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到清,历朝历代的“伪政权”知多少?

巧凡评历史 2024-09-07 16:25:04

从秦到清,我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历经了数十个王朝——这是历代史家公推算是“正统”的。那么什么叫正统?简单说熬的日子够久,还能搞定大一统就肯定行。就像汉唐明清这四朝,国祚加一块就有1246年,占整个王朝时代的近60%。这还不正统,谁是?

就算短命,但还是能令华夏金瓯无缺,也基本没谁非得说人家不正统,比如秦、新、(西)晋、隋、元。这里边的新朝争议比较大,但主要是儒家在瞎起哄。想当初把王莽吹捧成“圣人”的是谁?叫嚣刘氏不让位给王氏就要天怒人怨的是谁?煽动万千士民生生将老王弄成了中国史上独一无二的“民选皇帝”的是谁?结果人家一失败,就立刻翻脸不认人,还称其为乱臣贼子的又是谁?

客观的说,比新莽得国正的一大把,比不上他的也有一大堆。犯不上单拉出来吊打,太欺负人,也太不要脸。

再次一级的,就是搞不定大一统,但在二十五史里边,人家能单独占上一部书,或者大家伙扎堆占上一部甚至不止一部书的。典型如南北两宋,魏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的那么一大堆割据政权。

最差的,就是存在于分裂割据时期,活跃于华夏传统疆域内,但或者地盘太小太偏,或者影响力太弱,或者得国者为番邦异族,又或者因为各种乱七八糟的原因,反正看上去不太正经,但完全无视好像又不行。于是便在正史的犄角旮旯给他们弄成一篇或几篇载记、列传什么的糊弄一下,好像跟正统沾点边,又好像不太够格的。比如西夏、大理、南诏,再如未被列入五胡十六国的20多个各族政权,五代十国时也有近10个小国乏人问津——这类能与大国强国共存甚至是比划两下的小国弱国,非说人家不够正统,好像也说不过去。

那么在历朝历代都不被承认,甚至视为叛逆、僭妄的伪政权有哪些?

说起来其中不少还大名鼎鼎,起码比相当多号称“正统”的更令人耳熟能详。比如西楚、玄汉、窦夏、武周、黄齐、桀燕、明夏、大顺、太平天国什么的,而且数量极其庞大——我翻了一天的资料,就划拉出来将近300个,而且可以肯定还有大量的漏网之鱼。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们的故事。

01

自始皇帝首创DZ以来,打造出史上第一个“伪政权”的家伙,其实是位老熟人,即给我们贡献出过一大堆成语和典故的陈胜。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与吴广在大泽乡发动反秦起义。随即陈胜被公推为王,立国号“张楚”,取“欲张大楚国”(《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之意——老陈是阳城人(今河南登封),曾为楚人嘛,所以这么搞在当时很寻常,并非是跟项羽有啥关系。

不过这个“张楚国”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也许还不到一年就随着陈胜被部下杀掉而烟消云散。此后反秦大业的主导权落到了刘项的手里,造反老前辈自然就被大家丢到了爪哇国。史家在提到这段岁月时,也理直气壮的将秦奉之为正朔,而不会称其为“张楚某某年”。

没把老前辈当“乱臣贼子”拎出来批斗一番,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当然也跟那个年代思想意识混乱、缺乏普遍的共识和认同有关——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即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陵寝出土的帛书中,就有赫然以张楚纪年的。

更邪门的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个至今仍被许多人视之为盖世英雄的人物,拿来冲锋陷阵是个千年一出的巨人,但治国安天下的本事就是个妥妥的侏儒了。在成为事实上的无冕之王以后,他居然对称帝立国、坐拥天下的兴趣还赶不上衣锦还乡,在家乡父老面前显摆一番,居然干出了逆历史潮流、分封出十八路诸侯的大蠢事。

若非项羽自己作死,这天下哪还有刘邦什么事?

而在那场轰轰烈烈的楚汉争霸中,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的大多数,充其量也就是个啦啦队甚至是匪兵甲的角色。即便是见机快或走狗屎运投了汉,最终也没逃过面善心黑的那个汉高帝挖的坑,大多是身死国除的下场。唯一的例外是吴芮,据说是得了张良的指点,哪怕刀架脖子上仍对大汉朝“忠心耿耿”,就是不反,这才得以苟延残喘下来。

只可惜第五代长沙王吴著死活生不出儿子,被汉景帝刘启抓住机会赶紧除国,终于消灭了大汉朝的最后一个异姓封国。

所以这些跟闹着玩似的所谓诸侯国,自然没人视之为正朔。

西汉一朝210年,除了刘邦活着的时候有点乱糟,大部分时间一直很消停。哪怕刘彻在位时刮地皮刮到飞起,刘洵之后的历任皇帝一个比一个没干劲,但要说什么权臣阴谋篡权啦,军头儿举兵造反啦,民众不堪压迫举义啦,不能说一个没有,但真的极为少见。而且即便是偶尔冒泡的,也实在没啥看头,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其少见的现象。

“伪政权”列表之一

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二。其一是在DZ时代的初期,大家都没啥经验,更没有多少“以史为鉴”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没像老秦那样既人缘差又搞得太过分,大家都能容忍。就算不想忍的,往往也没啥招儿——像刘彻那样穷兵黩武、滥用民力的,要是往后800年,保证杨广啥样儿他啥样儿。可搁在西汉那会儿呢?老刘随随便便下了个《轮台诏》,连句“我错了”都懒得说,结果刀都抽出半截的天下士民就兴高采烈的回家过日子去了。

到西汉末年,汉哀帝刘欣没干劲到了问出“吾欲法尧禅舜,何如?”(《汉书·卷九十三·佞幸列传第六十三》)这种奇葩之语的地步。就这,王莽还是过了将近10年才壮起胆子篡汉。

第二个原因,就是刘邦的子孙不论贤愚,但除了刘彻外都不怎么喜欢折腾,更愿意躺平,当然广受官绅士民的好评。再加上他们那个泼皮祖宗定下的“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诛之”的规矩实在太深入人心,以至于又冒出个哪朝哪代都见不着的奇葩事——新莽末年,天下义军蜂起,其中实力最强大的莫过于赤眉、绿林这两股势力,带头大哥分别是樊崇和王匡、王凤兄弟。

可是打了半天,两军发现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甭管是世家、豪强还是普通百姓都不待见他们,视之为草寇。而要是得不到这些人的支持,赤眉、绿林就算闹出的动静再大,也无法得到充足和持续的财力、兵源支持,早晚药丸。这可咋办?

最后还是王匡想出了好主意。就是寻摸到个刘汉宗室子弟叫刘玄的并奉之为主,然后就宣布自己压根就不是造反,而是“匡扶汉室”,并且现在已经成功了,诸位还不赶紧来“纳头便拜”?

一时间应者如云,刘玄还真被好多人当成了“大汉天子”,史称玄汉。

于是很快就有聪明人有样学样,比如樊崇就弄出来个赤眉汉,刘永搞出来个梁汉,还有一帮子河北土豪一看就大叫着这招妙啊,然后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全力支持起一个名叫刘秀的宗室破落户……

因为河北最强的一股军事力量号称铜马军,所以刘秀称帝后一度被称作铜马汉——跟在当时拥趸最众、普遍被视为正统的玄汉相比,铜马汉才是个妥妥的“伪政权”。

当然后来刘秀大发神威把别人都打趴下了,自然就将其统统“证伪”了,他才成了正统。

但跟老祖宗刘邦所创之西汉相比,刘秀的东汉先天不足,具体说就是腰杆子不够硬。

为啥?因为刘邦之天下,都是靠自己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张良、萧何、韩信牛不牛?可要是没有老刘慧眼识珠简拔于微末,他们又算老几?故此可杀之、贬之、斥之;彭越、英布、臧荼之流皆为一时之雄,但刘邦心情好了可封之为王,哪天改主意了想要亲手将其炖了,他们就算想自煎自烤,都没有任何可能。

所以老刘才敢理直气壮的叫嚣“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诛之”,更重要的是大家还认。

02

可刘秀不一样。他一开始踏上造反道路时就是大哥刘縯的小跟班,而刘縯又是跟着绿林军和刘玄混的,所以压根就没什么班底。等到大哥被杀,自己又受猜忌被撵到河北去送死,在群狼环伺下刘秀别说要成就大业了,就算仅是为了保住条小命,也就只剩下了一条选择,那就是继续抱大腿。

东汉开国功臣的所谓“云台二十八将”里边,除了部分大哥给他留下的南阳老乡,剩下大多都是河北豪强。甚至为了搞到真定王刘杨的十万大军,刘秀不惜抛弃真爱阴丽华娶了郭圣通为正妻(当然后来又废郭立阴),可见他当年弱势到了何种程度。

人家出人出钱甚至是豁出命去替你打天下,肯定不是为了学雷锋。所以刘秀得了天下之后,就必须予以回报或者叫分红。因此相比西汉,东汉打刘秀那辈儿起腰杆子就硬不起来,皇权始终不振,到了明庄二帝之后就沦为外戚、宦官、世家轮番操弄的工具人。桓灵二帝之后更是让乱世枭雄们想杀就杀、想废就废,彻底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玩具。

皇帝自己都不给力,就别怪别人不把你当盘菜了。

所以从东汉中期开始,各种反朝廷、反皇帝的“义军”就层出不穷。其中有些见识或者野心的还动辄称王称帝,就算没想过把洛阳城里的那位大汉天子撵跑,起码也有了平起平坐的想法。

可问题是,想要搞定一大堆竞争对手、最终问鼎天下,成为青史留名的所谓“正统王朝”固然是千难万难,但想弄出个昙花一现的“伪政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伪政权”与流贼草寇最大的区别,是你得先称帝,还得琢磨出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国号。然后还得取个新的年号——称帝(称王也凑合)、立国、建元这三步基本上少了哪个都不行,否则连“伪政权”都配不上,还是流贼草寇。

可自从楚汉争霸以来两三百年,一直都是刘家坐江山的大汉天下,搞得大多数人都忘了该怎么造反了,所以净闹笑话。你看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那阵子,除了随便划拉个姓刘的、国号只能也必须叫“汉”的以外,那些外姓野心家搞出来的国号都是些什么玩意?成家、武安、淮南、西平——无不透着一股子浓浓的山寨货的味道,这还能成事?

而自东汉中期陆续爆发的民间起义,因为领导者的水平问题,往往连新建国号和年号的意识都没有,以为自己弄个“T上皇”、“T上皇帝”、“黄帝子”之类的貌似高大上的称号,就能跟洛阳天子平起平坐甚至压过一头,最终只能沦为人家的笑料。

这样的家伙,甚至连混上“伪政权”的资格都没有。

还有一些聪明人,比如隗嚣、张步、庞萌等,或者出身世家、豪强,或者见过大世面,想干点啥总不至于像上述人等那样瞎胡闹。但从始至终,称帝、立国、建元之类的程序人家一步不走,就是割据一方,然后观察天下大势,再决定是战是降。

“伪政权”列表之二,绿底是仅称帝,黄底的未称帝但在实际上割据一方,下同

要不怎么说人家聪明呢?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碰都不碰,这就留下了余地——后来刘秀平天下,成家的公孙述、武安的延岑、淮南的李宪之流失败后唯一的下场就是身首异处,没准还会被诛灭九族,就算投降都没用。而隗嚣、张步、庞萌等“低调人士”呢?降汉后照样享受高官厚爵,就算有过拥兵对抗“王师”的黑历史,只要及时认识到错误,起码也能保住一条小命。

当然降而后叛的,就是另一回事了。

03

所以甭管哪朝哪代,想搞出个盘靓条顺的“伪政权”来,称帝、立国、建元(刘彻发明年号前的时代不做要求)这个“三合一套餐”缺一不可。然后痛痛快快的被刘邦、刘秀、李渊、朱元璋之类的正统打趴下,再洗白白受死,就算齐活了。

所以想弄出个伪政权来,还真不是件容易事。

像汉末之际风云交汇、群雄蜂起,更是靠着一部《三国演义》成了“网红”,随便拎出个路人甲来没准都有个在后世令妇孺咸知的鼎鼎大名,可结果呢?

搞成了正统的就仨,曹魏、蜀汉和孙吴。伪政权更惨,就袁术的仲氏和公孙渊的伪燕这俩货,还都是笑话一样的玩意。

所以搞伪政权的难度就在于,你在当时根本弄不清楚这玩意是正是伪,风险极大。比如袁绍吧,条件好得冒泡,四世三公,根红苗正,蹲家里啥都不干就有无数人为其奔走疾呼“本初不出,奈苍生何”。名声大到了这厮都不用出动本尊,都能被公推为诸侯盟主——要是此时老袁一上头,给大家端上个“三合一套餐”,你猜结果会咋样?

且不提曹操、韩馥、公孙瓒等老冤家会是何等欣喜若狂、疯狂来攻,就算在袁氏集团内部,信不信前一刻还将其奉之为“明公”,转眼间就会弃他而去,没准还有起兵“讨逆”的?

所以别说袁绍了,就算曹老板这种几百年一出的豪杰人物,哪怕已经一统北方、拿大汉天子当橡皮图章玩了,也只敢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卷一·武帝本纪第一》)。

为啥他只能做周文,却做不得周武?因为曹老板当了一辈子的汉臣——哪怕“实为汉贼”,但欺负皇帝是一回事,也不叫事,可要是篡了帝位,可就是另一回事,而且是很大的事了。

起码一个“得国不正”的骂名是跑不掉了。而且早就看他不顺眼的史家,更会不遗余力的替他打下的那座江山“证伪”,所以何必呢?

曹丕没这个负担,因为他的一切都是亲爱的老爹地给的,与汉帝何关?所以小曹就敢理直气壮的篡汉为魏。而早就等得心急火燎一嘴大泡的刘大耳朵,也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称帝了——都是为了“匡扶汉室”嘛,谁能挑得出毛病?

至于孙权就更鸡贼了。他先是不断怂恿姓曹的先吃螃蟹,为此不惜跟盟友(蜀汉)反目和丢人现眼的称臣受封。等姓曹的和姓刘的老冤家们都称帝了,他照样悄咪咪的蹲在江东察风观色。直到快十年过去了,这个紫髯鼠辈、碧眼小儿确认了姓曹的和姓刘的都没遭天打雷劈、个个活蹦乱跳,这才战兢兢的称帝立国。

你看,搞个正统都得这么费劲、这么小心,袁术、公孙渊什么的就更像是瞎胡闹了,不愧伪政权。

“伪政权”列表之三

西晋以后,形势就不一样了。

姓司马的自己作死,结果搞出来个五胡之乱。一时间中原大地上,尤其是北方堪称群魔乱舞,有枪就是草头王。从西晋永安元年(304年)刘渊立前赵到开皇九年(589年)隋军南下灭陈,在这285年的分裂乱世里先后有将近100个割据政权旋起旋灭,其中被史家认为算是正统或跟正统沾点边儿的就有50个左右。

那没被列入“白名单”的另一半倒霉蛋们又是咋回事?

虽然世道乱糟糟,所谓正统的标准也被不断拉低,但毕竟底线还在,还是要满足一些最低标准的。

其一就是国祚的不能太拿不出手。不说百年以上(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能熬过百年的王朝只有16个),起码也得听过个十年八载吧?总不至于别人还没听说过你的名号,你就没了吧?

因此像仇池、阴平、邓至等小国,地不过一州数县之阔,而且还都是人烟稀少、产出无几的穷乡僻壤。但却因祸得福,无人觊觎,最能熬的到了杨坚问鼎天下时还活蹦乱跳着呢——这在乱世中,就是最大的本事,让人不服都不行。

其二就是够折腾、闹出的动静大也行,所谓会哭的娃有奶吃是也。典型如冉魏,倏忽不过两三年即亡,而且“外交关系”极差,几乎能够得着的邻居都在围殴他,够不着的如东晋也出兵堵死冉闵可能的退路。都混这么惨了,冉魏怎么能位列正统,冉闵还在《晋书》中混到了一篇载记?

其实这跟冉闵的族裔无关(事实上在他的大半生中都自认为羯人),更跟那个莫衷一是的“杀胡令”扯不上多大关系。关键就在于身为石虎的养孙,他亲手终结了后赵这个北方庞然大物的生命,然后又将其残骸统统喂进了前燕的肚子。

这才给了弱小的慕容鲜卑崛起的契机。此后无论是燕晋间的南北争雄,还是燕(前)秦间的东西制霸,以及更后来的东北南北各种鲜卑燕遍地冒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皆拜冉魏之赐。所以冉魏虽是昙花一现,却影响了此后数十乃至上百年的历史——他要不正统,后边的大家伙都得乱套,所以即便是捏着鼻子,这个账也得认。

与冉魏截然相反的例子则是桓楚。

想当年桓温篡晋之心堪比司马家的老祖宗司马昭,那叫一个路人皆知。结果却被王彪之和谢安拿一手拖字诀耍得团团转,最终至死也捞着那张龙椅。所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老桓之子小桓,也就是桓玄学乖了,根本不跟你扯淡,直接一把把晋安帝司马德宗拽下来,终于让九泉下的老爸可以瞑目了。

可老桓虽未成事,但毕竟在东晋这一亩三分地上拳头最大最硬。等轮到小桓,就只剩下拿脸去迎战刘裕那沙包大的铁拳的份儿了,所以桓楚只好半年亡国。

可以说没有桓楚,虽说不至于就没有后来的刘宋,但显然刘裕想要篡晋自立的难度系数至少要提高好几十个百分点。再考虑到刘裕在如此顺遂的条件下还称帝不足两年就挂了,桓玄要没折腾出这场闹剧,没准还真就没刘宋啥事了……

这么大的历史作用,桓楚为啥就没像冉魏那样混上个正统?

“伪政权”列表之四

“伪政权”列表之五

这就不得不再次提到屁股决定脑袋这个老话题了。毕竟绝大多数的史家都是汉人嘛,所以东晋就算再怂、再废,在他们的笔下也是毫无争议的正统。你小桓篡的是伟光正加高大上的正统大晋,关键还没篡成,所以你不是叛逆、妥妥的伪政权,谁是?

类似的还有国祚33年的西梁。如果萧詧当的是南朝附庸,那绝对就是个如假包换的正统王朝了。可谁让你向北朝称臣呢,所以伪政权没跑了。

叛胡为正,逆汉即伪——前者成不成功都是正统,后者没逆成就是西贝货。这就是历史的逻辑,起码是绝大多数正史的逻辑。

04

从隋末到五代的这近400年,是史上各种伪政权最扎堆的一段时间。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尚武、无论军队还是士民最桀骜不驯的一个时期,所以成天有人扯旗造反,有啥可奇怪的?

究其原因,就是自魏晋以来胡风南渐,与相对内敛平和的华夏传统社会风气激烈碰撞又相互融合,使得哪怕是最保守的世家大族,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把“耕读传家”的口头禅,在不自觉间改成了“刀书双美”……

大家都喜欢耍刀子,当皇帝的脖子难免就有点凉飕飕的了。

就像杨广那样急功近利的大兴土木、刀兵,确实非常过分。但比他更过分的例子还少吗?可始皇帝一瞪眼,强如刘项也得乖乖低头当顺民。刘彻轻描淡写的扔出一纸《轮台诏》,天下士民就欢欣鼓舞,好像自家地皮没被皇帝陛下刮出过漫天的火星子似的。

可杨广就算把眼睛瞪成斗鸡眼,人家王薄还是在叫嚣“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民间的小说曲艺说起隋末各处义军蜂起的盛况,用“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来形容,我曾以为夸张了。可在翻阅了史料之后才发现还是我的格局小了,说上百起都是保守估计……

反正那时侯的人就是这么莽、这么勇。可反过来一想又有啥用?正统的还不是就一个唐?

“伪政权”列表之六

但这事吧,还真不是这么简单的。

其实像窦建德、王世充、李密、薛举、梁师都、刘武周、刘黑闼、萧铣等人都算得上是一时枭雄。要是换个王朝末年,没准他们中的哪一个也能扫平天下,成就一朝基业,再不济也有割据一方的雄主之姿。只可惜,他们倒霉催的摊上了个李世民,还买一送一搭上了个李靖……

秦王扫北,卫公平南——这么超豪华的阵仗搁谁能受得住?所以只好被一一“证伪”了。

这对大唐朝是好事,但又好像没那么好。为啥?大概是因为大唐的头个年号名为“武德”的缘故,搞得整个王朝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几乎个个武德丰沛到过剩,李渊、李世民、李治爷仨有外姓人乃至外族人可以收拾,倒是爽透了。可你们把能爽的内贼外患清扫一空了,让子孙后代拿什么去爽?

那就只好自个儿打自个儿玩了。

从高宗末年到玄宗初年的将近50年里,老李家成天不是三舅妈满世界追杀小叔子,就是父子反目、叔侄相煎、兄弟阋墙,再不就是姑嫂骂大街……反正上演的统统都是伦理狗血大剧。隔三差五的要是不闹场宫变、兵谏,不整死三五个龙子凤孙,长安和洛阳的百姓都会觉得生活里缺了点什么,或者觉得这个世界有点不正常。

李家人大乱斗的结果,就是从杨坚到李世民经两朝数代皇帝费老鼻子劲才镇压下去的士族门阀们,又活蹦乱跳起来。等到李隆基好容易摆平了自家的那点破事,再抬头一看——我去!均田制崩了,租庸调制废了,依附其上的府兵制自然也该散摊了。总之一句话,就是连李隆基想睡个安稳觉,都找不到几个站岗靠谱的了。

无奈之下他只好改革兵制,开始募兵。可募兵就得发军饷,不能再像府兵那样“白嫖”,朝廷根本负担不起如此巨大的支出。再者更可怕的是,府兵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根本不用担心军队造反;可募兵就是兵随将走了,向来都是孕育军阀的温床,李隆基可还敢像从前那样把天下近八成的精兵都堆在长安周边?

他当然不敢,所以只好把大头兵们统统都撵到边镇,并搞出个十大节度使负责统御。这就导致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一直被李家皇帝牢牢握在手里的兵权,失控了。

所以自此之后的将近150年里,大唐天子先后6次被人从长安的热被窝里撵走,不得不四处流窜“巡幸”。而这其中除了一次是因为大意被吐蕃人占了把便宜外,剩下的统统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军阀们干的。就连黄巢那回,若非诸镇跟田令孜斗气而集体放水,老黄就算生出三头六臂也摸不着长安城的边儿。

只不过在那时候皇帝跟藩镇是共生的关系,虽然成天打打闹闹,但每回都是床头打完床尾和。再者大家都是节度使,凭啥你安禄山、朱泚、李茂贞就敢腆着张大脸称王称帝,还想让我们称臣?还有黄巢那个泥腿子,一副沐猴而冠的恶心样儿,不揍丫的留着过年?

所以大唐虽然隔个十年八年就得丢人现眼一回,但每回都有惊无险,伪朝、伪帝们也纷纷被证伪,直到朱温又把唐昭宗李晔从长安给拐走了……

这回是真打不过了。既然没法再证伪,大唐只好完蛋,后梁就成了正统。

但打不过归打不过,不代表就服了。就像前边说过的,都是节度使出身,凭啥就你能称王称帝?

于是又是一个遍地草头王的五代十国——其实就是原来晚唐藩镇的Plus版而已。

但都是节度使换个马甲,那为啥有的成了正统,有的却只能是伪政权?

最大的原因就在“独立性”这三个字上边。

五代梁唐晋汉周,虽然连北方都从来没完全统一过(后唐差一点),但无疑综合实力远胜于南方的十国,向来被视为正统中的正统。因此哪怕是给契丹人当儿皇帝的石敬瑭当上了中原之主,也不乏南方割据政权照例跑来奉表称臣,然后一点不耽误再跑回家关起门来称孤道寡。

典型如吴越,甭管轮到谁在汴州或洛阳当家,都一点不耽误姓钱的颠颠跑去叫爸爸。更夸张的高季兴搞出来的那个北楚(又名南平或荆南),甭管南北哪儿又冒出一国,一律甘愿当马仔,图的就是人家一高兴给的赏赐,故被诸国戏称为“高赖子”。

“伪政权”列表之七

但甭管多不要脸,也甭管朱温、李存勖和柴荣们的拳头有多大多硬,但你敢往南方诸“臣国”派个官、驻个军、收个税试试?保管骨头最软的高赖子也会秒变高硬汉,跟你死磕到底。

这就是独立性,所以人家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就是正统。相反你看王处直弄出来的那个北平国,就是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的直系跟班,“出入境”跟逛自家后院似的。要钱你得给钱,要兵你得出兵,一旦有点不服管的趋势说灭你就灭你,这不是伪政权是啥?

再如王镕的那个赵国,一会儿投梁,一会儿降晋,仗着有钱两头喂,简直把墙头草当得飞起,这又能算是什么正经玩意?

刘仁恭和刘守光爷俩倒是头铁,连李克用这样的狠人都敢耍。但问题是幽州镇的百战精兵早在晚唐就基本打光了,剩下的歪瓜劣枣根本经不住沙陀李氏如狂风骤雨般的报复。所以桀燕不足三年即亡,刘氏父子俩也被送至李克用的灵前剖心挖肝,自然与正统无缘。

05

靖康二年(1127年)时,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匆匆即位。面对金军南下“搜山检海”的压力,他一度在北进、西逃和南窜的选择上犹疑不定。此时作为东京留守和铁杆北进派的宗泽为了说服皇帝,进言道他已经招抚丁进、李成、杨进等“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宋史·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共守京师。结果这话不说还好,赵构一听立刻脚底抹油逃往扬州,速度简直比他的车神祖宗还要快上三分。

虽然跑得很是丢人现眼,但作为大宋皇统仅存的独苗,我们又不得不捏着鼻子夸他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为啥?如果说大宋朝的官军都是战五渣的这个事实众所众知的话,那么民间义军战斗力之低下,更是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被招安后南下征讨方腊,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才取得了胜利,给人以一个强烈的印象,那就是“圣公”驾下的军队,那是真的很能打。

可事实上呢?

宣和二年(1120年)秋方腊发动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然后赶鸭子般的把战斗力约等于零的大宋江南地方兵撵得满山跑。这就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很快派“名将”童贯南下平叛。

童公公带着15万禁军一路狂奔,仅用了一个多月就跑到秀州(今浙江嘉兴附近),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即与方腊主力展开决战,并将其一战打崩。从此方腊沦为流寇东躲西藏,但仍在两个多月后被俘斩。

近乎兵不血刃解决掉方腊以后,童公公又率领这支部队北上履行与女真人达成的海上之盟,即“解放”幽云十六州。此时辽国的主力部队已经被女真人基本打光,就剩下耶律大石和萧干带着3万左右残兵败将与宋军决战于白沟河。结果被如狼似虎的女真人揍得连亲妈都认不出来的契丹人,遇到在方腊义军面前如狼似虎的大宋官兵时,突然间也变得如狼似虎起来,一个冲锋就将其冲得稀碎——场面那叫个惨呐,史载“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带死尸相枕藉,不可胜计”(《三朝北盟会编·卷七》)。

话说方腊的义军可是号称国祚长达319年的大宋朝的四大农民起义之一,结果在这场大鱼吃小鱼的游戏中,只配当个虾米的角色。而同为“四大”之一的“梁山好汉”是怎么完蛋的?后来被女真人俘虏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知府张叔夜临时招募了一千个民兵设伏,就将其一网打尽,“宋江哥哥”只好领着弟兄们投降。

宋朝义军中的顶级战力都菜到这个份儿上了,赵构再不跑,难道等着给女真人上菜?

话说当年石敬瑭当带路党,耶律德光带着契丹的“开国精兵”南下中原灭了后唐,然后骄纵放任部下烧杀劫掠,这可就惹火了咱们的河南老乡。结果怎么样?各路义军、乡兵蜂起,打得契丹人哭爹叫妈,吓得耶律德光抢过头骆驼骑上去撒丫子就跑,十分有赵构他车神祖宗后来的风采。而且最后还是没抗住惊吓和疲累,逃到杀胡林(今河北栾城)就挂了。急于逃命的契丹人顾不上礼仪,匆匆拿盐把他们的主子腌成了“帝羓”——也就是木乃伊,然后继续头也不敢回的往老家跑。

仅仅过去了200年,反差之大简直令人匪夷所思。这是为何?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个王朝的尚武精神,已经被人为的强行阉割掉了。

所以连宋朝这个正统都这副熊样了,伪政权还有啥看头?我甚至觉得要是把窦建德、李密、薛举、刘黑闼等隋末豪杰或是晚唐、五代(仅指后梁和后唐)的几个大军头穿越到宋初,保证个个能把赵大打出翔来。就算是高开道、徐圆朗、杜伏威这样二三流的角色,也足以在宋辽夏这种菜鸟互啄的三国鼎立中,再添上个三足、两足的。

“伪政权”列表之八

从李存勖带着五千疲兵就敢硬冲耶律阿保机亲领的“三十万大军”(实有10万左右),还能将其一冲击溃。不仅如此,还不依不饶的冒着大雪狂追百余里,杀得阿保机也带着不到两万人逃回老家,到童公公趁大胜之势五打一,还被契丹人的亡国余孽杀到遗尸数百里,有时候我真怀疑唐宋两朝是不是换了人种?

元朝的伪政权其实也没啥好说的,但理由跟宋朝正相反——蒙古人实在是太能打了。

因为不知道怎么治理一个农耕文明的王朝,所以蒙古人始终在瞎胡闹,逼得老百姓根本没法活。所以单论民间起义以及因此产生的伪政权的数量,元朝足以傲视历朝历代。可数量再多又有什么用?蒙古人跟打地鼠似的,冒出一个按死一个,毫不费力的全部证伪。到最后人家甚至打烦了,元末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什么的看似在南方闹得风起云涌,但蒙古人压根不在乎,反倒兴致勃勃的打起了“内部教学赛”——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皇后奇氏、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各支一摊,领着一堆乱七八糟的“帖木儿”互殴。直到把自家的精兵强将基本都内耗光了,朱元璋才磨磨蹭蹭的过来北伐,蒙元遂卒。

“伪政权”列表之九

所以明末元初的那一大堆伪政权,其实都是朱元璋“替”蒙古人干掉的。与其说什么驱逐鞑虏,还不如说是场内战。

06

终于说到明清了。不过这篇文章的篇幅有些过长了(而且快把我累死啦),尽量长话短说。

明朝的大多数皇帝,其实对老百姓非常的坑。就比如朱棣,为了营建新都以及北伐蒙古,他靠滥发大明宝钞这个损招几乎搜刮尽了民间资财,不知道弄出多少家破人亡的惨剧。要换成暴脾气的汉唐百姓,不知道要砍掉姓朱的狗头多少次了。再如朱厚熜,在南倭北虏闹得最凶的时候国库一年的收入惨到只有区区200万两,而这厮光是修道炼丹就得花掉300万两……

这样的昏暴货色,放在哪朝哪代都是妥妥的亡国之君,而自打开国之日起,明朝的各种民间起义以及自封的山寨皇王也是数不胜数,但统统如宋元一样的没看头。为啥?明军打是肯定没有当年的蒙古人能打,烂也没烂到赵家兵的那个程度——虽然闹出过开国不到80年就逃亡掉将近一半官兵的奇葩事(从永乐年间的280万到正统年间的160万),但收拾些区区“叛逆”还是不在话下的——还是尚武精神的问题,从军队到百姓都不行了。

直到冒出个下岗邮政职工李自成。

“伪政权”列表之十

清朝在这方面的问题,初期根源在于民族,末期则以经济为主。当然姓爱新觉罗的必须背锅——前者不用多说,后者更是自找的——又是摊丁入亩又是普及高产作物,搞得人口大爆炸,一口气炸到了4亿多。以传统农业经济的产出能力,根本没法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到最后地主的肚皮也没比佃户大几圈,统统饿得要命,凭啥不反他母亲的?

当然你也可以说丧权辱国、驱逐鞑虏什么的。但满洲人要是能喂饱绝大多数臣民的肚子,洋毛真能打得进来?谁闲得蛋疼非得去造反?

“伪政权”列表之十一

虽然克林顿人品不咋地,但他说的一句话堪称至理名言——笨蛋,关键是经济(It’s the economy, stupid)!

古今中外,莫不如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哪来的伪政权?

1 阅读:40

巧凡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