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异禀——杜鹃花中的巨人族(下篇)大叶杜鹃中的三美神

龙溪敏树说文化 2024-03-17 06:17:24

大树杜鹃被认为是世界杜鹃花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使得福雷斯特植物探险界名声大噪,在信中,我们可以看到福雷斯特还专门提到另一种杜鹃花——朱红大杜鹃。朱红大杜鹃是1917年,福雷斯特在腾冲地区发现了一种朱红色的杜鹃花。在国际园艺界,想着培养出纯净的朱红色花朵非常困难,因为自然界中许多物种的鲜花以紫红居多,与朱红相去甚远,因此纯净的朱红色花卉尤为国际园艺界所重视。

福雷斯特是举世闻名的杜鹃猎手,面对这种纯正的朱红色杜鹃花,他如获至宝,不但采集了她的模式标本,还在秋天采集了她的种子运送到英国。1919年,巴尔弗和福雷斯特将其命名为朱红大杜鹃(Rhododendron griersonianum )。朱红大杜鹃在世界杜鹃花育种史上功不可没,现在约10%的Rhododendron类的杜鹃花品种的亲本都与朱红大杜鹃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这一点超过了世界上所有杜鹃种类,这是常绿杜鹃亚属其他所有物种都无可比拟的。

大树杜鹃

朱红大杜鹃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R. macabeanum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福雷斯特来到中国西南地区采集、引种植物,重点突出杜鹃花,尤其迎合了当时英国对杜鹃花狂野爱好的热潮。他对颜值极高的大叶类杜鹃种类自然非常关注,对于大树杜鹃的发现更是欣喜若狂,因为她的种子在英国可以卖上好价钱,培育出来的苗木更是能够为投资人带来很高的收益。在1919年9月,福雷斯特首次只发现了3棵大树杜鹃,尽管没有见到她的花朵,但是她的气势在那里,自然引起了他的重视,这时福雷斯特的主要目的是采集这种杜鹃花的种子进行引种,不会轻易砍伐断了自己的财路。

而最后一次,福雷斯特知道,经过多年的探险,自己的身体已经吃不消了,尤其第六次探险回到英国之后,他的身体就出现很多问题,经常需要治疗,他意识到第七次探险是真正的最后一次。所以才在1931年3月再次来到腾冲北面高黎贡山大河头一带找到大树杜鹃,当时这里有几十棵大树杜鹃,在福雷斯特眼中已经不再珍稀,为了证明自己伟大的发现,于是,砍伐了一棵树干较细、比较容易加工的大树杜鹃制作成树干圆盘标本来证明自己的发现,这时他不再在意种子问题了,因为这种杜鹃花较多,种子数量巨大,而朱红大杜鹃种子就很罕见。

朱红大杜鹃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翘首杜鹃

在这次考察中,福雷斯特最终鉴定认为大树杜鹃和翘首杜鹃是一个种,他想保留大树杜鹃这个名字,最终没有成功。1976年,大树杜鹃被鉴定为翘首杜鹃的变种,2018年,这两种杜鹃又认为是一种杜鹃,连变种都不是,最终国际上植物界将大树杜鹃与翘首杜鹃合并,保留翘首杜鹃这个名字,可见杜鹃花鉴别的困难。

福雷斯特在信中描写的大树杜鹃分布区的自然环境,与现在腾冲界头镇大塘村北面高黎贡山大河头地区的景色还是一模一样的,当年,福雷斯特见到的众多大树杜鹃依旧生长在这里。关于大树杜鹃的高度,由于高黎贡山山高林密,树高测量比较困难,可以知道树高的是大树杜鹃王,有28米高,这里能否有像福雷斯特描写的那样有39.6米高的植株?还是未解之谜。

大树杜鹃

大树杜鹃尽管身高出类拔萃,开花时艳冠天下,但是引种栽培她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首花时间太长,离开原产地,一般需要50年的生长才有可能首次开花,让人没有盼头,杂交育种时间就更加漫长了。还有,大树杜鹃对环境要求很高,小苗即使栽活了,在改变了的环境下生长极其缓慢,国际上没有几个花园能够将大树杜鹃栽培的很旺盛。不过后起之秀的R. titapuriense就没有这么麻烦,她从发现后即被引种到欧洲,现在种苗已经在栽培环境下开花,也就是说这种体型上和大树杜鹃相仿佛的杜鹃花不用20年的时间就可以首开,尽管她的花是白颜色的,不如大树杜鹃那么华丽,但是其优秀的身高基因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绝对不容忽视。

R. titapuriense

在这三十余种大叶类杜鹃中,翘首杜鹃、R. macabeanum、科桑杜鹃(R. kesangiae),被认为是大叶类杜鹃中最美的三种杜鹃花。翘首杜鹃因为和大树杜鹃是一个种,前面已经论述,下面先看一下R. macabeanum。1882年3月9日,苏格兰外科医生乔治·瓦特(George Watt)在印度Mt. Japvo海拔2600-2750米的山间发现了一种杜鹃,瓦特将其作为杯毛杜鹃(R. falconeri)的一个变种进行描述。瓦特的野外记录手稿尘封将近40年后,巴尔弗结合标本对其进行整理,于1920年正式描述了该物种并作为新种发布,将其命名为R. macabeanum,是大叶杜鹃亚组杜鹃。1927年,金敦·沃德在印度Mt. Japvo采集到她的种子,将其首次引入英国。R. macabeanum是大叶类杜鹃远离藏南地区的一个种类,截至目前只发现于印度曼尼普尔省和那加兰邦,是比较纯粹的印度特有种。

R. macabeanum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R. macabeanum图源: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R. macabeanum在原生地可以长到15米高,花色是一种纯正的黄色,首花树龄较低,因此除了本身颜值极高,还是很好的培育新种的亲本。Glyn Church和Grahan Smith在Big-leaf Rhododendrons: Growing the Giants of the Genus一书中写到:如果你是个准备入手那些杜鹃花巨人的新手,那么对你来说R. macabeanum无疑是个最好的选择——她够大、够帅、够壮,并且种起来非常容易,因此这种杜鹃花在国际上的名气非常大。当然,她只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够长得很好,上面的这种说法只适合在新西兰北岛西海岸的一些地方种植才能够实现。

R. macabeanum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R. macabeanum 图源: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新西兰一座教堂旁边的杜鹃花

像这种离群索居的大叶类杜鹃还有R. suoilenhense,1991年,Tom Hudson、K. Rushforth和Alan Clark等发现于越南老街省Ban Khoan村附近2100-3000米的山上,这里临近我国云南红河州河口口岸。这种杜鹃刚刚被发现时曾被认为是巨魁杜鹃的地域种,但该种首花树龄很低,最终被列为独立的种。2019年,英国杜鹃花分类专家张伯伦将其命名为R. suoilenhense,这种杜鹃花是离大叶类杜鹃花分布中心最远的一种杜鹃。

R. suoilenhense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R. suoilenhense 图源: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科桑杜鹃

科桑杜鹃

科桑杜鹃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科桑杜鹃(R. kesangiae)是不丹的国花,她最早被发现可追溯到1838年W. Griffith、1914和1915年R. E. Cooper等在不丹的植物采集活动,不过当时常常被记录为多裂杜鹃或强壮杜鹃。科桑杜鹃之前一直被认为只分布于不丹,因此其命名也是采用了不丹皇室成员、第四任不丹国王之母Ashi Kesang王后的名字。不过在2003年,植物学家发现不丹东部的藏南地区许多地方也有这种杜鹃分布。

科桑杜鹃

科桑杜鹃特殊的芽

科桑杜鹃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1967年科桑杜鹃被引入西方种植,被认为是多裂杜鹃与杯毛杜鹃的天然杂交种,1985年秋和1987年春,K. Rushforth两次在不丹境内进行植物采集时,看到这种杜鹃花的球形顶芽,这是多裂杜鹃与杯毛杜鹃都不具备的特征,甚至整个杯毛杜鹃亚组都没有这种形态的顶芽。在对第二次不丹采集的标本进行研究后,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分类学家David G. Long于1989年将其作为大叶杜鹃亚组下的独立原生种发表。

墨脱杜鹃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墨脱杜鹃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在西方种植比较成功的大叶类杜鹃还有强壮杜鹃和墨脱杜鹃,都属于大叶杜鹃亚组。墨脱杜鹃主要生长在西藏东南部墨脱波密一带海拔2800-2900米的林中,常绿乔木,树高12-15米。1924年初,金敦·沃德和考尔德从英国出发,3月5日抵达印度加尔各答,进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探险。11月底,金敦·沃德在西藏墨脱南迦巴瓦峰和桑郎山之间的白马狗熊(Pemako)采集到墨脱杜鹃的标本和种子(K.Ward 6261a号)。种子栽培在英国的布罗迪克(Brodick),1954年,墨脱杜鹃在这里开花,于是采集了模式标本,金敦·沃德将她取名发表为R. mollyanum。1979年H. H. Davidian重新鉴别后,将她命名为Rhododendron montroseanum Davidian。

强壮杜鹃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强壮杜鹃

强壮杜鹃是1931年2月,金敦·沃德发现于缅北克钦州的阿当河谷(Adung Valley),1935年金敦·沃德将其命名为Rhododendron magnificum K. Ward。阿当河是伊洛瓦底江东支恩梅开江支流,时至今日,这里都人迹罕至。当金敦·沃德来到这里,见到眼前壮观的杜鹃花时,他这样描写道:“我们来到了西藏最偏远的前哨达杭丹,经幡在聚集的经杆上随风抖动,青烟从燃烧着刺柏枝条的柴堆上袅袅升起。我环顾四周,到处是树冠耸立在密林之上的巨大乔松,粗壮的褐色树干与柔软的针叶形成巨大的反差。开着深红色花朵、巨大叶片的杜鹃花(强壮杜鹃)在灌木丛中显得十分惹眼,另一些顶着肥大花苞的杜鹃尚未开花。”

金敦·沃德发现的强壮杜鹃最高可达24米,与凸尖杜鹃混生。其实金敦·沃德在1926年就已经发现和采集到这种杜鹃,但是因为不是花期,加上她跟大树杜鹃的形态非常像似,被他认为是大树杜鹃。金敦·沃德后来多次采集到这种杜鹃花的种子,将她引种到西方,在西方花园中生长良好,花也开的很美丽,是大叶类杜鹃的珍品。

强壮杜鹃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英国布兰克林花园中的杜鹃花 图片提供:爱丁堡皇家植物园

大叶类杜鹃花是杜鹃花中的巨人,叶大、花大、树大,美丽而珍稀,是自然界的奇观,因为引种、栽培这类杜鹃花对自然环境要求极高,这类杜鹃在中国别说私人花园,就是专门的植物园基本都很难栽培、养护极其困难,因此难得一见。就算英国这种对杜鹃花引种、栽培极其有经验的国家,因为气候稍微逊色一些,许多大叶类杜鹃花栽培也都不太成功,因此望之兴叹。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在南半球的新西兰北岛塔拉纳基山脚下的普凯堤杜鹃基金会的杜鹃花园,就很成功。

新西兰的气候整体而言比英国更加温和,长年无霜区面积广大,而英国种植的杜鹃花经常受到霜冻的威胁。新西兰杜鹃花爱好者很早就意识到:如果只栽培英国引入的二手种源,本地的气候优势是无法充分发挥的。因此在20世纪中期以后,新西兰开始独立资助一些泛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探险活动,像金敦·沃德,以在更温和的地区寻找更能发挥本土气候优势的种源。喜马拉雅的大叶类杜鹃引种新西兰的时间比英国和爱尔兰相差无几,但是因为气候问题,在新西兰普凯堤地区,只要将杜鹃花幼苗种植下去,就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长得非常好,是全球范围内除原生地外气候最适合的地区。

R. Protistum 'Pukeiti'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Rhododendron 'Ina Hair' × R. protistum 'Pukeiti'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普凯堤杜鹃基金会的杜鹃花园是南半球栽培杜鹃花种类最多的花园,每年七八月份,这里的大叶类杜鹃花就会绽放,成为园中最美的风景。由于生境多样、小气候复杂,加之所处新西兰最湿润的地区,普凯堤杜鹃花园在大叶类杜鹃的杂交育种中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叹的成果,尤其是以大树杜鹃为亲本的杂交种,堪称惊艳。成为大叶杜鹃亚组、杯毛杜鹃亚组、有鳞大花亚组和着生杜鹃的乐园。得益于气候优势,在英国首花需要50年的翘首杜鹃之类杜鹃花,在新西兰普凯堤这里基本用20年就可以首花。像这里翘首杜鹃的各类自由授粉的第一代植株,数量众多且几乎每个都十分惊艳。在其他地区需要100年,至少三代人才能够完成的大叶类杜鹃花杂交育种,在这里只需要20-30年。但是,因为大叶类杜鹃花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要求过于苛刻,这种杜鹃奇观很难走出普凯堤,走进千家万户。

Rhododendron magnificum × R. protistum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Rhododendron magnificum × R. protistum 图片提供:新西兰普凯堤杜鹃基金会

大叶类杜鹃花就像误入人间的天界仙花,高贵典雅、露红烟紫,从不轻易展露自己的绝代风华。时至今日,她们在自然界大都依旧远离凡尘,隐身山野,孤芳自赏,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尽管世界各地的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对其进行了上百年的研究,但是成果有限,她们依旧神秘莫测,孤高冷傲,拒人于千里之外,从不轻易进入凡尘,更不轻易展示自己的芳姿,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参考资料:

[1]Erik Mueggler.The Paper Road: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

[2]诸神的黄昏[Z].也是故乡人——那些身处他乡的大叶杜鹃花们.2023-04-28.

0 阅读:0
龙溪敏树说文化

龙溪敏树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