游于门下,不惟此也,教育子侄,视如己出,并审其性质,何者宜农何者宜商,何者宜学,一一而为之培植。故今浒、鹤等善于商,修、皋等善于农,而康又善于学。”
五板桥村紧邻鳌江江口,江口的平安渡由于年久失修,每逢风潮时节,汹涌的江水便会漫过堤坝,致使农田被淹没。这篇文章还记录了梅玉冰见到江口码道被潮水冲垮倾倒,渡口通行艰难之后,他独自一人出资修筑,以便利行人通行的感人事迹。1930 年春,鳌江小学增添构建讲舍,经费短缺,梅玉冰再次慷慨解囊,拿出巨资以助力学业,充分展现了他急公好义的高尚之心。
走出了革命者梅康
从那古朴庄重的梅家门台之中,走出了梅玉冰之子、身为鳌江第一个党组织负责人的梅康(1909 - 1942)。
梅康继承了父辈慷慨好施的优良性格,在乡亲们中间拥有极好的口碑。想当年,笔者的祖父刚刚从福鼎移居至五板桥村的时候,恰好住在梅家的后门,以种菜维持生计。有一回,梅康得知笔者的祖父患病,毫不犹豫地拿出三块银元,催促他赶紧去诊所看病,切不可在家拖延病情。
上世纪二十年代,梅康在上海劳动大学求学期间,有幸结识了共产党人。1928 年,他毅然停学返回平阳,前往江南缪家桥,以开办同春和酱园店作为掩护,坚定地支持革命农民运动。不仅如此,他还曾慷慨出资购置枪支,全力支援农盐民开展武装斗争。
1930 年前后,他在鳌江镇上开设了源盛南货店,巧妙地将其作为中共浙南党组织与各地党组织联络的关键交通站。他甚至借口自己患有肺病会传染,在鳌江下埠的海涂柑桔园里建造了一幢小楼,专门为党内同志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提供隐蔽之所。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初期,浙南党组织的众多负责人都曾在这处小楼中住宿。
抗战初期,来自外地的革命青年前往山门抗日救亡干校学习,通常都会经过五板桥交通站这个秘密据点,而后再被转送前往山门。梅康一方面在鳌江镇经营店铺、管理交通站,另一方面还在小学教书育人。1937 年秋,梅康抵达山门,在浙闽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担任政治教员。邱清华、林斤澜等人都曾聆听过梅康的课程。
1938 年 4 月至 8 月,梅康在平阳县政治工作队辛勤工作。队员当中多数是充满进步思想的青年,其中还有些是新四军留守处派去的抗日救亡干校学员。梅康当时直接接受中共浙南特委和新四军平阳后方留守处党组织的领导,主要以宣传抗日十大纲领为核心任务,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推行减租减息,坚决反霸锄奸!其声势极为浩大,在有些地方甚至还组织了农民抗日自卫队。在此期间,梅康等五人成功建立了鳌江中心支部,他被任命为书记,直接隶属于浙南特委领导。梅康常常在人潮涌动的大庭广众之中,情绪激昂,满怀热忱地宣讲抗日救亡的深刻道理,直至声音嘶哑,再也发不出声音来。此外,梅康还积极协助《平阳日报》创刊,时常为《平阳日报》撰写社论等重要文章,为抗日宣传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1940 年,在那风云变幻的岁月里,于《平阳日报》工作的地下共产党员们匆匆赶到梅康所开设的源盛南货店楼上,举行一场十万火急的会议。原来,《平阳日报》勇敢地翻印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小册子,然而这一正义之举却不幸被反动当局察觉。
当他们尚在绞尽脑汁地商量应对之策时,平阳县长张韶舞竟丧心病狂地封闭了《平阳日报》报社,贪婪地掠夺了报社的全部财产,还凶残地逮捕了编辑主任黄藻如和会计王于东,就连当时正在报社投宿的木刻家林夫也未能幸免。
所幸的是,由于地下党组织的及时警觉,《平阳日报》的党组织得以幸免于难,未遭敌人的破坏。党员们在梅康的精心安排下,得以安全转移。在《平阳日报》被封之后,梅康等人毫不畏惧艰难险阻,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被捕的同志。他们四处奔走,积极联络各方力量,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努力。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黄藻如和王于东终于重获自由。
1942 年春,梅康在鳌江中心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殚精竭虑,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之光,年仅三十三岁便与世长辞。
如今,这片曾经由先人披荆斩棘垦荒拓土、革命志士呕心沥血奋斗过的土地,正朝着成为温州南部副中心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建设者们也郑重承诺,一定会传承和弘扬这方土地的历史文化。
梅家门台,它不仅仅是五板桥村在外侨胞游子归乡时指引方向的航标灯,更是一座承载着鳌江红色历史的不朽丰碑。这座门台或许在规模和历史年代上不能与附近的江口南宋斗门、明代九都塘沽、清代江口炮台相媲美。但在面对后者在前几年“大拆大建”的浪潮中均已消失无踪的残酷现实情况下,梅家门台及其所代表的地方历史文化,就显得愈发珍贵,其保护价值更是无可估量,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去守护。
(作者:刘荣锋 梅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