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承惠的双手剑厉害么,张安邦答网友问

张安邦 2023-02-13 20:52:54

武林,没有厉害的武术,或武器——

只有厉害的武术家!

无疑,于老就是了!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时代的弄潮儿,脱离了时代,谈成功,或谈成就,都是不负责任。

我接触双手剑的时间不算太长,因为工作,断断续续,转益多师。因为我自己的缘故,教拳为生,时常会碰到带艺投师的门人弟子,其中不乏兵击爱好者,或兵击教练之类。

我自己喜欢杂学,只要跟武学相关,便会接近,这方面,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比我懂得多,也颇具实践经验。他们对中华武术的理解,往往就是套路,在他们眼里散打都有舶来品的感觉,这个是他们个人观点,不代表什么。

我有时候,想深入交流,就聊到于承惠老爷子的双手剑,他们对其中的一些“关窍”也觉得有意思,但是又觉得经不起实战检验,因为他们自己带护具打兵击的,也是金属器具,这个我就没法用拳理说教了,而且我的拳理也是徒手解释居多,我自己都常言:徒手和兵击是两码事!

但是我也从他们的质疑中,感觉到了于老的不简单。

大家想想,当武术编的花草的时候,都是表演套路,徒人前美观的时候,于老的剑招里竟然暗含很多传武发力的方式,而不是竞技长拳的腰腿身法,这就是对传统的继承,每个发力和防御都中规中矩,师兄弟熟人间也可以套照进行攻防检验,这就是很大的进步。

别忘了,于老时代,可没有兵击的环境和机会,就像今天的动车一样,不是于老那时候慢,是现代的工具先进了,武术训练也是如此,你有兵击的规则、你有兵击的护具、还有国外的先进实操经验,都是拿来主义,当然快的多,十五岁的时候,就可以评论五十岁的于老,而且不失水准,这不是个人的本事,这是时代的福利而已。

回到于老的时代,他一个剑招、一个身法、一次攻防的战术编排,在套路中的展现,都要花很长时间,甚至一招,不远万里,舟车劳顿,转益多师,才有了收获。

于老没有传统武术实战的条件,他自己想办法从剑招、拳理上搞通,在当时,就是进步了。这样看起来,很慢,容易出错,毕竟主观臆想会多,但是把你放到那个时代呢——

那时候可没有网络视频,不能随时随地自由沟通,那时候“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一生只够干一件事!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今天我们是占了工具的便利,能不能算得上自己的本事,另当别论!

于老的双手剑,我的理解,是用现代竞技武术的外形,展示传统武术的内涵——

于老的个人武学经历决定了他的造诣,专业队的经历,让他的竞技武术套路的底子,打出的动作潇洒飘逸,舒展大方,就是我们说的“花架子”;

但是中年他又转回传统,取经传统,反哺往日所学,让吃青春饭的竞技套路,有了传统发力的加持,传统武术可以学到老,也能练到老,于老的一生实践了传统武术的价值。

于老的剑术既可以跟传统行家交流,不失实战精华;也可以在外行大众面前,颇具表演价值;还可以对着镜头,一览无余,镜头和肉眼可不一样。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都是数十年琢磨的东西,醉心其中的人才知道乐趣。

所以说,于老的双手剑,既不属于传统,也不完全属于现代,他们个人武学精益求精的产物,适合于老,但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可以学,但是“像于者生,似于者死”。

正如张安邦常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截拳道!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双手剑,无非,新剑是新人编的,老剑是老人编的,你的剑是你编的。但是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学破立,渐修才能顿悟,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从有法到无法,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修行过程,绝不可能漏掉每一步,不然,无法就成了乱法,新拳就成了滥拳!

这不是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关注张安邦,聊聊武林中的事!

0 阅读:72

张安邦

简介:记录一位教拳师父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