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思想有无部分来自王阳明心学,张安邦答网友问

张安邦 2023-02-13 13:03:18

昨晚,我在谈李小龙的文章中,写到:李小龙深得禅宗三昧久矣!

心学是儒家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历经二程奠基,陆象山成形,王阳明大显,积三世之功,李小龙有无研究过心学这个我暂时没有考究。

但是就李小龙对传统儒释道文化的博览群书而言,对心学应该有些涉猎,起码是了解,深浅有待新的 考证资料的出现,这里我们不展开想象了就。

程颐,程老夫子有云:理在天下只有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

程颢,却说:万物各有理!

天下只有一个理;

万物各有各的理!

这也是二程在学术上的一个各自观点,其实是二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人话不同,理通,不分你我,是后人有分别心,后人给兄弟二人分了家,后人的私欲而生的分别心。

这个不是张安邦信口开河,我在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时,先生引用了二程的书,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就有观点分歧。说明二人学术是流变的,犹如李小龙的武学理念,不同时期,不同体悟,后人执着于某一个阶段,如同盲人摸象了就。

讲到这里就是说,王阳明的程伊川心法,在陆象山的基础上,让心学发展达到巅峰,心学当然谈心,见性明心,这个就跟参禅悟道有些相似,也就是心学和禅宗、道家脱不了关系。

《宋史.道学传》曰:程颢,......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反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程老夫子,百转千回,终归一家,但是如果没有诸家,尤其是老释的打底或弯路,也没有六经的升华或捷径,所有的弯路都是必经之路。

而在弯路中获得的体悟,无非慢了些,但并不全无营养,老释,也就是道家和禅宗的心法不经意化作程颐等另辟蹊径、重新解读六经的方法论。

讲到这里,大家也许就明白了,释家文化,也就是佛学在中国的传播,首先是中国化,引用道家、儒家的话语或术语来解释舶来品,反过来,释家文化又反哺儒家、道家,三源合流,是文化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不难理解,李小龙无法纯粹的接受儒、或道、或释家文化的营养,他得到的都是杂交的,或是二手的,张安邦坚持李小龙学习的都是二手的传统文化居多,我用二手这个词语绝非贬义,反而彰显李小龙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毕竟,那时候他能查阅的到的禅宗资料,多有赖于二战后日本禅学家的翻译功劳,这个是历史造成的,毕竟当时的中国禅学大师出不了国,而且也不懂外语。

这种“二手”文化的好处在于,他是当代人写的,加上了当代的价值观的解读,反而为当代人更容易吸取,服务当下,甚至提供知识的同时,提供学术研究的方法论。

李小龙对心学的有无研究不重要——

李小龙肯定研究过,与心学类似的学术思想,内容可能不同,但是心法相似——

比如禅宗,很多人称心学为阳明禅;

比如克里希那穆提,发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与心学何其相似?

简直如出一辙,因为但凡有造诣的哲学家,或传世的哲学体系,必然是继往开来,甚至同时期的高人就如切如磋。

王阳明与朱子的区别,我觉得殊途同归,一个在朝,一个在野。

联想到武术,就是官方和民间,各有观点,求同存异。这点李小龙做的很棒,他自己的截拳道属于民间武术拳种,但是积极参与当时的赛事,做指导教练、或表演嘉宾,在朝在野,相得益彰。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之中的为人处世,或经世致用,在李小龙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李小龙的成功不完全是西方,从文化属性上来剖析,更多是东方的,这个是值得研究的话题。

今天聊的有些开放了,也是我近来读《中国哲学史》的一点心得体悟,权当笔记记录,不敢对读者进行说教,不当之处,大家多多指正!

关注张安邦,聊聊武林中的事!

0 阅读:14
评论列表
  • 2023-02-14 04:37

    除非李小龙真正是无敌,可惜没有比武记录。

张安邦

简介:记录一位教拳师父的点滴