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40度的高温,让成都仿佛陷入一片火海,而空调房是唯一的清凉地。每当有小区临时限电,小区群里的一片哀嚎声能震碎屏幕。
在没有空调的以前,避暑降温最关键的一样东西是:冰。
盛夏酷暑时节,一杯冰饮是抵挡烈日高温的最佳选择。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冰饮不是水也不是茶。
是酒。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储冰来制冷的国度之一。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专门负责制冰、贮冰的官吏,称为“凌人”。冬日天寒地冻之际,从湖中河中凿下大块冰块,贮存在背阴处的冰窖中,等到夏天烈日炎炎时才取出使用。而这么一整套完备的藏冰机制,主要作用就是用于宴饮。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两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曾侯乙铜鉴缶”。这件器具的构造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方鉴,内层为方尊缶,内外层之间有充裕空间。夏天在内层的方缶内装酒,外层的方鉴装水,再将冰块置于二者之间,就能在夏季饮上一杯冰凉透心的美酒了。
屈原在《楚辞》里写“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意思是说夏天饮酒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喝起来清凉味甘尤其舒服。因此这件青铜器也称为“冰鉴”。
只是冰鉴不仅制作华丽精巧,更重达170公斤,是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战国时的原始青瓷冰酒器:在底部的盘内放置冰块,在上面的圆孔器皿中加水,再将酒杯置入圆孔,一样可以得到一杯冰酒。
青瓷冰酒器
即便原始青瓷相比青铜制作起来要平民化多了,但真正珍贵的其实是冰块。只有极少数的贵戚,才能在夏季享受到冬天贮存的冰块。一直到唐朝,夏天的冰块有时竟然都跟黄金玉器的价格差不多。
而平民能享受到冰饮,得益于偶然的一项伟大的发现:硝石成冰。
唐朝末期,工匠在开采火药原料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迅速且大量吸收热量,足以令水结冰。因而诞生了“硝石制冰”:将水置于罐内,再将水罐置于盛水的容器中,不断在容器中加入硝石,一罐水就变成了一罐冰。更惊喜的是,溶入水的硝石还可以通过结晶的方法提取出来重复使用。
这项发明,堪称普通人避暑驱热的大救星。宋朝商业繁荣,民间制冰业催生了冷饮业,首都汴梁有各种冷饮铺子。不但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画有挂着“饮子”招牌的冷饮摊,南宋《武林旧事》这样的宋人笔记里也记载了“雪泡梅花酒”类似的佳饮。大批专门的贮冰专业户更出没于市井间,专以贩冰为业。
《清明上河图》上的饮品店“饮子”
即便如此,直到明清冰块也并非人人能拥有。明朝每到三伏,宫廷会举行颁冰仪式,将贮藏的冰块分发给京城的大小官吏们。清朝的北京,全城有18座冰窖,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雪池冰窖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实在没有冰块的地方,也有冰镇的简易方法:井水。不论天气多热,井里刚刚打上来的水都是冰凉的。买不起冰块的普通百姓,会在早上拿一根绳子拴住酒瓶放进井里,晚上干完活回家,取出冰镇了一天的酒,小酌两杯即能获得辛苦后的幸福满足感。
不仅中原地区引用冰酒,边疆地区也不遑多让。最晚在西汉,如今的吐鲁番地区已在饮用冰镇葡萄酒。到了魏晋南北朝,冰镇葡萄酒升级成了冻葡萄酒,后世学者称之为“类冰酒”。
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茶饮还是其它饮品,纵然冰凉无二致,但始终都不及冰酒快意。无论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时的觥筹交错,还是普通市井百姓吆五喝六时的划拳对饮,酒是不可替代的爱物,冰则是不可或缺的属性。
虽然冰饮习惯自古已有,即便威士忌加冰已是举世皆知,但白酒冰饮的口感提升,仅仅是近百年来甚至几十年来的事。
在白酒刚刚出现的初代蒸馏酒时期,比起冰饮其实更适合加热饮用,这是因为产生的风味和香气物质非常丰富,而假如工艺不够精致、某些物质过多反而会对口感产生影响。因此常常加热让过多的物质挥发掉,口感会更精醇。
而白酒的精髓在于协调:各种风味和香气物质既不能过多、更不能缺少,比例精准协调一致才是境界所在。近百年的发展加上现代科技的加持,白酒的发酵技艺和出产工艺有了巨大提升。初期白酒加冰其实相当于降低度数,可能会导致出现浑浊、寡淡的现象。
而近年来的白酒,已经可以做到在加冰后依然保持香味优雅细腻、口感醇香柔和的品质。传统认知中白酒不适合冰镇的旧习、一到夏天就是白酒饮用淡季的陈见,如今已不再适用。夏季冰饮的时尚风潮中,白酒如今也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夏天外出旅游自制冰镇饮料,你会吗?
其实从古到今,夏日的一杯冰酒都是愉悦自己的最佳方式之一。古人挖空心思,让夏日的酒里包含冬天的冰凉;现代人即便吹着空调,也难挡一杯冰饮的诱惑与刺激。炎热的夏季,很难找到比一杯冰饮更简单同时又令人充分放松的生活方式了。
古往今来无数个漫长酷热的夏季,一杯冰酒始终贯穿其间,一如中国人日常餐桌上贯穿四季的一杯全兴酒。
黄浦江上的“全兴”游轮
“品全兴,万事兴”。一句国人耳熟能详的口号,既在黄浦江的这艘游船上,更早已进入了许多人的心里。在这个连日高温的炎夏,试着品一杯冰镇的全兴酒,也许会给自己带来一点不寻常的感受,造就不一样的惊喜。
因为一杯好酒,热也能热,冰也能冰。
——漫成都·生活——文字|马利
编辑 | Penny
图片|刘伟、视觉中国、受访者提供
主编/出品丨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