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的悬崖上,有着一个900多年历史的古寺庙,清圆洞寺,这座寺庙没有鼎盛的香火,没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只有一位77岁的老僧人。
而这个僧人,也并不是什么“得道高僧”,他在寺庙中已经苦修了13年,他也是寺庙的“守护者”,寺庙之所以还能保持完整,全都是老僧人十三年来,一点一点修出来的。
不过这个老僧人,为什么要独自一个人,留在寺庙当中?又是什么原因,让他坚持了这么多年?
孤独的守护者清圆洞寺虽然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但这里,位置偏僻,并且交通也非常的不便利,就导致多年来无人问津。
从外表上看,清圆洞寺保护非常好,但进去寺庙里面以后,大殿空空荡荡的,满地的碎石,墙皮也都脱落了,和外面的光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而庙里唯一的老僧人,他的住所,更是“简陋”,他没有住在寺庙的禅房,而是在寺庙侧边的一个山洞里。
他在洞口搭了一个简陋的棚子,窗户上糊着一层薄薄的塑料布,勉强能够遮风挡雨,山洞的空间非常狭小,里面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和一些生活必需品,而这也是老僧的全部的家当。
老僧的床,就是一个简单的土炕,上面铺着几层破旧的被褥,老僧只能蜷缩在破旧的被褥里,头上戴着线帽,身上穿着厚厚的衣服,这样才能勉强的保持温度。
床边就是一个简陋的灶台,上面放着几个满是污渍的碗,碗里装着掰碎的月饼和馒头,这就是老僧的午饭。
洞里没有水,没有电,老僧的生活,简单可以用原始来形容,他就像是一个苦行僧,在悬崖峭壁之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信仰与生活的矛盾要不是自媒体博主凡凡走到了这里,人们怕是永远不知道,这里还有这么一个地方,通过凡凡和老僧人的交流,老人这些年,过的异常艰难。
老僧人已经77岁了,山上没水没电,想喝水只能自己去河边打水,别的不说,老僧人平时走路都需要拐杖的帮助,更别说自己打水在搬到山上来。
凡凡看着老人的居住条件,心里非常的不好受,就提出去帮老人买一个水卡,方便以后喝水用,这句话,彻底触动了老人心里最脆弱的那根神经。
老人说出了积压在心底,多年的情绪,求你们照顾照顾,要是没人管,我就冻死了,人老了,不耐冷了。
老僧人在山上这么多年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终究也是坚持不下去了,老僧也说了,其实附近还有一个大寺庙,朝阳寺,那边老僧的师傅也在,他过去保证吃饱穿暖是没问题的。
但他要等有人来接替他,他才走,这句话,也说出了他坚守的原因,也说出了他的无奈,他并不是不想离开,而是没有人可以接替他守护这座古寺。
他肩负着守护古寺的责任,就算生活再艰难,他也不能轻易的放弃,而老僧也不是超人,他也会老,也会病。
77岁的他,身体早就大不如前了,腿脚不方便,需要拄着双拐才能走,但他因为常年生活不好,他甚至连下山取水的力气都没有了。
而曾经在取水的路上还摔倒了,受了伤更是让他寸步难行,老僧的苦修,早就超越了“修行”本身,它更像是一种“苦行”,一种对命运的无奈,一种对现实的妥协。
他被困在悬崖峭壁上,被困在这清苦的生活之中,他也渴望有人能理解他的处境,渴望有人能接替他,守护这座古寺,他更渴望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世俗的偏见当这段遭遇被发到网上之后,引起的反响,也让人意想不到,当老僧的故事在网络上传播开后,除了同情和敬佩的声音,也出现了一些,不理解甚至是指责的声音。
有人说他“没有慧根”,有人说他“自找苦吃”,也有人说他,“修行就别求别人帮忙”,这些言论,无疑是对老僧的二次伤害。
这些人,或许不了解老僧的处境,也或许对“修行”有误解,他们忘记了,僧人也是人,也需要吃饭,也需要穿衣,也需要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老僧并不是“无欲无求”,他也会感到寒冷,也会感到饥饿,也会感到孤独,他并非不想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无力改变。
老僧没有工资,没有保障,但他十几年了,仍勤勤恳恳的守护着寺庙,他可以抛下寺庙,去过上更好的日子,但他并没有选择这么做。
我们很容易就把老僧的坚守,总结成信仰的力量,确实,信仰是他精神的支柱,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但一个77岁的老人,本应该安享晚年,却独自一人,生活在悬崖峭壁之上,忍受着孤独和寂寞,忍受着寒冷和饥饿,单单只靠信仰怕是不够吧。
他的坚守,不仅仅是对信仰的坚持,更是对生命的执着,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也诠释了责任和担当。
总结老僧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在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老僧依然坚守着内心的信仰,守护着古老的寺庙,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信息来源:抖音-山西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